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守正”与“出新”

2017-11-04唐小洁刘少鸾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柳先生文言陶渊明

唐小洁+刘少鸾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事实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教得累、学得苦、进程慢、收效微。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该如何走出这个“死角”,走出文言文教学困境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守正出新”也许不失为一条出路。所谓“守正”,就是根据文言规律教学文言文;所谓“出新”就是根据初中学生实情教学文言文。下面笔者以《五柳先生传》为例来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守正与出新。

一、指导思想

(一)按文言规律教学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1.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文言文的“言”在当今社会中使用的概率极低,但正如韩军老师所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言”正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不可或缺,它不是学习文言文的终点,但却是前提。

对于文言字词,可依据具体情况,分别作或“放过”,或“突出”,或“深入”的处理;对于文言句子,翻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加深对文言和文言文的理解,应适时地使用;对于文言知识,可作适当引入,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获得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切忌一堂课术语满天飞,为讲知识而讲知识;对于文言课文,很多都要求背诵,但实际指向却是诵读。诵读的要义,是要“得它滋味”(朱熹语)。诵读,可以让学生在进入语境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2.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的言志与载道。“文章”的指向是功能,即实用性。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它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散文。就其功能来讲,有些在当时有实用价值,如《出师表》《送东阳马生序》等;有些是载道,如《马说》《岳阳楼记》等;有些是言志,如《爱莲说》《陋室铭》等。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志、所载道。

3.学习文言文,重点是研习它的章法与艺术。“文学”的指向是表现形式,即艺术性。古典作品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4.学习文言文,根本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先哲闪光的智慧结晶,字里行间流淌着熠熠生辉的中国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文化传统,能穿越古今,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以学生实情教学文言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文言文教学,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才会有生气,效果也才能保证。

所以针对初中学生文言文读得少,字词积累不多,古典文学背景知识薄弱,与文本、作者的距离遥远,敬畏文言文,学习兴趣不高的实情,教学中可采用:①利用网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缩短学生与文本、作者的距离;②合作学习,为学生合作探究创设空间;③巧设活动,为学生语言学用点燃激情;④影视推薦,为学生学习文言创设语境等方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诵读、品味、探究文本的学习活动中去,体味古典文学的魅力。

二、教材定位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有“书”“传”“说”“序”“诗”“词”“曲”等多种文言体式;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叙事,或咏史,或明志。处处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着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学习本单元,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②感知不同文体的风格特色,了解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③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全文短短173个字,共计22个课下注释,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句、疏通内容不是难事,但借助这篇被《古文观止》赞为“潇洒澹逸,一片神行之文”的自传走近“为晋宋第一辈人”的陶渊明,实在也是本文守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作为一篇文艺性传记,《五柳先生传》中古怪洒脱的人物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于是,学写个人小传就成为了本文出新的一个方面。

三、教学设想

(一)守正——因质定教

根据文章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所谓“质”就是文章的性质,它既包括文言文区别于现代文的体式,也包括这类文体的共同点,还包括具体文章的独特个性。根据这些,可开发出文言文的教学内容。

1.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新《课标》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而课堂教学中字词教学的侧重点应为对文中常用词汇的常用意义的理解和积累。本文课下注释较多,老师应梳理出应掌握和强化的重要词语,对注释中没有出现,但生活中见过的,老师可以点拨,如“嗜”在生活中见过“嗜酒如命”“不良嗜好”等,可以确定“嗜”意思是特别喜欢、爱好,比“好读书”的“好”的程度更深。而对于“萧然”“欣然”“晏如”这类词,生活中少用,学生一定感觉生疏,可以联系到现代常用的“茫然”“惘然”“愕然”等词语,推断出文中“然”为词缀,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状态,翻译成“——的样子”,也可不译。“如”在文中的含义用法和“然”一致。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加工整合,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endprint

2.内容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五柳先生传》作为一篇人物传记,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细致描述人物形象,第二部分简要评价人物性格。全文围绕“不慕荣利”这一主题,写了读书、饮酒、著文三件事,详略得当,落笔有致。作者用白描手法,不加渲染烘托,刻画五柳先生鲜明生动的性格特征,如出水芙蓉,朴实自然。语言朴素洗练,运用大量短句,既是文言简洁特点的体现,也是陶渊明朴素自然、不事雕琢的语言风格的典型展示。且骈散结合,自由洒脱,并与文中五柳先生潇洒自在的人物性格相得益彰。老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传主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赏析评价人物,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传统文化的熏染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但它不是由老师生搬硬套“讲”给学生的,而是在诵读中不露痕迹地渗透的,在涵泳重点语句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的。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在《五柳先生传》中,“不”字为一篇眼目。九个“不”字,勾勒了先生特立独行、轻灵飘逸的个性。陶渊明借五柳先生表达自己的率真豪迈,闲散自适的性格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归隐文化的体现,这种“幽人归隐”的思想也是古代文学传统母题之一,对后世影响颇深。老师教学设计应以诵读为主线,通过资料助读识人物、品读语句悟情感来感知体会。

