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社区场域中的维吾尔族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

2017-10-21叶婷

文存阅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维吾尔族学前教育

摘要: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的省会城市,由于具备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日趋完善的公共设施,吸引着大量的流动人口纷纷来此居住和发展。在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南疆四地州的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群体。由于受到语言、教育水平、风俗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只能从事一些收入不高的体力劳动,居住条件简陋,教育卫生医疗等权利难以保障。“家庭化”流动趋势的出现使得流动儿童成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乌鲁木齐市XX社区为例,从文化适应、社区融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来分析维吾尔族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关键词:维吾尔族;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社区融入

城市化进程是一个社会流动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模式发生变化,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常态。流动儿童受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是教育最基础的环节,流动儿童能够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文化适应能力,包括语言的习得、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以后学校教育中,减少文化冲突、促进文化适应,使孩子更好地融入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去。受社会权利限制、社会资源不均、以及家庭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影响,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1. 维吾尔族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现状

1.1 适龄儿童不在学的情况时有发生。在维吾尔族流动家庭中,3-6岁学龄前儿童入园率比较低。没有上幼儿园的孩子则是每天待在家里独自玩耍或玩父母的手机。多数情况下,孩子的活动范围基本是围绕着母亲;如果孩子的父母都外出工作,则由祖父母来照顾;有的父母因为忙于生计,甚至将孩子送到邻居家帮忙照看。由于入园费用问题,一些父母对于子女是否要接受学前教育持观望态度,包括未到入园年龄的孩子的父母。

1.2 维吾尔族流动家庭7岁以上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较低。这些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比较吃力,其主要表现是汉语学习存在困难,导致学业水平受到影响。这些孩子所在小学的“双语”课程教育教学中,只有民语文科目是用母语教学,其他科目要求老师用汉语授课。由于没有语言基础,孩子在课堂上知识的接受程度非常有限。

孩子在课堂上与老师使用汉语交流,而回到家里与家人用母语交流。大部分维吾尔族流动群体生活圈子较为封闭,与本民族群体的交往与交流多余其他其他民族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孩子的汉语水平几乎为零。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些孩子少了学习中这样一个过渡的阶段,其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有的孩子甚至到了高年级,汉语拼音认知还存在困难的。遇到逻辑思维比较强的课程时,老师们也尽量使用母语解释,帮助孩子们理解。

1.3 维吾尔族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阶段中存在学业中断现象。在我所调查的维吾尔族流动家庭7岁以上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子女中,有将近半数只接受过一年的学前教育,由于受户籍的限制,流动人口家庭只能选择离居住地较近的私立幼儿园让孩子就读,私立幼儿园的收费一般比较高,这对于无固定住所和工作的流动人口群体来说是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收入的多少会影响到孩子是否能继续在幼儿园就读;而且,流动人口群体因各种原因频繁变换住所,随着他们的离开,孩子也就不能在原来的幼儿园继续就读了。

2. 维吾尔族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影响因素

2.1 家庭经济因素 流动人口在进入城市后,首要解决的是生计问题。这关乎流动人口是否能够在城市生存下去。来乌鲁木齐市谋生的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大多来自于南疆四地州,在原籍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而在城市,他们能够从事的职业很少。由于受文化程度、语言、风俗等因素的限制,多数流动人口从事单一的体力劳动,收入低且不稳定,频繁更换工作已成为家常便饭。在维吾尔族流动家庭中,一般是家中的男性劳动力外出工作,多数家庭只靠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五六口人的家庭生计。除了一家人饮食起居的开销外,基本上没有结余。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家庭收入中可用于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资金少之又少。有部分家庭由于劳动力缺乏等原因使得女性也开始外出工作,承担起养家的責任。

2.2 家庭居住环境因素 住房问题关乎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立足和发展。依托血缘、族缘和地缘等关系纽带是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获得就业和居住机会的主要途径。聚族而居是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的居住特点。由于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根基,在城市中所从事的职业也大致相同,群体间具有较强的向心力。这种“抱团取暖”的心理正是流动群体进入城市后无法融入当地社会的表现。生活空间相对固化和封闭,从而形成了一种较为明确的边界。群体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很容易产生矛盾与冲突。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保留着从家庭和传统社区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不易从外界建立联系,在心理上与群体之外的世界间竖起一道隔膜。

