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由象入境”的途径

2017-11-03秦秦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诗境春水荷花

秦秦

诗言情是诗歌的本质之一,这可以称得上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时的一条铁律。那如何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脉搏呢?阅读诗歌时,一定离不开对“诗歌意象”的赏析。借助负载着特定情感内涵的意象走进诗歌,的确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但很多老师仅仅止步于对单个意象的机械分析而忽略了关注整首诗词所营造出的整体“诗歌意境”。细致而透彻地分析了诗词中的单个意象,是否就能将学生顺利带入诗境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本篇论文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韦庄《菩萨蛮》(其二)、《苏幕遮》赏析为例,谈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由象入境”的途径。

一、多个并列意象,巧意连缀

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生活美、人物美。尤其是其中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读之让人对江南的春景心生向往。任谁读到这样的句子都会被其中那清新明丽、自然宁静的意境打动。如果我们按照日常品味诗歌意境的方法——优美的意境来自美好的意象,那我们会找到这些意象:春水、碧天、画船、春雨、月、霜雪。这些意象并列出现在这首小词中,诚然,每一个意象在古典诗词里都是美好的。但我们却发现如果单个去解读这些美好的意象,反而会肢解一首词作所营造出来的美好意境。针对一首词词作中出现了多个并列意象,我们就需在他们之间巧意连缀,还原诗境。

巧意连缀之巧体现在把单独的意象组合成为画面。巧意连缀之巧体现在抓住意象,结合以前学过的诗词,以诗解诗,以词解词,还原出每一幅画面的美感。但仅仅还原出每一幅画面的美感还不够,还要找到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关系,构成浑然天成的诗境。经过组合之后,我们会发现这四句诗为我们描绘了四幅画面:春水碧空、画船听雨、垆边美人、皓腕霜雪。如“春水碧天”之美我们可以这样解读:因学生已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从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了解过“春水”的意象。因此就很容易理解这首词作中春水带给人一种充沛、丰盈之感。这里强调的是其颜色碧,一个‘碧字让人感受到了水的清透,水的澄澈。和天比较,又写出了水域的广而静。这里的的天也是天高云淡的开阔之景,让人在春水碧天中倍感心旷神怡。一般越是开阔之景,越容易引起人们宇宙永恒、自身渺小之叹。当画面从开阔的春水碧天集中到水中画船上时,作者有没有这种伤感的慨叹呢?哪个字最能说明没有呢?学生经过讨论发言交流后,选择了“眠”字。接下来引入对“画船听雨”的解读。作者在画船上睡着了,而且还伴着雨声。我们可以设想这雨一定不是急雨,一定不是密雨,而是绵绵细雨。这时画面里也有了声音,一种毫无嘈杂之感的宁静之音。这时可以继续引导作者结合词作进行合理想象,作者这一觉睡醒了之后又写到了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后,可以重点提醒大家关注一个字,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这里就有酒的意味了。这么美的景,这么好的心情,没有酒怎么成啊,最好还要有美人相伴。自然带入对“垆边美人、皓腕霜雪”的品读。酒可是感情的催化剂,再提醒大家一个小细节,从澄碧的春水,到装饰精美的画船,再到如月美人和霜雪皓腕,色彩的亮度是不断提高的,似乎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也是越来越美妙的,可以说即使没有酒,人也是自醉了。这春水、这碧天、这画船、这美女,这闲适的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景、有情,才能构成了一个清新明丽、自然宁静的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二、多个关联意象,分清主次

周邦彦的《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触景生情。因为一朵似吾乡的他乡风荷,勾起了久宦于外者内心浓浓的思乡之情。那这是怎样的一朵荷花呢?词的上片又为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要品得词中意境,我们还是需要先从意象入手。细读着力写景的上片:“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们很容易找到如下意象:沉香、鸟雀、荷叶、初阳、宿雨、风荷。这些意象之间也构成了四幅画面:燎香消暑、鸟雀呼晴、清圆荷叶、风荷出水。我们是否还要像赏析韦庄《菩萨蛮》那样,分析每一幅画面的美感,并将他们巧意连缀进入诗境?当然不是,因为这首词作中的意象属于多个关联意象,且画面与画面之间跳跃性不大,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一条线索,即作者的寻赏过程——由室内到室外。如何品得这首词作的诗境?我们需找准核心意象,分清主次地品析。

这首词作的核心意象就是荷花。其他意象要和核心意象相联系进行品析。荷花是一个闷热初晴的夏季清晨为作者所遇见的荷花,荷花是被雨水滋润过,被初阳照耀着的荷花,荷花还是被晨风轻轻吹拂着的荷花。我们可以想象这初阳就是初升的太阳。文中也说了时间是侵晓。这太阳颜色可能是红艳艳的,不太刺眼,让整个庭院都笼罩在柔和温暖的光晕中。宿雨,就是昨夜下的雨。雨后初晴,空气会比较清新,植物看起来也会更加新鲜润泽。一个“干”字,让光线有了变化。干,晒干也,晒干宿雨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光影会变化,使得画面有了动态。但即便是如此美好的初阳、宿雨仿佛也只是配角。是一朵风荷让作者做起了“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美梦。这朵风荷不似映日荷花那般娇艳,不似尖角小荷那般稚嫩。风,就是晓风、晨风,自有一股清凉、清爽之气。清圆、清新的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极富有层次感,在晨风的吹动下,一片一片掀起复落下。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也随之滚动。一个“举”字带来向上抬,向上托举的力,尽显荷花的亭亭玉立之美。难怪王国维说其是“真能得荷之神理”。只有抓住主意象“风荷”,再关照其他关联意象,才会品味得出这碧绿润泽又清圆的荷叶,亭亭玉立又有风神的荷花,清凉清爽又轻柔的夏日晨风,再加上呼晴窥檐语的活泼鸟雀,为我们营造的清新明丽、自然宁静的意境。

三、图片音乐虽美,用之为慎

古典诗词教学中“由象入境”的途径,包不包括借助优美图片的呈现和让人心灵放松的音乐将学生带入诗境呢?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上课体验谈一谈。我觉得图片音乐虽美,但应用之为慎。我在执教韦庄《菩萨蛮》(其二)的时候,课堂上有一个环节是在品析完意象、意境之后,配乐朗读了自己根据文中四句写景的诗句改写的一段散文。当时颇为自得这个设计。课后冷静下来反思,配乐朗诵,情景营造得非常美,老师的表演也很出色,可是学生在这一环节里获得了什么呢?短暂的听觉享受后,学生们对于诗歌语言的妙处又会理解多少呢?我在执教周邦彦的《苏幕遮》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荷花的美感,从网上搜集了多张荷花的图片。在品读“荷花”这个意象的时候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大家。且不说网络上找寻的图片会不会特别契合诗歌中的意境,课后评课老师很中肯地说:“这是一节少了魂的课。荷花图片的呈现非但没有让人感受到美,反而让人感受到为了美而美,丝毫不考虑诗歌意象情感内涵的牵强。”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说:“语文的学习活动必须以语言为核心,以文本为平台,以听、说、读、写为基本形式,活动本身必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诚如斯言。那是否在语文课堂上就不能加入图片、音乐等这些美的元素呢?建议在运用它们之前先要对语文学习活动的核心,语文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和最终目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古典诗词教学中“由象入境”的途径远不止上文笔者提到的这些。笔者也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浅谈了三点。途径共探赏,疑义相与析,期待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黃厚江.《预约课堂的精彩》,漓江出版社2015年,第008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境春水荷花
佘景峰
推荐书目《繁星·春水》
小荷
诗境
春水悠悠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