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环境下对“出版”定义的再认识

2017-11-04董琦琦刘益

今传媒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数字环境出版信息技术

董琦琦++刘益?

摘 要: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出版的载体形式、内容编辑、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于产业结构在不断简化,不断去中介化,传统的出版定义已经无法对现代化的出版进行准确描述。本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对“信息”“选择”“编辑加工”“传播”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网络与数字技术环境下重新认识“出版”。

关键词:出版;信息技术;数字环境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0-0015-02

一、前 言

目前,通过手机和网络获取信息及知识的方式已经越来越普及,数字信息技术在出版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技术的升级迫使出版产业革新,使得出版业的外延在拓宽。数字出版的急速成长,不仅涉及了图书、杂志、报纸等原有产品,还发展出了

更多的出版形式。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刘学明社长认为“出版社的存在价值是不断地选择优质的内容并把它传播出去,现在只不过载体已发生变化了”。社科文献出版社的谢寿光社长将现代出版企业定位于“专业内容资源的整合商”,未来书业之本就是“打造内容整合平台”。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龚曙光认为,“数字技术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将彻底颠覆传统出版业态下的发展和盈利模式。”也就是说,随着数字出版这一概念的引入,对传统“出版”的含义不仅仅是作了技术上的修饰限定,还包括原创作品、编辑加工、印刷复制、发行销售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涉及出版所有环节。

从出版流程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都得包括编辑,复制,发行或者传播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多了“出版产品虚拟化、出版平台网络化、出版过程简约化、出版阵容扩大化、交易方式独特化、以及交流方式双向化”的特点。从出版的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说,数字出版技术是以二进制代码为载体,以网络传播为媒介,以各类电子硬件、软件为终端进行传播的一种出版形式。从出版内容的传播来说,数字出版拓宽了出版的服务与运营方式,告别了必须以某种有形的“实物”作为介质,数字出版的应用使得对实体物的大量复制不再是出版的唯一盈利方式,“传播”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开始上升。

出版在悄然改变着,但出版的定义却仍然显得很“传统”。比如当代英语词典将出版定义为生产图书和杂志的商务。我国现行《出版管理条例》对“出版”的界定则是包括出版物的出版、印刷或者复制、进口、发行。《世界版权公约》将出版定义为:“以有形形式复制,并向公众发行的能够阅读或可看到的作品复制品”。

二、出版定义的再认识

在网络与数字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我们应该以出版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依据,着眼于现实发展趋势,重新研究和认识“出版”这一概念。

(一)信息

出版是从大量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进行整理、补充、完善,最后形成具有个性化功能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所以无论出版的流程如何变化、技术如何发展,出版业都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对于出版机构来说,内容是最终生产的核心要素,出版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原创内容的竞争。信息作为出版内容的表现形式,渗透到了出版的各个领域,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资源的支持,不管是物质化的信息还是数字化的信息,都不可忽视。在这方面,传统出版企业拥有大量的知名作者作为资源,这使得无论是其出版的内容质量还是读者的认可程度都高于数字出版;相比起水平参差不齐的网络文学,更能保证出版内容从选题到审稿到编辑加工的高品质,从而产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所以,现如今的出版重点在于将传统出版的优势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把优质的信息从传统物质化的储存形式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并再生产出更多数字化产品,丰富信息的储备和表现形式。

(二)选择

在拥有各类社交网站的今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的生产内容,通过网络向外传播。这使得网络上的信息内容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也越来越碎片化,在众多的信息内容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爱思唯尔科技图书产品副总裁曾坚定地对外宣称:“我们主要专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另一个是作者。”在“内容为王”的指导思想下,许多网络和软件公司如国外的微软、谷歌、亚马逊等产业巨头,都正在积极地从优秀出版商那里获得内容,他们与剑桥大学出版社合作,购买版权,以谋求共同利益。

中国则在互联网环境下孕育出了新的选择方法,将选择内容的决定权由出版方让步给了受众。一家名为“募读”的众筹出版平台以“你想看的我们出版”为口号,从顾客的角度出发,以征集用户意见为依据来选择出版内容。使出版得以转变到“连接內容与读者”的位置。出版内容不再以编辑工作者的个人经验作为判断依据,而是将选择权完全交给读者,由读者来决定出版的内容。比如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原著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在“募读”平台上由2000名用户投票要求出版,在早于电影播放一个月的时间顺利众筹了8万多人民币,将版权引进的周期缩短至三个月到半年,并在版权引入的同时进行同步翻译,最终该小说在电影上映后的绝佳时刻出版发售。

在这种模式下,出版机构成为了建构服务平台的角色。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精准选择最符合大众口味的出版内容,甚至出版形式。不但减少了“先出版后销售”经营风险,也提高了出版行业的效率,方便抓住时下最热门的新话题。

