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进入生活中的机制

2017-11-08彭彬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模因菜鸟用语

彭彬

(1.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铜仁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进入生活中的机制

彭彬1,2

(1.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铜仁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伴随网络发展而兴起的网络语言,部分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新词语。网络语言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不是毫无规律可言,从语言学角度看,是隐喻泛化的结果,成为强势模因的网络语言顺应人们的认知、情感及文化而被大众接受。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意见所营造的环境就像“沉默的螺旋”一样,人们对强势意见有着趋同的心理;“培养”机制认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网络用语会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并且最终接纳这些网络用语。

网络语言 ;隐喻;“沉默的螺旋”;“培养”机制

H136;G206

随着网络的兴盛,网络语言以异军突起之势发展起来,并开始向日常生活语言中渗透。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若经得起时间考验,约定俗成后就会被普遍接受”[1]。分析研究网络语言进入日常生活的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新词语的理解。文章将从语言学和传播学两个角度探讨网络语言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机制。

一从语言学角度分析

(一)隐喻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事物的基本方式,是汉语词汇及词义衍生泛化的重要的工作机制和动力源泉。”[2]网络用语从产生到广泛使用,是词义泛化的一个渐变过程,其中隐喻发挥了积极作用,它涉及两个概念域的投射,引起意义的转移和拓展。

形象化映射表现为网络用语产生之初,常常是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建立起一种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很容易辨别这是运用了比喻义来使两个义域发生联系。这个阶段人们关心的只是这个词的使用技巧,而不会关注其词义的改变。频繁使用后,意义才进入抽象泛化过程。“菜鸟”一词的隐喻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菜鸟”的隐喻路径

(1)在这些软件和工具的帮忙下,很多对电脑知识不是很了解的“菜鸟”,也能自己优化电脑,从而使中国电脑健康状况得到全面提升。(《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5月24日)

(2)玩过蹦极、攀岩、摩托艇、越野车,现在是滑翔伞的初级学员,俗称“菜鸟”。(《广州日报》,2013年1月19日)

(3)如果是一个公司底层职员,或者是刚走上社会的职场菜鸟,由于本身能够“打折扣”的资本就不多,选择“贬职”跳槽就没有什么意义,相反不利于职业发展。(荆楚网,2012年11月1日)

“菜鸟”由“用于做菜的鸟”取其弱义,用来比喻人在某方面表现较差。后来用于网络中,表示“计算机初学者”,如例(1)。“菜鸟”被频繁使用后,便表达其他领域的初学者在某一方面表现较差。如例(2)、例(3)。这时词语的比喻性比较强,人们看见这样的用法时,还会习惯性地想到本体和喻体的联系,并且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联想,即“菜鸟—初学者表现差”,从而最终实现对这个词隐喻用法的理解。

“菜鸟”在使用过程中,意义和用法不断地抽象化和虚指化,例如:

(4)他研发了这款分离式精准称量调味品的小产品,再也不用忍受菜谱里那些“适量”“少许”的模糊字眼,让厨房达人更高效、菜鸟进阶更神速。(人民网,2017年1月30)

(5)菜鸟网络CEO童文红表示:“我们做过分析,一只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是8分钱,一只可降解的塑料袋价格是它的4至5倍。”(《经济参考报》,2016年6月21 )

例(4)和例(5)中,“菜鸟”都不再表达“初学者表现差”之义。例(4)中的“菜鸟”表示“新人”之义,有确定的指称对象,即刚学做饭的人,例(5)中的“菜鸟”则抽象为专名,不再有具体的指称对象和意义,“菜鸟驿站”“菜鸟联盟”中的“菜鸟”也是泛化使用的结果。

(二)模因与语境顺应

“模因是通过模仿而得到传播的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3]模因具有保真性、多产性、长寿性。语言模因分为强势语言模因和弱势语言模因,强势语言模因是保真度高、被复制的机会多、传播范围广、存活时间长的语言模因,弱势语言模因则刚好相反。

