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域理论视角下《父亲》歌词文本探析

2017-11-08樊孟轲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语域语篇话语

樊孟轲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语域理论视角下《父亲》歌词文本探析

樊孟轲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以语域理论为基础,从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个方面结合语篇的意义系统分析筷子兄弟《父亲》的歌词文本,探讨歌曲《父亲》在大众中受欢迎的理据。

语域理论;《父亲》歌词;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意义系统

H303

引 言

筷子兄弟于2012年凭借微电影《父亲》在首届“金微奖·国际微电影节”夺得最佳微电影奖。《父亲》是同名微电影《父亲》的主题曲,该歌曲由筷子兄弟组合演唱,王太利作词编曲,收录于专辑《父亲》,于2011年12月22日发行。《父亲》于2012年8月获得感恩励志金曲奖,12月获得2012百度沸点年度十大金曲奖,直至今日还颇有影响力,在大众中传唱度很高。王太利在拍摄微电影《老男孩》的过程中得知父亲因病去世,他深刻地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和遗憾,于是创作这首歌缅怀自己父亲,并提醒人们现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孝敬父母。学界对《父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戏剧和音乐方向,孙玉敏[1]从戏剧情境、戏剧冲突和戏剧动作方面探究了《父亲》的戏剧性,得出三要素的相互作用传递出《父亲》所要表达的内涵;殷瑰姣和殷美姣[2]从情感角度研究了《父亲》这首歌广泛传唱的原因,认为情感是歌曲表现的重点,使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达到打开受众心扉的效果。鲜有研究涉及《父亲》歌词文本,语域理论角度的歌词文本研究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本文拟基于语域理论,辅之以AntConc软件,从歌词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父亲》歌词,以期为歌词的广泛传播提供理据。

一、语域理论概述

“语域”这个概念最初是Reid在1956年研究双语现象时提出来的。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学派探究的核心理论之一,其主要观点是语境制约着语篇的理解和语言的使用。也就是说,语言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被充分理解。韩礼德在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理论的基础上,把语言环境分为社会行为、角色结构和符号组织,并进一步提出了语域的三个变量,即话语范围(field)、话语基调(tenor)和话语方式(mode)。话语范围指的是“正在发生什么”,即交际中正在发生的社会活动;话语基调指的是“谁参与到交际中”,即言语交际中的参与者,以及他们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话语方式指的是“语言所起的作用”,即言语交际参与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希望语言为他实现的目标,包括渠道(口语、书面语或两者的混合形式)和修饰方式[3]12。语域的三个变量决定着意义系统的概念意义、交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意义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在词汇和语法层面上得到实现。概念意义一般在句子的及物系统和单词的词汇意义以及语言结构逻辑关系中得到实现。交际意义通常通过句子语气和情态系统实现。语篇意义一般通过句子的主位结构、声调群中的信息结构、句子以及比句子更大的单位间的接应实现[4]25。语域被看作是与某一情景类型相联系的意义结构[3]20。歌词是语篇类型的一种,是使用中的语言,且与语境密切相关[5]12。因此,语域理论对歌词文本有较强的解释力。歌词总是处于一定的语境中,其语境因素的三个组成部分通过对意义系统的选择影响歌词文本中词语和语法等的选择。

二、《父亲》话语范围和概念意义的分析

语篇中词语的使用,尤其是一些关键词语的使用和重复,传递出语篇所描述或谈及的内容,可以展现其话语范围。《父亲》所选用的词语如表1所示。

表1 《父亲》歌词的词性分类

用AntConc软件对《父亲》歌词文本进行词频和分布检索(见图1、图2),词频位居前两位的是“你”(24次)和“我”(18次)两个人称代词,可以得出歌词语篇的中心词为“我(儿子)”和“你(父亲)”。结合歌词列表中的“索取”“谢谢”“泪”“牵”“温暖的”“关心”“我们”“家”等词语可以推断出歌词的内容是围绕亲情展开的,即歌词的话语范围是亲情。

图1 “你”词图

图2 “我”词图

语篇的话语范围决定着概念意义,概念意义可再分为经验意义和逻辑意义。经验意义指的是语言对讲话者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以及内心活动的表达;逻辑意义指对间接地从经验中取得的抽象的逻辑关系的表达。概念意义在句子中主要通过及物系统、词汇意义以及各种语言结构等级上的逻辑关系来实现[4]25。

