APP下载

空白和缝隙处的秘密

2017-11-16孔小波

关键词:名节陈情表李密

孔小波

《陈情表》是一篇著名的“表”,素来与《出师表》齐名,有“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的说法。《陈情表》的个性特征体现在哪里?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细读文本,我们才能发现隐藏在文本缝隙中的秘密。

对李密而言,《陈情表》是陈诉私情的载体;对晋武帝而言,《陈情表》是作出决策的依据。要使晋武帝和李密这两种强弱明显失衡的力量达成共识,李密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否则,陈情失败的可能性极大。“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根据文本中的描述,《陈情表》并不是李密的第一份奏表。在进献《陈情表》前,李密以“供养无主”为由拒绝了皇帝调其入京侍奉太子的征召。但是,第一次进表被无情地拒绝,而且皇帝异常严厉地指责李密怠慢推托。在皇帝的严厉批评下,李密怀着十分忐忑的心情上书第二份奏表,即《陈情表》。如果能够填补第一份“表”的空白和缝隙,与第二份“表”进行比较阅读,那么,《陈情表》的个性特征会在对比中更加清晰。查阅现有的资料,难以找到李密的第一份“表”。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体验型问题:

假如你是李密,你会在第一次献表时写些什么内容?根据《陈情表》的成功经验,模拟李密上奏第一份“表”,推测第一份“表”的失败原因,探讨《陈情表》流传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下面是学生为李密拟写的第一次奏表:

【模拟一】皇帝您好!我最近手头有事,暂时不能担任您所授的职务,望皇帝另请高明。

【模拟二】我思忖了很久,像我这样一个卑微低贱的人,怎么配侍奉太子呢?万一太子因为臣的愚钝而有丝毫损伤,岂是我杀身捐躯所能补偿的?

【模拟三】因为祖母有病在身,十分急切地要回家去,一刻也不能耽搁。若是照顾不好,那我的孝廉之名就毁了。请圣上成全我的心愿。

【模拟四】作为一个蜀汉旧臣,匆匆上任,盲目做官,不太合适。

【模拟五】臣命途险衅,身为亡国之臣,猥以微贱,且才疏学浅,不胜重任。臣以表闻,辞不就职。

前三份奏表,均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口吻,拒绝的理由不能成立。“皇帝您好”这种称呼完全忽视了古代帝王和臣子之间的等级关系,“我最近手头有事”是拒绝朋友的口吻。“万一太子因为臣的愚钝而有丝毫损伤,岂是我杀身捐躯所能补偿的?”这种理由,看著就是借口。“若是照顾不好,那我的孝廉之名就毁了。”为了自己的名节,置皇帝与朝廷于不顾,有私心而不忠。这三份“表”,都是典型的错误的“陈情”方式。其一,忽略陈情的对象。在等级森严的封建体制下,臣子必须严格遵守伦理规范,注意口吻和身份,表现出尊卑的巨大差异。其二,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思己多,虑人少。陈情的理由都是考虑自己的处境而非忠君。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多考虑自己而忽略别人的做法通常达不到理想的双赢效果。

第四、五两份奏表,表明自己“蜀汉旧臣”“亡国之臣”的身份,可能并不是李密第一次奏请的内容。古人用“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侍两夫”来表明自己的气节。作为蜀汉旧臣,晋武帝十分担心李密的这种心思。“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这是李密第二次献表中的表述。他在第二次献表中将自己的历史问题毫无保留地揭露出来,以此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和担心,表明自己处江湖之远完全是因为祖母的缘故,没有掺杂其他任何杂质。很可能是因为在第一次奏表中,李密有意回避了自己的历史遗留问题。如此看来,李密在第一次进表中很有可能没有提及自己的“名节”问题,引发晋武帝的不满。晋武帝是通过权力斗争“篡”了曹魏的政权获得统治地位的,其合法性问题一直是皇帝萦绕在心头的结。这种不忠不义的行为恰与“名节”背道相驰,如果李密表现得如嵇康一样视名节如生命,又将置武帝于何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模拟李密第一次进表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口吻和对象;第二,讲清楚自己请辞的理由;第三,表明自己为朝廷效力的决心;第四,最好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经过调整修改,我们将第一次进表拟写如下:

