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国学拓展性课程实施刍议

2017-11-14项振中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课程评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项振中

【摘要】当前国学拓展性课程实施暴露诸多误区:课程目标打着“人文”旗号“招摇过市”;课程内容“文本”中心独揽“话语霸权”;授课方式以“多元”为幌子“花里胡哨”;课程评价呈“幼龄”倾向。本文主张力避误区突围:国学师资团队要以身示范;国学教材自编要对症下药;国学课堂构建重生活智慧;课程评价重修正改过。

【关键词】国学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65-02

随着新一轮深化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地各校已积极践行拓展性课程开设与实施。“国学热”已不是新鲜事,习近平主席近年来对传统文化弘扬工作的重视,可谓人尽皆知。大时代背景与教育改革的双重力量,促使国学拓展性课程应运而生。笔者弘扬传统文化几近5年多,总觉得诸多国学课程开设得并不如法,现结合自身对国学课程认识与课程实施经验,特撰文以抛磚引玉,求教诸位方家。

一、当前国学课程实施误区

(一)课程目标:打着“人文”旗号“招摇过市”

什么是国学?狭义言,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广义言,国学囊括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文化和成就,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绘画、音乐、术数、医学、星象、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正因为此,很多人一提国学,必称“人文素养”。可问题是:难道读几本经书,就是人文素养吗?读经背经与学生平日生活又有何关联?在当下信息图文时代,如果总以一句“少学国学打根基,日后年长必成才”为由,能应对囿于升学压力功利浮躁的世道人心吗?家长与孩子能耐得住性子学国学,等待那“功成名就”的“有朝一日”吗?我们不否认,读经背经确是在打国学根基,确能积淀人文素养,但我们绝不认可打着“人文”旗号学国学。

范曾先生认为国学的本质是至善之学,其精髓是解决人的心灵问题。[1]王文元先生也认为中国的文化形态观念全部来自于自然地“行”,国学倡导知行合一。[2]梁漱溟先生当年谈及孔孟之道时说:“孔子所谓学问就是他的生活,他一生用力之所在,不在旁处,只在他生活上。”[3]可见国学不是高深玄学,实为生存哲学、生活智慧。国学课程要“接地气”,要用传统文化融入现实生活来修正改过提升生命质量,而不是读背理解作学究式考古。

(二)课程内容:“文本”中心独揽“话语霸权”

目前,中小学开设的国学课程,先天或后天地明显具有独霸话语权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教材选编“独尊儒术”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国学课程”为字样搜索文献,整理发现:小学国学课程内容均是儒家文化,以《弟子规》为核心内容;初中学段国学课程内容仍是儒家文化包打天下,以《论语》《孟子》为核心内容,仅有个别老师在国学课程中扩充适量道家文化,且仅限《道德经》。纵观义务教育学段,与其说开设的是国学课程,毋宁说开设的是儒学课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若取其精粹,则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传统文化之精髓。可惜,截止目前,以中国知网收录的已刊发文章看,义务教育学段未曾开设出囊括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国学课程。现如今的国学课程实则为儒家文化独霸天下。儒家经典独霸话语权与扛着人文旗号大行天下的所谓“国学热”是不是有点“言过其实”?

2.教材编排“无视学情”

国学课程教材编排大体分两种:一种为直接以《弟子规》、《论语》等经典文本作为授课教材;另一种为主题组元编排,按“诚信”“友善”等主题,分门别类从经典文本中遴选出相应内容组成一个个单元。第一种授课教材直接挪用经本固然方便,但也因为依照经本授课,学情顾及甚少,是典型的以“文本”为中心,与当下的“以学生为本”理念相背离。第二种授课教材虽主题组元,但主题编排上并无一定逻辑性,主题确定与编排顺序均由编者(国学授课教师)决定,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与当下的“以学定教”理念相违背。

(三)授课方式:以“多元”为幌子“花里胡哨”

从文化层面说,国学可谓“兹事体大”,其博大精深非义务教育学段孩子思维力所能摄受;从语言层面说,圣言祖语“微言大义”,其短小精悍非义务学段孩子语言力所能解读。因此,愈是上古的经典文本愈显得古奥艰涩,学生不能承受其“难”。因此,出于降低经典文本解读难度与顾及学生身心接受程度的需求,授课方式自然向“多元化”迈进。除串讲外,各般武艺可谓轮番上场:聆听名家讲课(如观看百家讲坛);文本读诵比拼(如举行朗诵背诵比赛);经典解读竞技(如举行国学征文比赛);国学古今思辨(如举行国学辩论赛);案例分析研究(如结合时事评析);情境再现创演(如小品相声课本剧之类)。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授课方式多元化,但我们绝不赞成“放肆”地进行多元化授课,授课多元理当“有的放矢”。国学理应是神圣的严肃的,国学课堂纵使可以注入时代血液,但也不能上得过于“花枝招展”。

(四)课程评价:“幼龄”倾向“知之为知之”

目前,国学课程评价基本与基础性课程评价大同小异。针对现状,我们认为其评价方式有“幼龄”倾向,与国学课程性质相背离,大体有以下两种情况:

1.学国学止于读诵

义务教育学段的孩子强于记忆,对于古代圣贤经典语录,力求读诵背诵,本无争议,但并不等于学国学就是读诵背诵国学经典,这是两个不同概念。当下,止于读诵的国学课程,于初中生而言,明显有“低幼龄”倾向:把十四五岁的孩子当成四五岁的蒙童来教,只求读诵,并不如法。