歌词文本的话语范围是亲情,因此文本选用的词语大多与家庭、感激和付出有关。《父亲》歌词文本主要包含3种及物系统(见表1):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物质过程的体现主要涉及含有行为动词的小句,是“做”的过程,例如“总是向你索取”“双手撑起我们的家”等,表达了父亲总是无私地付出。心理过程的体现主要涉及含有心理动词的小句,是“知”的过程,例如“却不曾说谢谢你”“才懂得你不容易”等,表达了“我”内心的感激和后悔。关系过程的体现主要涉及相关但不相同的存在小句,涉及含有形容词的小句,例如“一路上有你”表示“我”对“你”的依赖。《父亲》的逻辑意义以并列、转折、因果和承接等关系出现(见表2),主要涉及包含连词的逻辑小句,例如“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等。这些小句的使用表现了一直以来父亲在生活中对“我”十分关心,同时也投射出“我”希望父亲常在的美好愿望,流露出“我”因父亲去世而体会到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痛苦和遗憾。

表2 《父亲》歌词文本的逻辑意义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父亲》的词语选择反映了歌词的话语范围是亲情,话语范围制约着概念意义中经验意义和逻辑意义的实现。

三、《父亲》话语基调和交际意义的分析

相同话语范围的语篇还受到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的制约,不同的话语基调可以产生正式程度、情感、语气等不同的语篇,因此对应的词语和语法结构等也不同。从话语基调的定义来看,话语基调的分析主要是通过交际参与者之间的人称代词、交际方式、交际语气、交际情态、交际语调等来推断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除表1中的词语可以证明外,表3是《父亲》文本中话语基调和交际意义的分析,也可用来判断交际参与者的地位和社会关系等。

由表3可知,《父亲》的交际参与者(“我”和“你”)是一种平等的亲子关系。一般地,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用于非正式文体,第三人称代词大多出现在正式文体中。通过对歌词的人称代词分析,可推断出歌词文本的两个交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很亲密,交际时选择的是简单易懂、人们熟知的词语。从AntConc软件的词频表检索结果可以看出,《父亲》文本中类符(type)92个,形符(token)267个,类符/形符比(TTR)约为34%。该文本的词汇密度不大,符合大众的认知程度,可读性强,不需要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补充。歌词文本的交际方式为倾诉,交际内容为感情,结合“我”和“你”两个词图(见图1、图2)可以看出:“你”贯穿文本的始终,且分布较为均匀,表明父亲对“我”的爱和付出持久而稳定;而“我”的分布从文本的中部开始,直至文本末,且分布不均,局部较密集,反映了“我”跌宕起伏的感情状态。

表3 《父亲》歌词文本中话语基调和交际意义的体现

词语和语法结构的选择体现了交际参与者的社会关系,同时影响意义系统中交际意义的实现。交际意义指的是语言对讲话人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的表达。通常通过句子的语气、情态系统以及单词的态度意义实现[4]25。《父亲》歌词是叙述者“我”向听众提供“好好照顾父亲”的信息,所以歌词采用陈述语气,以倾诉的方式向听众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意和歉意。情态指的是说话人对其所言之事的主观态度。歌词文本中“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和“我愿用我一切”等含有情态词的句子一起构成了《父亲》的情态系统,微妙而真诚地向听众传递出子女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表达了子女对有父亲陪伴的那段时光的怀念和想好好赡养父亲的真挚情感。语调也体现歌词的交际意义,汉语中主要有两种语调:升调和降调。陈述句和感叹句属于降调,疑问句和祈使句的音阶微微上扬,属于升调。《父亲》一共有35个句子,其中陈述句16个,疑问句8个,感叹句11个,歌词中陈述句客观描述了“我”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疼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疑问句“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我是你的骄傲吗”和“还在为我而担心吗”描写了“我”呼唤远方的父亲,希望父亲能告诉我他是否以“我”为傲以及他想让“我”为他做什么。感叹句“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时光时光慢些吧”等利用升调形象地表现出“我”希望父亲常在的强烈愿望。升降调的综合应用体现了歌词形象性、抒情性和歌唱性的本质特征[6]33,也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歌词的核心意义。

四、《父亲》话语方式和语篇意义的分析

话语方式指的是语言交际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7]85,其分析主要包括交际渠道和修辞方式两方面。话语方式的渠道有口头语、书面语和两者混合的方式,而修辞方式主要牵涉语言运用的方式、方法和技巧规律。