臣密言:圣上封赏,不胜感激。慎思臣之言行,实难当重任。朝廷大业,百废待兴。圣上之心,臣等皆知。振兴之业,必当身先士卒。臣欲奉诏以行,然祖母刘年事已高,危在旦夕。臣身负侍养之责,未曾废离,不能置祖母于不顾。惟天下才子皆入陛下彀中矣。愿陛下恩准。

这样看来,皇帝应该同意有诚意、有理由、有决心、有方案的献表了,但李密仍然被拒绝了。比较两次献表的差异,我们可以发掘《陈情表》的个性特征。

一、步步为营的陈情结构

在《陈情表》中,李密先从自己的悲惨身世说起,向皇帝表明自己的三重身份,即“李密”=“孤儿”+“病人”+“独子”。作为一个孤儿,李密小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祖父也可能不在人世,只有祖母一人和他相依为命;作为一个独子,李密没有世家大族的荫庇,没有兄弟叔伯的照应;作为一个病儿,从小身体就不好的李密到了九岁的时候,走路还不牢稳。这样一个孤苦伶仃、体弱多病、无依无靠的孩子着实令人唏嘘不已。接着,承接凄惨的身世,李密陈述自己多次被征召又不得不拒绝的痛苦情状,“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在忠君与孝亲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徘徊挣扎。然后,转向本次陈情的重点上来,讲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交代清楚自己的历史问题,表明自己“不矜名节”;第二,表明自己不胜感激的心态,自己之所以拒绝征召并不是因为嫌官职太小,故作姿态,等待高官厚禄,确实是因为祖母的缘故。最后,李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即先孝后忠,既满足皇帝征召的要求,保全他的面子,顾及皇帝的尊严和权威,又成全皇帝的英明。皇帝答应自己的请求,非但不失尊严,反而显得皇恩浩荡,体恤旧臣,表明新朝对旧臣接纳的宽宏态度,更重要的是执行了以孝为本的国策,获得道德舆论上的支持。

全文的结构可以表示如下:

起:不幸身世惹人怜。endprint

承:不许私情进退难。

转:不矜名节终余年。

合:不胜怖惧拜以闻。

二、血脉相连的祖孙情谊

汉魏时期,政治上的动荡带来社会秩序的失范,以儒学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受到严重冲击,相互杀戮、篡权夺位、弑君弑父等情况时有发生。长此以往,必将动摇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碾碎其统治合法性。因此,统治者迫切需要重新建构合理的道德价值体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只能把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伦理放在首位”[1],以孝治天下。这或许是李密反复诉说祖孙情谊的重要背景。

李密在祖母52岁的时候,诞生在李家。对李家而言,李密的诞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原本可以在父母的呵护下像别的孩子一样快乐成长起来的李密,突然遭受父亲去世的巨大变故。四年后的母亲改嫁,又给李密的成长投下了另一重阴影。一个完整的家庭不再健全,李密成了孤儿。祖母刘氏成了李密唯一的依靠,唯一的亲人。没有祖母的抚养,李密不可能长大成人;没有李密的赡养,祖母也难以安度晚年。祖母和李密是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亲情共同体。祖母对李密是爱的见证,李密对祖母是孝的传承。毕淑敏说,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李密就是缝补生命空隙的最佳裁缝手。李密的“孝”既是对生命的延续,也是对爱的回馈。李密的诉说中充满沉甸甸的祖孙情意,可谓情真意切,没有人能拒绝强烈的情感力量的冲击。

我们在被李密祖孙情谊打动的同时,不要忽略了李密这样重复渲染的根本目的。如果没有“孝”的基础,就无法完成对君主的“忠”。“忠”和“孝”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一体同源的。《孝经·士章》里说“以孝事君则忠”,不是指“移孝作忠”,将君主看成父母来孝顺,也不意味着道德上的“孝”转化为道德上的“忠”,而是指一个有孝德的人在事君时能够做到忠。[2]因此,忠诚的人首先要做到孝顺,对待双亲能够孝顺的人,对待君主自然能够忠诚。李密越是放不下祖母,越是表现出对祖母的绝对孝顺,也即意味着对君主的绝对忠诚。

三、触摸心灵的心理拉锯

献表后,皇帝的反应是检验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皇帝与李密之间的交流是相互揣摩、相互妥协的心理对话。对于第一次献表的不满,皇帝的诏书里必然会有所体现。对此,笔者让学生“代替”皇帝作批復,学生的批复如下:

【批复A】好你个李密!在蜀汉时,你不辞辛劳为国效力,并深受百姓爱戴。如今蜀汉不在了,你却选择逃避,并且擅自托词,屡不入仕,居心何在?

