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导演斯派克?李的纪录手法

2017-11-04史晓峰

今传媒 2017年10期
关键词:种族隔离

史晓峰?

摘 要:种族问题历来是最受西方电影创作者们关注的话题之一,作为一名黑人导演,斯派克·李立志拍出真正能代表黑人意志的影片,主要拍摄种族之间的关系和黑人的觉醒,尤其是有一定地位的黑人明星和在纽约奋斗的小人物。导演对黑人所处的社会困境深有体会,其代表作品《四个小女孩》用纪录的手段再现了一件种族歧视的血泪事件,痛斥了种族隔离的暴行。斯派克·李的影片犀利而有爆发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斯派克·李;纪录手法;种族隔离;四个小女孩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0-0116-02

斯派克·李(Spike Lee),美國著名的黑人导演,纪录片拍摄主要以人物为主,尤其是黑人球星,作品有《乔丹大电影》《巨星科比的一天》;黑人喜剧明星《喜剧之王》;还有站在明星背后的小人物《离巨星二十英尺》。1997年拍摄的纪录片《四个小女孩》是仅有的对事件的纪录,获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提名,美国新闻电影评论协会最佳纪录片,导演把他的镜头聚焦在不平的种族隔离事件。

一、用口述再现历史

口述历史是纪录片创作者比较常用的一种记录手段,是对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保存的口述凭证。历史对于那些想在一部非虚构影片中予以表达的东西来说,不是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被纪录、被影片制作者或他人所拍摄的真实的历史资料,就是通过询问得到的当事者的口头描述。[1]亲历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事件,更加真实全面,感情更为饱满;如果是他人以第三人称的口吻描述人物或讲述事件,更为客观,尤其是受访者众多的情况下,在斯派克·李的纪录片中这种手法比较常用。

1963年的一个星期天,伯明翰的一个教堂发生了爆炸案,四个黑人小女孩在这次爆炸中丧生,教堂对街的商店里,一只钟在强震下停摆,记录了这个罪恶的时刻:1963年9月15日上午10点24分。这是一次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恶性事件,四个黑人小女孩成了无辜的受害者。1997年斯派克·李把这一事件拍成纪录片,但是时间已经过去34年了,不可能实时记录,导演采访了大量的当事人,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还原爆炸的那一刻,把观众带入到口述者悲伤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了解恐怖行为给普通的人们带来的伤痛和无法磨灭的心灵创伤。

1.“白人生活在白人的地方,而黑人也生活在黑人的地方。”

在伯明翰,公共洗手间分黑人和白人使用,出租车上也写着:有色人专用,或者白人专用,黑人小孩不可以喝白人专用的矿泉水,不能吃只有白人可以吃的三明治。白人也会因为怨恨而把黑人盖的房子炸掉,因为他们认为黑人不配居住那么好的房子。14岁的卡罗尔与姐姐一起去电影院,也因为有种族隔离,所以不能和白人呆在一个地方,而必须到楼上的阳台,这个地方处处都是种族歧视。

2.“教堂是一个我渴望消除却无法消除的地方。”

教堂本来是一个祈祷和平的神圣的地方,却成了施暴者施以暴行的场所;孩子们本来是最无辜的存在,却被暴力夺去了生命;施暴的种族主义者得到了应有的审判,但是留给受难者家属和亲人的却是无尽的伤痛和沉痛的记忆。对于被歧视的黑人种族似乎再也没有安全的地方,这次暴力事件也在全美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黑人的命运也博得了一些理性的白人的同情和声援。

3.“讽刺的是一个城市的安全问题居然掌握在一个这么不安全的人的手上。”

伯明翰当时的警察局长布尔·康纳是个十足的种族主义者,在导演真实的镜头下他的行为昭然若揭,从几个黑人受访者的口述中可以听出很多人怕他,因为他连瞎子都不放过,有人甚至怀疑他是否还有宗教信仰。纽约时报的编辑说他是伯明翰地狱般生活的代表,因为他背后有人在纵容,似乎就是该州州长乔治·华莱士,他在公开演讲中强硬地声称:“我宣布现在种族隔离,明天种族隔离,永远种族隔离。”但是后来却又声称他最好的朋友是一个黑人,身旁的黑人莫名其妙的表情刚好印证了政客的虚情假意和反复无常。

4.“利用孩子的热情和天真是可耻的行为”。

然而黑人组织的一些做法也同样让人无法苟同。面对种族主义者的歧视和不平对待,黑人领袖们不断地组织示威和游行,但是收效甚微,当他们发现如果有孩子加入游行队伍就会得到更多的同情和关注,他们马上招揽学生参加各种危险的示威游行,因为学生不用付房租、房税、车税,但是这些孩子遭受的却是高压水枪的冲击甚至是被抓进监狱,而四个无辜的小女孩也遭到了种族主义者的报复,导演在此也讽刺了政客的功利和残忍。

二、用真实的影像揭示罪行

真实,是纪录电影的基石。纪录电影的宗旨就是纪录现实、纪录生活,唯有真实的现实才是有价值的[2]。爆炸事件发生在1963年,导演是在1997年完成此片,三十四年的间隔,当时爆炸时的影像资料少之又少,除了用采访的方式去弥补这个不足,导演使用了大量的遇难者生前的照片,尤其是在受访者回忆往事的时候,这些照片就变得尤为珍贵。