(二)出新——因学定教

根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活动。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接受水平、兴趣点来开展学的活动。

阅读方面:本文是一篇自读篇目,且课下注释很多,几乎涵盖全篇。教师一是采取自学和组内互学的方式,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句;二是引导学生将文中字句大致归类,重点字词,强调提醒;古今异义,适时点拨。

经验方面:学生对陶渊明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是模糊的,对文中呈现出来的魏晋名士之风的生活是陌生的,且文中的情感价值与现代社会人们的认识也是有冲突的,这些都会干扰学生对本文主旨及作者思想的认识。教学时,老师可借助网络(或提供资料),让学生查阅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事迹,缩短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开展合作探究,通过思维碰撞,学会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客观评价陶渊明。

接受方面:学生在八年级上期已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三)》,对陶渊明的思想志趣有所了解,阅读本文会油然而生一丝熟悉感。文中表现的五柳先生特立独行的“愤青”形象、自嘲自谑的语言风格正与初二孩子日益增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不谋而合,易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且本文短小精悍、生动活泼,老师可设计学以致用的活动,读写结合,让学生学写个人小传,描画自我形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将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三)教学环节

“不求甚解”一词出自本文,本指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不牵强附会,不钻牛角尖。这是陶渊明特有的一种读书方法。笔者以为用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上,同样适用,那就是提倡深挖浅教,可以不求甚解。深挖是对老师备课的要求,而在课堂教学上,要做到浅教。

《五柳先生传》的教学环节设计以读为主线,分为四个教学板块,每个板块都有一个明确的训练重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

1.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层次,读出味道。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吟咏体会,感知大意。

朗读指导:

读准下列字音:辄 zhé 褐 hè 箪 dān 黔 qián 儔 chóu 觞 shāng

读出句首词语的顿音:亦/不详其姓字;因/以为号焉;便/欣然忘食。

读出重难句的节拍与语调: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读出句尾词语的拖音:也、焉、乎、欤,从而读出一种闲适自得的味道。

朗读中体会两段不同的表达方式,第一段为记叙描写,读出三个层次:性格、志趣、生活,读出自得其乐的味道;第二段为议论评价,读出赞叹的味道。

2.译读:采用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词典疏通句子,理解文意。

重要词语:会意、亲旧、造、或、以为、赞、颇、期(多为古今异义,注意区分其古义和今义);萧然、欣然、晏如、戚戚、汲汲(均可解释为——的样子,注意归类总结)。

重要句子: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③好读书,不求甚解:④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⑤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以上句子既是翻译的重点句,也是理解课文的关键句。)

3.析读: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结合语句分析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评价陶渊明其人)。

附:【资料助读】

其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其二,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4.品读:采用做批注的方式对文中耐人咀嚼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感知文本朴素洗练、自嘲自讽的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出个人小传。

四、教学片段

“品读”是教学环节的重难点,这一环节推进顺利,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走进陶渊明的内心,读懂这个魏晋名士的率真旷达、淡泊名利、清高自许、恬淡自足,也能为学生读写结合,写出各具特色的个人小传奠定基础。试将这一部分教学实录如下:endprint

师:陶渊明借五柳先生给自己立传,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语言特别有味,自赏自嘲,暗含褒贬。你最喜欢哪一句?请以做批注的方式进行赏析,可从炼字、句式、情感、语气等角度进行赏析。

生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中的“好”“欣然”两个词满含着快乐,自得其乐。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既不求名,也不逐利,只求精神上得到慰藉。这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师:你是从炼字的角度品味出了作者以读书为乐的志趣。

生2:“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我读出了一种苦闷和自嘲。因为先生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借酒浇愁。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说明他酒量不大,也不贪杯,所以带点自嘲自谑的味道。

师:可贵之处在于你品味出了先生“嗜酒”背后的深沉原因,正因为借酒浇愁,所以这种苦闷的意味也就更加浓厚了。

生3:“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语带自豪和骄傲。先生才华出众,著文章不是为了有炫耀的资本,更不是要作为加官进爵的敲门砖,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也表现了他作为隐士的淡泊清高。

师:读好“常”和“颇”,这种骄傲自豪的语气也就出来了。

生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骈散结合,从吃、穿、住几方面写出了自己的困窘,但读来却毫不悲戚,反是一片豁达潇洒。“晏如也”更让人感觉他的乐观开朗,因为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

