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网红”现象的生成原因及影响探析

2017-10-21陈敏

魅力中国 2017年43期
关键词:现象影响问题

摘要:自2016年网红元年开启之后,网红遍地开花,然而其中有一部分却属于“被网红”者。他们在各种综合力量的作用下,被动成为了社会聚焦的对象。突如其来的关注给被网红者和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个人权利的侵犯、安宁的生活被打破、心理安全感的缺乏、社会神秘感的渐失以及不良的社会示范效应等。

关键词:被网红;现象;问题;影响

2016年11月11日在全民狂欢购物的热闹氛围下,来自江西省永丰县的“小马云”因酷似马云的面孔而刷屏网络。“小马云”范小勤贫寒悲惨的家庭境况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年少无知的“小马云”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网红。然而,与绝大多数的网红成名经历却不同,范小勤是一个“被网红”者。在“被网红”后,他得到了大量的社会支助,这对于他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但是“小马云”家庭平静的生活从此被打破,满怀好奇的网友、借势炒作的无良商家、邻里的闲言碎语开始充斥着这个家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自媒体的大量涌现、网络技术的发展,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可能在网络上被无限放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红,只不过有些人是刻意的,而有些人则是被迫。“小马云”只是被网红的一员,早前就有“龅牙哥”和“茫然弟”被PS成各种版本图片流传于各大网站,甚至唐代大诗人杜甫也被迫成为网红,时至今日,杜甫的表情包仍在广泛使用。对于那些被迫成为网红的人,在满足网络推手好意或者私欲的心态下,是否考虑过对“被网红”者以及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当我们身边的奇闻轶事在无限制地被挖掘出来时,我们像毫无保留的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没有了个人空间和秘密,“被网红”的背后值得大家忧虑。

一、“被网红”产生的原因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自1994年接入互联网,我国网络技术在近二十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已经进入到移动互联网4G时代。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止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手机网民规模也已經达到了7.24亿。①在网络技术发展下,大量自媒体涌现出来,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平台让信息传播方便而迅速,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后,更是加速了信息的分享与传播。在网络技术帮助下,拍客能迅速拍下身边的人、事、物,并迅速上传到网络。不管地域多么偏僻,社会地位如何,只要对方认为身边的事物够有趣、够奇葩或者够引起社会关注就可以。生活中许多原本默默无闻的,甚至是不会使用手机的人突然就在网络上爆红,成为了“被网红”者。就像无知的“小马云”,他甚至不知道网红这两个字该怎么写,就莫名其妙的被各路来访者围观起来。

(二)拍客自身的欲望。对于无辜的“被网红”者,始作俑者自然是那些传播信息的拍客们。为了满足自身被关注的欲望,他们不断猎奇身边人、事、物发布到网上以引发大家的关注。首先,人是社会性的群体,都会有社交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交需求是属于人第三层次的需求,人人都会有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社交需求中大家对自身的关注,拍客们热衷于寻找奇特的事情并通过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去刷存在感。其次,这是个无聊而又充满压力的时代,通过寻找新鲜刺激的事情可以缓解无聊感释放社会压力,于是拍客们都乐此不疲地去留意身边不一样的事物。最后,根据选择或然率理论,拍客们可以轻松借助互联网获得很多的点赞和评论,用很少的费力程度得到很高的满足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很自然的就选择了一些足够吸引人的话题,许多网红在满足拍客们自身的欲求下就被产生了。

(三)大众情感的需求。网红之所以有巨大的生存空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大量的粉丝群体。那些独特的人、事、物总是能引起网民的极大地关注,引爆网络。在互联网去中心化、无边界的特点下,培养了一大批热衷于点赞、分享、评论、猎奇、偷窥和吐槽的网络群体,对那些“被网红”群体的关注正是他们个性化的体现。同时,“被网红”群体大多是来源于草根,与名人产业生产出来的完美明星不同,没有遥不可及的感觉,他们与自身联系密切,既有情感上的共鸣也有表达的欲望,在对网红的消费中可以达到自我满足。在巨大粉丝群体的簇拥下,滋长了网红推手们更加肆无忌惮的对网红的挖掘,无数默默无闻的人便被推上了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