【批复B】早就听闻你是一个贤能的人,你的孝顺也是出了名的。然而,当今国家局势动荡,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来替我分担事务。君臣当以国家社稷为重,更何况你可以将你的祖母带到城中来,我派人伺候,岂不更好?

批复A直接指出李密的历史问题,将一个关于“名节”的问题公诸天下,显然缺乏智慧。于理而言,李密身为前朝遗臣,忠于故国,无可非议;于情而言,李密对前朝怀有深厚的情感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此批复反倒是皇帝无理取闹,强迫别人为自己服务,未免强人所难,而且使用自己的皇权来钳制别人并不能产生快感,反而使自己陷于道德谴责的漩涡中。

批复B的语气比较温和,“更何况你可以将你的祖母带到城中来,我派人伺候,岂不更好”是商量,也是乞求,更是不可能实行的方法。与《陈情表》中的“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描述相互矛盾。

皇帝既要责备李密的推托,又不能公开明示自己的顾虑和心思,只能冠冕堂皇地言在此而意在彼,展开一场君臣之间的心理拉锯战。据此,我们拟写了皇帝的第一次批复:

【批复C】卿之贤名,闻于天下。太守、刺史诸大臣数延请于庭下,卿屡不受。孝悌信义,立身之本;军国大事,亦非儿戏。本朝立国以来,凡一诏下,靡不敬从。卿之推诿逋慢至此,意欲何为?岂非欺辱朕躬,藐视太甚?卿当旨到即行,入侍朝堂,不负朕之宽宥之恩。

诏书中明确指出“孝悌信义”和“军国大事”之间的悖反关系,告诉李密只能在“忠”和“孝”之间进行抉择。特别是“本朝立国以来,凡一诏下,靡不敬从”,更是意味深长。如果李密不奉诏,是不是不承认新朝?这种有可能仍然眷恋前朝的举动,正是皇帝担心的地方。

经过这样的心理拉锯,李密清楚了皇帝的心结,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第二份奏表中,坦白诚恳地交代清楚自己的历史问题,以此触摸皇帝的心灵,解开皇帝的心结。

四、诚惶诚恐的自我降格

对别人的尊重容易赢得别人的认可,对皇帝的尊重,是对皇权的维护,对自身安全的保障。在第二份奏表中,李密极尽卑微之可能,将皇帝摆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上,表达自己的诚恳、卑微和臣服。“臣”“猥以微贱”“伏惟”“愿”“愚诚”“犬马怖惧”等词语的充斥是李密的自我降格,流露出内心的恐惧和愿意归附的强烈愿望。语气不可谓不诚恳,态度不可谓不卑微,听者不可能不动容。

在自我降格的过程中,皇帝的虚荣心与征服感得到满足,批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与其说这是李密苟且偷生的乞求,毋宁说是一次完美的语言公关。

弥补李密第一次献表的空白,可以发现皇帝和李密进行了两场胜负未定的心理拉锯战。从两场心理拉锯战中,我们可以发现冠冕堂皇的外壳下皇帝内心的秘密和李密心中的顾虑。如果说,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祖孙血脉之情击中了人们内心的柔软之处,那么,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说话艺术则激发人们的理性认知。以情为先导,以理作补充,情与理的完美融合是文本的重要表征。[□][◢]

参考文献:

[1]邓名瑛.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魏晋南北朝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5:25.

[2]陈壁生.孝经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55.

(责任编辑:方龙云)endprint

猜你喜欢

名节陈情表李密
一表陈情动君心,两难抉择牵古今
——《陈情表》教学设计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金文书法作品
党员干部要砥砺名节和操守
双赢的智慧——《陈情表》个性解读
名节重于泰山
晚明社会的文化心态:从万历怠政到文官集团的“名节”行为
《陈情表》新读
论《陈情表》的“反复”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