能够进入日常生活中的网络用语,具有强势语言模因的优势并顺应现实语境而被广泛接受,主要表现为认知上的顺应、情感上的顺应和文化上的顺应。

1.认知系统的顺应

美国语言学家Laurence Horn提出了语言经济性原则,他认为“人们在交际时总是趋向于最能满足言者完整表达又能满足听者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字符”[4]。进入日常生活中的强势语言模因,必须具有省力、简洁的特点才能被保存下来,主要表现在,它们以一个词语模的形式存在,容纳性大大增强。词语模包括“模标”和“模槽”两部分,“模标”为词语模中的常项,通常不变,而“模槽”是个空位可以用其他成分进行替换。利用这个“模标”不断产生新词,如:××体、××哥、××族、×客。以这种方式创造的新兴网络用语既省时又省力,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顺应了人们的认知系统,因而被吸收采纳。

2.情感趋向的顺应

Heath认为能够激起人们某种共有的情感反应才算是成功的模因。Alying也认为,“最强有力的模因是那些能够恰当激活情感热键的模因”[5]79。“正能量”“给力”“逆袭”等反映人们正面积极情感的词之所以能够被广泛运用,是因为这些词所表现出的积极情感与社会生活中大部分人所展示出的积极情感倾向一致。对于这些反映人们积极情感的词,传统媒体特别是权威媒体更会关注,会重点引导宣传。强势语言模因中反映社会负面信息的模因,因为所描述的状态与大部分人的情感相符合,因而被大众传播复制。例如,很多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以“屌丝”自称,他们集体对社会地位高于他们的“高富帅”“白富美”吐槽。许多人喜欢宅在家里对着电脑“交流”,因此大量的“宅男”“宅女”诞生了。总之,这些网络用语因顺应了当下社会中多数人群的情感倾向,因而被不断地传播、运用。

3.文化的顺应

Blackmore认为“文化是在一定社区内为大多数人共同享有的各种模因或模因复合体的总合。宗教、语言、传统习俗等任何一个文化实体都是模因。在多数文化中,模因的成功取决于先前存在的模因的总体性质。一种新模因必须能够顺应已有的文化环境,使自己接近或类似于先前存在的模因或模因复合体,才能被接纳、吸收、流传”[5]79。语言作为文化传播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也像一面镜子及时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语言尤其是进入日常生活的网络语言,它们迅速对社会生活作出反应,从这些语言中,我们能窥见中国当今的文化。如今网络在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人们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易、交流,如在网上进行限时秒杀、团购等。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物价持续上涨,连平日里最常见的一些食物价格都翻了几番,网民面对这种现象只能以戏谑的口吻调侃“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等,反映市场经济调控不“给力”的现象,而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干预,最终物价渐渐趋于稳定,因此,这些反映物价飞涨的网络用语就会慢慢淡出。网络语言之所以能够不断更新,缘于语言和社会的共变,也同青年亚文化休戚相关。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在社会文化构成中相生相克,互相依存。这些亚文化,总是喜欢挑战权威,解构经典,“屌丝”的“逆袭”可以看作网络亚文化崛起的现象之一。

二、从传播学角度分析

(一)“沉默的螺旋”机制

传播学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大众传播和舆论的关系时提出的。理论假说分为三个命题:“命题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命题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命题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一些‘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6]“沉默的螺旋”理论解释了舆论的产生不是“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人们在意见环境压力下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的行为。

网络用语之所以能够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沉默的螺旋”机制在发挥作用。首先,网络中每个个体作为社会中的人,其行为都有社会化的特点,个体将网络语言作为个人在网络中交流的工具,人们的意见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给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营造了一个巨大的意见环境。

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产生之初,主要用于网民之间的交流,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有些网络语言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网络用语逐步向日常生活渗透最主要的原因是,网络群体在社会中拥有主体地位,他们使用的网络语言逐步受到大众的重视。网络语言中那些奇形怪状的火星文、符号文被青少年带入现实生活中来,引起了老师、家长的注意。支持者、反对者的意见促进了网络用语“螺旋式”的传播。当下市场经济转型期,很多商家看到了这些年轻人背后潜在的经济利益,于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商家不得不采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风格来进行沟通。随着网络群体地位的提升,其网络语言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凸显。