(三)编辑加工

在传统出版过程中,编辑的工作主要由策划、审核以及加工这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只不过由于出版物的类型定位不同而使得工作的侧重点有所偏差。唯一不变的是都必须立足于别人成型的作品上进行二次创作。而网络数字技术的加入,使得所有信息都将逐步以数字化形式保存,编辑加工的工作范围也扩宽了。除了传统的策划、审核和加工,构建数字资源库一个新的挑战。这意味着要对各个时期的信息,乃至网络中碎片化的信息加以拆解、分类、整理、加工,再通过光学识别软件转化为计算机可以检索和运算的信息,从而将所有文献内容集成为一个大数据库以实现内容的重用和共享。例如,数字出版的领头羊―—爱思唯尔集团,将开发数字决策工具作为其未来十年转型新方向。其开发的大数据技术——高性能计算集成,能够对大约3000万篇论文和3亿条引用数据进行分析,并能够快速得出分析结果。该项大数据分析技术编辑整合了科研论文、引用信息、专利和其他内容对科研机构的绩效进行分析,并为学术机构的领导人提供决策服务。endprint

编辑工作者未来的工作难点是在不断完善数据库的过程中,结合当下的热点和现有的资源,前瞻性地去发现市场需求并设计产品。这种改变反映了新时代的出版对内容资源的自主开发、多次重用和充分共享。未来的编辑工作将更具创造性。

(四)传播

在网络与信息技术环境中,特别是社交平台的普及下,向公众发布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传播过程中独立的复制过程在渐渐减少,“复制”与“发行”两个环节开始合并。当用户成功从网络平台上下载内容时,“复制”与“发行”就已同时完成。但这不意味着传播过程中“复制”环节的消失,只是在数字出版技术下,读者也参与了复制的过程。而当他们再将内容转发乃至评论后,就在从前单一的信息接收者的基础上增加了传播者和制造者的身份。

网络信息技术使得传播的流程在减少的同时,也在受众体验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今需要的是能随发布载体不断变化或根据消费者不同的要求而不断更新的传播形式,简单的你上传我下载已经不再满足公众需求了。人们渴望的是更多样的阅读体验。订阅号或公众号的爆炸式增长很能说明问题。通过社交平台的推送、转发,读者已从单方面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传播者甚至是新内容的生产者。最具代表性的是“有书共读”从微信群向社交阅读平台的发展案例。

“有书共读”最开始是组成一个个70人左右的微信群,每月发布书单,每周一本,读完在共读群里打卡,并要求读者写出或长或短的读书报告和群友分享。当受众群体形成规模后,“有书共读”经过融资,推出了手机软件,在保留了原有特色的情况下继续拓宽产业形态,增加了有声图书的形式。

这种社交加内容传播的组合模式,是在传统以“内容”为核心的架构上,增加了“关系”要素。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内容为主体的平台建构方式,增加了对受众主体的设计和建构。创建多重因素之间关联性,形成更加立体的社会化阅读平台。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都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受众群体静态接收的阶段,已经开始进化到去满足人与人之间关系拓展的需求,满足内容欣赏与社群传递的需求,满足重新创作与互动展示的需求。尝试以最时髦、最普及的方式,拓宽人们的阅读体验,优化传播的效果。

三、总 结

“出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历史性概念。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出版者本身作为信息的中间人,因为肩负信息内容的筛选和传播等功能而形成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颠覆了原有的出版规则,传统出版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简化,不断去中介化,传统出版渐渐成为新型出版的一个环节或分支。信息的源头与受众的地位已然凸显出来,现今的出版已经从出版物的复制、编辑、发行工作转向帮助生产者和消费者近距离接触,并按要求制作不同的产品。因此,在数字环境下,我们将出版重新界定为:出版是指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传播的过程。在数字时代,出版的核心功能是选择與加工。强调针对顾客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为顾客寻找和生产与其需求精准匹配的内容产品;为顾客知识方面的问题提供数据库资源、设计解决方案;为特定目标市场的顾客构建学习交流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梁莹.大数据分析在出版中的应用与展望[J].新观察 广角视阈,2015(2).

[2] 汤雪梅.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八大趋势解读[R].2013—2014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

[3] 做好准备了吗?社交媒体正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新型的”阅读者.[EB/OL]. http://www.hlcydb.com/cjdt/20170109-14156050

.html

[4] 张建明.论数字出版泛化的出版概念对出版产业的影响[J].数字出版,2009(3).

[5] 陈睿,杨永忠,陈利.出版产业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经济、技术和社会的三维整合框架[J],出版科学,2016(1).

[责任编辑:思涵]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字环境出版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数字环境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模式研究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