就交际渠道来看,歌词文本是事先准备好的用来歌唱的文本,属于书面语的范畴。一方面,歌词是一种文学体裁,这使得歌词文本具备一定的格律,符合书面语的特征。另一方面,歌词文本属于非正式文体,这由歌词的用词、句法特征所决定。第一,人称上,《父亲》采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即“你”“我”和“我们”。第二,词语性质方面,《父亲》使用的并不是专门、特殊或晦涩的术语,而是大众熟知的口语,有助于听众无障碍地理解歌词。第三,歌词使用了大量的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等实词短语,如“轻松的样子”“要强的爸爸”“微不足道的关心”“你做的一切”“你的骄傲”等名词短语展现了“我”对父亲复杂的情感,“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中的“说”和“谢谢”等动词强调“我”自责为父亲做的事情不多。第四,歌词使用大量的简单复句,使得语句的相互依赖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得以体现,其中相互依赖关系进一步分为联合关系和主从关系。《父亲》的联合关系主要由连词(却、才、可是)、连接成分(直到、每次、多想、不要、总是)和逗号、分号等体现。《父亲》中主要体现了扩展、投射和循环的逻辑语义关系,如“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因此,《父亲》歌词文本多采用书面语,并且采用了非正式文体。

《父亲》的歌词文本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格。歌词使用了拟人和反复两种修辞手段,如“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父亲》歌词文本主要采用押韵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汉语歌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宋词元曲,是诗歌的一种。音乐性是歌词文本的明显特征,歌词文本具有音乐性的突出表现是押韵。“韵”的概念最早见于《文心雕龙·声律》:“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8]《父亲》歌词文本大量使用押韵这一表达方式(见表4)。这4类韵脚组织的歌词文本音节匀称,节拍有致,在歌曲中形成音韵的前后照应。

表4 《父亲》歌词中的押韵

话语方式制约着对语篇意义的选择。语篇意义使得说话人能组织语篇,把概念意义、交际意义与语境联系起来,它体现在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上。《父亲》主位结构包含已知信息的无标记主位(时光、我、一生要强的爸爸、微不足道的关心、你做的一切、你牵挂的孩子)和未知信息的标记主位(总是、直到长大以后、每次离开、微笑着、多想、可是、感谢)。各句的其余部分为对主位作出进一步描述的述位,如“我是你的骄傲吗”中客观地描述了“我”希望得到父亲的肯定;“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中展现了“我”渴望回到昔日与父亲在一起的温馨时光,“多想”作为标记性主位突出表现了“我”渴望父亲仍健在。《父亲》歌词的信息结构可分为新信息和已知信息,信息结构与言语上下文紧密相关,只有联系语境才能分辨出新信息和已知信息。例如文本中“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是从已知信息“我”向新信息“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过渡,说话人强调了新信息,即希望父亲一直在自己身边。《父亲》歌词的衔接方式有人称代词(我、你、我们)、连词(可是、却等)、感叹词(啊、啦等)和重复(个别歌词的重复)。歌词的话语方式和语篇元功能连接了词语与小句,扩展了小句所组成的命题,最终形成了完整、连贯的语篇意义系统。

语域的三个变量在解释语篇意义系统方面有重要意义,根据上述分析,语域在《父亲》歌词文本中的意义系统如表5所示。

表5 《父亲》歌词的语域和意义系统分析

五、结语

语言交流的过程时刻受到谈话主题、参与者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析语篇时,我们不能局限于话语本身,要探讨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所起的作用,对歌词文本的分析也同样如此。语域理论对歌词文本的分析有很强的解释力。文章在分析过程中辅之以AntConc软件,增强了文本分析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研究发现:《父亲》歌词文本的话语范围是亲情;话语基调是“我”对父亲倾诉;话语方式是书面语中的非正式文体。歌词语境的三大组成部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文本的语域。歌词的意义依赖于语境,语境的三大组成部分决定了意义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而影响歌词文本中词语、句子和语法等的选用。这样才形成了歌曲《父亲》遣词得当、感情真挚、朗朗上口的歌词文本,为歌曲《父亲》在大众中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1]孙玉敏.微电影《父亲》戏剧性分析[J].戏剧之家,2015(22):112.

[2]殷瑰姣,殷美姣.歌曲的情感是打动受众者的灵魂因素:以歌曲《父亲》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4):141-143.

[3]HALLIDAY M,HASAN R.Language,context,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4]张德禄.语域理论简介[J].现代外语,1987(4):23-29.

[5]黄国文,葛达西.功能语篇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庄捃华.音乐文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7]BIBER D,CONRAD S.Register,genre, and styl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8]龙必锟,译注.文心雕龙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10.3969/j.issn.1673-0887.2017.05.016

2017-03-01

樊孟轲(1992— ),女,硕士研究生。

A

1673-0887(2017)05-0078-05

责任编辑:赵 青

猜你喜欢

语域语篇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浅析语域的特性及教学模式探讨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思想新解*
语域语块与外贸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