影片开头略带模糊的影像是墓碑上四个小女孩年轻而富有朝气的脸,13岁的丹尼斯·麦克奈尔是最小的遇难者。在亲人和朋友眼中,她是一个非常迷人可爱的孩子,有同情心,乐于帮助其他孩子,有一大群朋友,平时很活跃很主动,是一个有领导能力的孩子。本应是花样年华的年纪,一声爆炸,生命由此终结,这些可爱的小女孩再也不是活生生的人,再也无法体会本来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在轻柔的歌声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安宁,没有人愿意去打扰她们在此长眠。影片中最为震撼的还是停尸间的尸检照片,照片上一个个焦黑的,残缺不全的身躯,血肉模糊,甚至还有水泥块嵌入女孩子的头部,她们被烧得如焦炭一般,以至于最后的身份辨认都极其困难。时间总是无情,画面交叠的蒙太奇手法冲刷着人们对这一暴行的记忆,伯明翰的教堂早已修复如新,看不出曾经遭受过爆炸。当丹尼斯和卡罗尔的妈妈把她们珍藏的照片拿出来回忆着自己的女儿在身边的日子,多年的悲伤随着哽咽的声音溢出,不管是欢乐的时光,或是示威游行,或是遭遇暴行,都掩藏不住送葬时亲人的伤痛。

影片中引用了诸多表现暴行的照片,几十个白人把一个黑人用极其残忍的方式吊死在树上,鲜血淋漓,他们要不是麻木的脸,要不就是炫耀的神情。急推的镜头带给人们的是极大的震撼,是在谴责种族歧视的不公平和黑人低下的社会地位。在镇压示威游行的影像中,我们见证了警察们的暴力和政府的残忍,警察举起警棍使妇女倒地屈服;孩子们齐步走向凶猛的警犬;高压水枪将人的躯体扫倒在街道上。尤其是在描述警察局长时,先引用了一段他的演讲和一组照片,表明这是一个对种族隔离极度坚持,对自己保卫城市安全极度自信的人,可是接下来几个黑人受访者对他的评价却截然相反,声画关系的对立,把他的言行不一和丑恶嘴脸刻画出来。

三、用朴实的视听语言表达立场

80年代以来,在大量的当代纪录片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带有明显“观点”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一反60年代纪录片冷静旁观、不介入、拍摄者不带主观倾向与立场的做法,强调纪录片要通过视觉反映和介入现实生活,揭示被掩盖的真相,以改善人类生存状况为己任[3]。

种族歧视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甚至在2008年奥巴马获选美国总统时也在隐晦的说这个问题,种族问题是美国永远的痛。本片中导演运用朴实的拍摄手法和剪辑技巧,在尊重客观纪实的前提下,对镜头进行简单的切入切出,突出严肃主题。在构图上,被采访者也被安排在屏幕的靠左边或靠右边的地方,画面上都有留白,几个衔接的采访镜头之间采访者必是在不同的位置以此来达到构图上的平衡。在声画关系上,被采访者的语言和照片资料是声画并行的,说到种族隔离,便有照片说明在各种场所都有白人专用和有色人专用之分,种族歧视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在摄法上,每次介绍小女孩时,都用移镜头详细介绍这个孩子的特征,希望人们能够记住她们,同时也在痛斥种族歧视戕害了如此年轻而美好的生命,当然这也是导演强调所述物象所用的一贯手段,包括人物、物品、被访者。在景别上,因为采访的原因,大多运用脸部特写和近景,来突出人物表情,表达人物情绪。导演全方位地切入该事件,挖掘其内在的实质问题,并变相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非常具有说服力。

影片在琼·贝兹的一首《伯明翰的星期天》中展开,在略带模糊的影像中是四个小女孩的墓碑,她们永恒地站立在这片土地上,永远年轻。穿插于其中的是发生在那时的游行和警察对示威人群的镇压,以及在葬礼上亲人们悲伤的神情,为整部片子奠定了悲伤的基调。伴随着轻柔的怀念气息的歌声,那一张张参加葬礼的亲人和朋友伤痛的画面,都在诉说着人们对逝去的四个小女孩的追念,以及这件惨案带给人们的无尽的伤害。这首专门为这件事而写的歌曲似乎更能引起共鸣:伯明翰的星期天,血涌如红酒/伯明翰的星期天,响声震动天地/全世界的人们,开始面对这一切……影片的最后是对受害者之一卡罗尔·罗伯逊的妈妈的一段采访,她说:“我辛勤工作不是为了一直生活在愤怒和仇恨之中,以前我要努力地遗忘它,我要保持高尚的心灵,也帮助我丈夫保持高尚的心灵。现在我们有好朋友和家人,他们给了我很多支持,只要和他们共事、祈祷,我就可以克服仇恨带给我的伤害,虽然它还会不时的出现,但是我想把一切抛在脑后,继续生活,毕竟我还有很多值得感激的。”

导演在影片的最后还是对现实给予了希望,因为在任何社会里,都会有罪恶发生。人们怎样对待这样的罪恶,社会怎样对待这样的罪恶,标志着这个社会的集体良心狀态。而对罪恶的集体记忆力,是这个社会之集体良心的第一指标。容易遗忘罪恶的社会,必定会一再地姑息罪恶。一个遗忘和姑息罪恶的社会,必定走的是道德的下滑线。[4]

作为一名最具黑人意识的导演,斯派克·李一直在用自己的影片为黑人的出路、觉醒和自由而发声,希望有一天可以实现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整个社会不再有种族歧视,不再有残害无辜生命的暴行。

参考文献:

[1] 吴保和.当代世界纪录片 概观与读解[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

[2] 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 张同道.真实的风景——世界纪录电影导演研究[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9.

[4] 单万里,张宗伟.纪录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5] 张同道.大师影像[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种族隔离
库切《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文学伦理
拉·古玛的暴力书写
美国毒品规制中非裔人群再犯罪的闭合困境
种族隔离下的生命悲歌
女权主义视角下戈迪默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为被禁言和沉默的历史发声
南非土地问题的缘起、演进和前景
梦想三部曲
大时代下的避世理想
南非白人政府在非洲人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1948~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