2.学国学止于学究

把国学课当成古文课来教学,是当前国学课堂最异化现象。先解释字义,后翻译句子,后旁征博引,后案例分析,待到孩子们把经典文义理解到位了,师生便皆大欢喜,认为这便是有效课堂。国学不是案头文学,不是书扎堆里的学究,是传承着古圣先贤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生存之道,是实打实的“生活智慧”,是“活力活泼”“活灵活现”的,不是“考古”。以为背住《论语》里头孔老夫子几句话,就自诩学过国学,这是无知的表现;以为理解《论语》里头孔老夫子几句话,就标榜国学学有所成,更是愚蠢的表现。endprint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读诵与理解是手段,不是目的。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行动一个。“知道”不等于“做到”!国学课程评价应指向孩子身体力行提升修养,而不是指向孩子读诵读解提升学养。

二、国学课程实施对策

(一)国学师资团队:以身示范

我们认为,国学授课教师不能是纸上谈兵的“角”,必须是言传身教的“角”。国学教师自身不能以身示范,自己本就辱没国学,谈何引导学生学国学?

1.国学授课教师要以身示范“学”国学

国学授课教师如果自己不曾谦虚读经解经悟经,那么,国学课堂里,教师就是一个“戏子”,永远演着“别人的戏”:拾人牙慧地说着名家的解读;循规蹈矩地讲着旁人的故事;按部就班地谈着鄙陋的见解;花里胡哨地请来“各路神仙”。自己都不曾“开窍”,如何教人?

2国学授课教师以身垂范“行”国学

学国学必须“知行合一”,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授课教师要在平日言行为人处事中积极“践行”国学智慧,要亲力亲为在与人与事与物打交道时磨练自己这颗心,让自己的心性、言行与国学智慧不断逼近。自己学出“名堂”,做出“榜样”,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启迪学生。

(二)国学教材自编:对症下药

基于“以学定教”理念,最理想的国学教材是自行选编:从国学原典中挑选出一些经典语录,针对初中生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困惑,以及在成长过程中需面对的一些具体问题,尝试着以经典文化对治心病,用以指导其学习与生活。

本校现自编的国学教材《儒释道文化入门》便是依据“对症下药”的思路,针对现前初中生身心存在的普遍困惑与问题,从《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庄子》《佛说吉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等儒释道三家文化原典中挑选汇编而成。

(三)国学课堂构建:生活智慧

基于我们对国学课程的认识,我们将“生活智慧”定位为国学课堂核心要素:国学课堂立足现实生活,不谈玄说妙;国学智慧落实现实生活,不言不由衷;国学学修反刍自我生活,不夸夸其谈。国学授课以“生活智慧”为主线,课堂主流程如下:

1.诊断病症。针对当堂国学课主题,引导学生“回光返照”叩问自己:自己身患“病症”吗?

2.原典串讲。利用选编教材,深入浅出为学生串讲国学原典中相应的“药方”,力求入木三分。

3.现身说法。授课教师举亲身实例现身说法,谈国学修学前后自我对比与收获,力求感染学生。

4.案例反刍。教师析时事案例教学案例,学生谈自身案例,反思研讨,力求思辨批判石破天惊。

5.处方开单。教师帮助学生归因病症,并师生共同商榷服用“国学药方”对治病症的具体策略。

(四)课程评价:修正改过

王阳明曾有言,“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本校国学教材基于“对症下药”理念汇编,国学课堂立足“生活智慧”,国学课程目标直指“改过自新”,引导学生身体力行提升修为,注重“学以致用”。因此,我们认为,“修正改过”将作为重要国学课程考核依据,而不是将类似读经背经的纯记忆纯理解作为考核依据。

考核评定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其评定依据如下:学习态度端正,能诚恳认识到自身病症,愿意树立改过意识,则评为“合格”,反之,若无心改过的死不改悔者直接评定为“不合格”,纵使他会背《论语》也不行。落实到自己言行,以圣贤智慧对治自己缺点改过者,只要是真正去“做”的实干者,就评定为“良好”。“改过”成效明显,家长与老师有目共睹者,评定为“优秀”。

三、本校国学课程实施反思

弘扬传统文化多年,些许思考,供大家参考:

1.国学师资团队很重要。开国学课程的老师必须对儒释道三家文化要有扎实涉猎且要有以身示范的实证精神。设想开设国学课程的学校,必先要打造一支坚实的國学师资团队。

2.国学教材自编常更新。以学生为本,教材跟着学生走,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教材,去伪取真,使其课程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对症下药。

3.国学授课要灵活生动。国学授课等同古文教学,那可能万马齐喑课堂死寂。授课灵活,既是对教学形式多元不时刺激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国学功底扎实能打通古今深入浅出讲解的要求。

4.家校协同示范并监督。多年从教,深感家庭教育之重要。如果家长能与老师一道,一起做榜样,陪着孩子改正不良言行,时时身教感染常提醒监督,想必自有成效。当然,还要有足够耐心。

参考文献

[1]范曾.国学开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5.

[2]王文元.国学正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8.

[3]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讲孔孟[M].北京:中华书局,2014.16.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评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