师:你的品析细致到位,从句式和内容的角度读出了先生的乐观和真性情,并非世人的假作态。

学生的品读批注来自于文本,但又跳出文字,品出了文字背后的深意,达到了鉴赏评价的高度。

老师顺势指出,《五柳先生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传记,写得很有层次,着重描述独特个性,高雅志趣,生活状况,表现了传主的精气神,赞美了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精神。语言朴素洗练,自嘲诙谐,蕴意深刻。

请同学们尝试用小传的方式写一段文字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老师出示例文《老舍自传》如下:

舒庆春,字舍予,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断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继学师范。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也。二十七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同学们再次感受到个人小传的个性十足、自由奔放、诙谐幽默的风格特色,于是创作热情被激发出来,纷纷动笔写作。至于效果如何,请看,有同学写出了这样自立自强的佳作:

其人乃川渝人士,不知其祖先竟為汉王刘邦,亦或三国刘备,因其父姓刘,故与其同姓。无字无号,单名一通。闲静少言,不慕名利,此品行与陶氏无二。成熟稳重,待人诚恳,颇受外界之赞扬。品学兼优,被誉为“学者”。不嗜读书,但必求甚解。擅理科,性嗜攻那难关,每过一关,便招摇过市,欣喜若狂;文科亦不差,因自认天赋不足,遂笨鸟先飞十五载,尝尽世间苦无数。犹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天难为大鹏鸟,在家仍做乖乖仔。朴素节俭,不曾比吃比穿;孝待双亲,父母为之欣慰。但生活自理能力亟待提高:居室杂乱,如地震灾区,书房狼藉,似海啸刚过。

赞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此言之若人之俦乎?挑灯夜读,正直做人。新世纪之民与?新中国之民与?

也有同学自嘲自谑如下:

本人长相不丑,身高一米四九,只有初中文化,持有城市户口。爱好广泛,喜爱画画,无梵高之意境,无悲鸿之奔放,无白石之细腻,但尚能涂鸦几笔。甚爱篮球。无韦德之速度,无姚明之身高,无阿伦之精确,但余尚会玩焉。古人云: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但愿在七中有本人立足之地也。

还有同学以自怨自艾的口吻写到:

光阴易逝,今十三载;荏苒春秋,无所作为。明月清风,可解愁绪;星月交辉,可补碎心。年华易逝,弥足珍贵;岁月蹉跎,成事寥寥。幼时习琴,天赋平庸;年少垂髫,补数习英。累死累活,收效甚微;学途不顺,赏花游戏。三月走过,樱花灿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得其美景,冷心顿暖;愿从今日,洗心革面。

五、教学反思

如何更好地落实文言文的教学目标,需要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相关要求,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备教《五柳先生传》,笔者得到很大的启发。

(一)重视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

诵读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老师要把握好诵读的要旨,运用好诵读的策略。诵读应该有明确的指向,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层次、读出语气;诵读应该有灵活的方法,如:配乐朗读、文白译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朗读等。《五柳先生传》一课围绕“读”,设计了读准字音,读出层次,读出味道,文白译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复多层次地诵读,培养了语感,体会了情感,这正是按照文言的规律教学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守正”的重要方面。事实证明,通过课堂诵读,学生对课文的背诵也是水到渠成的。

(二)自主探究,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文言文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串讲为主,一讲到底,形成了“满堂灌”“一言堂”“独角戏”的教学怪相,这与新课改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也是得不偿失、收效甚微的。教学《五柳先生传》,笔者有意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放到学生手上,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词典、网络等多种途径,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合作探究评价人物,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思辨能力,这是文言文教学“出新”的重要内容。

(三)学以致用,帮学生找到语言学用的方向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只有在日常使用中方能日臻娴熟。文言文看似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特征学以致用,找到语言学用的方向。《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学传记,在教学中以读促写,以写助读,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写个人小传,是一次让学生浸润学习语言的很好尝试;学习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兴之所至,写诗填词,如教学《沁园春·雪》,也可叫学生尝试填写《沁园春·夏》;学习《石壕吏》《唐雎不辱使命》等故事性很强的古文,可让学生进行课本剧的创编表演——如此一来,学生在语言学用中体味了文言味,找到了成就感。这也是“出新”的重要方向。

诚然,要想实现初中文言文教学上的真正突破,不是靠一堂课、几篇论文就能解决的,语文教师必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根据文言的规律教学文言文,构建知识网络,传承人文精神;根据学生实情教学文言文,丰富教学策略,激发学习热情,乐读古典优秀作品。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语言就是文化”“传统就是现代”的愿景吧。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余映潮.致语文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柳先生文言陶渊明
陶渊明失败了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柳先生的正骨膏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五柳先生的“不”
捷先生的红宝石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