2.3 家庭教育观念因素 家庭教育的观念主要包括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在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家庭中,大多呈现出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即男性外出工作,女性在家打理家务。女性与子女接触的时间更长,自然成为家庭教育的主力。在这种自由式的家庭教育中,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母亲手中,一切以母亲的行动和意志为主,只要保证孩子正常的饮食起居即可,没有意识去培养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能力。在与社区里维吾尔族居民访谈中了解到,在家长心目中,送孩子上幼儿园就是为了学说汉语。实际上这种认识是比较片面的,孩子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有效的教育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由于大部分维吾尔族流动家庭的子女比较多,所以一些父母也会让家里年长的孩子去教年幼的孩子,这样既可以省下费用,又可以让孩子学到一点知识。个别家庭因为家中女性也外出工作,年幼的孩子或由祖辈照顾,或摆脱邻居帮忙照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学者滕星认为家长的教育背景对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和学业有影响。父母受教育的水平同他们的教育观念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多数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基本处于小学和初中阶段,而且他们汉语水平都不是很好,因此他们进入城市后在就业方面并不占优势,社会地位不高,很难融入到当地社会中。所以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学好汉语,以便将来有更好地出路,而不是像父辈一样游走在城市社会的边缘。

2.4 教育资源因素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乌鲁木齐有各类幼儿园400余所,公立园占很大的比重,并且公立幼儿园是免收费用的,但受户籍限制的影响,很多流动儿童无法进入到公立幼儿园就读。私立园的数量相对较少,在资金投入、设施与师资配备方面与公立园相比还是有所欠缺。私立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各有不同。月收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流动人口时常变换居住场所,这也就造成了许多维吾尔族适龄流动儿童的“不在学”和“学业中断”现象。

3.维吾尔族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路径

3.1扩大维吾尔族流动居民的就业途径。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流动居民的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要扩大就业途径,最重要的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与素质。语言关是一定要通过的,其次是拥有一项可以胜任一份工作的专业技能。进一步优化对维吾尔族流动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国语培训,拓宽维吾尔族流动居民就业渠道,结合市场需求和流动居民的意愿开展合理有效的技能培训,使之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宣传和鼓励居民依靠技术自主创业,并与有关部门协调给予维吾尔族流动人口政策上的支持。通过多元化的就业方式与途径来增加维吾尔族流动居民的家庭收入,为其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创造经济基础。

3.2 加强对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对于有意愿在社区内落户的维吾尔族流动居民,在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好户籍的落实与管理;如有愿意返乡的流动居民,社区要及时做好与流动居民户籍所在地社区的对接工作,保证其子女具有充分的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3 社区向维吾尔族流动居民宣传教育的相关法规政策,特别是关于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让居民及时了解学前教育政策的实时动态。运用多种形式让流动居民对学前教育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与流动居民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其逐渐转变固守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从长远考虑子女的成长与发展。

3.4 建立社区学前流动儿童服务平台,借助社工的力量,配备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来组织和实施。为社区内学龄前的流动儿童开展一些相关的服务性活动。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学习和自理能力比较弱,所以可鼓励孩子的家长陪同参加。可组织一些有助于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其中,既锻炼了孩子的能力,也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对于维吾尔族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对这些孩子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结语:流动儿童的學前教育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工程。它是伴随着人口流动而出现的,是人口大规模流动所衍生出来的。流动儿童教育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乎着一个群体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推动和发展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才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尚建. 城市场域中的族群认同与权利保障[J].民族研究.2017(5).20

[2]滕星. 教育人类学通论[M].商务印书.2017.620

[3]王平,徐平,于泷.乌鲁木齐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生存和发展[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2(2).5-10

[4]谢红雨,肖荷.文化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路径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1).26

[5]范先佐.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义务教育体制改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3.

作者简介:

叶婷(1991年-),女,汉族,新疆吉木萨尔人,硕士研究生,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方向:民族社会研究。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维吾尔族学前教育
新疆乌鲁木齐维吾尔族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情况调查
浅析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表演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我的关怀德育梦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维吾尔族老人长寿三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