与此同时,网络语言也可通过传统媒体进入日常生活。这个过程是网络舆论社会化的过程。网络舆论形成后,网络各大媒体天生有着灵敏的触觉,哪种舆论声音高,他们就采纳哪种舆论,这种舆论呼声的热度不断提升,以至网络用语被网络中一些权威媒体如网易、搜狐等收录。这些网络权威媒体虽然阅读受众多,但并没有掌握话语权,因为话语权还掌握在一些传统的媒体手中。只有受到传统媒体的聚焦,网络舆论才能完成社会化进程。网络用语被传统媒体特别是报刊、杂志吸收,慢慢进入现实生活,反映了传统媒体其实也害怕被社会孤立,所以会有选择地吸收网络用语中那些健康的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网络用语。比如“给力”登上《人民日报》的头条,就被认为是“网络热词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语文的一大步”[7]。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引用这些网络用语其实也是在营造舆论导向,那些没有使用网络语言的群体意识到了网络语言强大的感染力,害怕被社会孤立,也会慢慢地接受网络语言并且偶尔也会使用它们。

(二)“培养”机制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者Gerbner等人提出了“培养理论”,他们认为:“电视等传播媒介作为居于受众与客观世界中间的信息来源,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在人们认识和理解客观现实时会产生巨大影响,造成一定偏离,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受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趋于相似或一致。……同时发现,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8]也就是说媒介的长期宣传引导,会在无形中影响人们的观念。该理论也非常切合当今网络环境下大众对网络语言的接受采纳程度。信息时代,每天传递着海量的信息,其中新颖、富有表现力、有强大生命力的网络用语会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样人们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并且最终接纳这些网络用语。同时网络语言的性质——社会方言,决定了网络用语不再局限于网络使用。因为各种社会方言都有进入日常语言的可能,更何况网络语言的发展态势如此迅猛。

“培养”机制的关键是通过一个媒介长期地影响接受对象,使其表现出某种特点,比如老师通过不断地向学生灌输尊敬别人的思想,培养学生成为尊敬别人的人。也就是说培养者有着一定的权威,影响力比较大,他们的思想、行为会潜移默化地被培养者接受。大部分人被培养成网络用语的拥护者、爱好者,其主要原因是,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人们更加频繁地进入网络世界,网络所体现的便捷性,让人们享受到了“足不出户知天下”的快感。网络用语能产性强,反复地运用于各大网络媒体中,而网民天生是这些网络用语的拥护者,他们也会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语言系统,使用最新的网络用语。而这股强大的传播力量,冲击着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工作者可以说既是“被培养者”也是“培养者”,他们会筛选使用那些富有表现力的网络用语。传统媒体,特别是权威的纸质媒体,因其有着比网络媒体更大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会影响大众对网络用语的接受和利用。

三、结语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语言,有着强劲的生命力,那些富有表现力而现实中没有更恰当的表达方式的网络用语可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新词语。当然网络语言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毫无规律可言。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隐喻作为人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方式,为网络语言的解读和传播泛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强势语言模因的传播中,有些或顺应认知方式或顺应情感倾向或顺应大众文化而被固化下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意见表明及“沉默”的扩散其实就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通过营造一个意见环境来制约舆论,而个人害怕被孤立,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的行为。“培养”机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者通过一定方式影响被培养者,让培养对象自觉成为网络用语的拥护者和爱好者。

[1]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

[2]杨文全.当代汉语词汇衍生变异研究[M] .成都:巴蜀书社,2011:4.

[3]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7.

[4]刘翔熙. 经济性原则在中国网络语言中的应用[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5):51-55.

[5]王劫丹.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J]. 中国西部科技,2009(28):78-79.

[6]刘柯兰,曾卫伟. 传播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4-48.

[7]许翠敏.浅谈网络流行语“给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8):271.

[8]李志霞,冷翠玲,陶冶.培养理论视域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2):150-153.

10.3969/j.issn.1673-0887.2017.05.017

2017-02-23

彭彬(1988— ),女,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铜仁学院讲师。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7YY036)

B

1673-0887(2017)05-0083-04

责任编辑:赵 青

猜你喜欢

模因菜鸟用语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用上礼貌用语,写“打电话”的故事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菜鸟逆袭记
礼貌用语大家学!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
菜鸟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