二、“被网红”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个人权利的的侵犯。在没有征求被网红者的同意而私自将对方的音频或者图像上传至网络,以商业或者自娱为目的,严重侵犯了被网红者的个人权利。根据法律规定,公民有权拥有自己的肖像的制作专有权和使用专有权,公民也有权禁止他人非法使用自己的肖像权或对肖像权进行损害、玷污。2011年有网友在网络上传一张喜感十足的照片,一位露着洁白牙齿的男生做着独具特色“梯形微笑”的表情,旁边另外一名男生则目光茫然,“龅牙哥”和“茫然弟”立即引起大家关注,在网络一炮而红;后面这张照片又被网友恶搞成几十个版本,还珠格格版、国产007版、葫芦娃、忍者神龟、美少女战士等动漫版等,网友们乐此不疲的恶搞、辱骂和曲解,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此外,未经允许而私自在网上公开被网红者的生活信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隐私权是一种基本的人格权利,受法律的保护。

(二)原有生活的打破。面对网友们突如其来的围观,“被网红”者原来平静的生活被打破,甚至他们的人生也因此被改变。虽然其中有很多网友是善意的,但是不乏一些纯粹好奇、吐槽、甚至无端辱骂的网友,在信息掌握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对“被网红”者进行任意臆测和评价。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下,由于缺乏相应的问责机制,网民的言论并不受约束,这让它成为了一个随意泄愤和充盈着浓烈恶意的场所。被网红的大多数人来自于草根,习惯了平静的生活,他们从来没有面对过这么多的媒体和陌生人的恶意,这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无所适从。小马云被关注之后,一方面他贫困的家庭的确得到了很多方面的社会救助;与此同时,各种好奇者纷纷来与“小马云”合影,甚至网络主播也借势直播起这个年少无知的孩子,邻里间各种闲言碎语也开始充斥着这个家庭。众人的围观、商业的炒作、邻里的嫉妒和猜测让这个家庭的生活再也无法平静,特别对于“小马云”来说,突然受到这样强烈的关注,他的心态会发生什么变化?他还会依靠自己的奋斗去改变命运吗?当大家关注的热情褪去的时候他又该怎么面对之前那种宁静的生活?endprint

(三)社会神秘感的消逝。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期待,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未知的神秘。当“被网红”变得大批量复制的时候,不仅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而且对这个世界的神秘感也渐渐失去,他们每复制一次,意义就衰减一次,我们真正迎来了一个灵光消逝的年代。所谓“灵光”是指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却犹如近在眼前。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越来越方便简单,它从一门专业技术变成了大众的生活常识,甚至一个刚刚学会说话的小孩都能拿着智能手机拍照。在这样的技术条件下,拍客们可以任意抓拍着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场景,越来越多的神秘感被破坏,大家也似乎也没有秘密可言了。本雅明在《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中曾说到:揭开事物的面纱,破坏其“灵光”,这就是新时代感受性的特点,这种感受性具有如此“事物皆同的感觉”,甚至也能经由复制品来把握独一存在的事物了。②当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事、物被挖掘到网络,这个世界的神秘感就越来越少,独特的事物变得再也不独特,我们将真正进入一个贫乏而灵光消逝的年代。

(四)安全感的缺乏。安全感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情感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上的需求为第二层次上的需求。“被网红”的群体在网络持续发酵,他们独自面对着社会舆论的压力,不知道该怎么去保护自己,很多时候对社会充满着孤独无助感。在另一方面,社会上也有人也在时刻担心自己某天突然就被网紅了,这是一个崇尚个性的年代,每个人都可能做出一些特立独行的事情,但是却不想自己成为万千网友讨论的对象,而发达的网络技术和难以管制的拍照行为,每个人都有被暴露于网络的危险。不是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被品头论足的对象,来满足众多网友偷窥、戏谑、吐槽、泄愤等扭曲的价值取向。在“被网红”频频出现的时代,人们强烈渴望安全感,不得不时刻提防旁边的人拍照、录音和直播。

(五)不良的社会示范。在网络推手有意或无意的推波助澜下,“被网红”者得到了大家广泛的关注,他们身上自身携带的社会性问题也在网络下曝光,在社会舆论压力下,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不过却导致了社会上一部分人的效仿,他们把上头条当作解决问题的一条捷径,希望自己可以“被网红”引起大家关注,于是各种奇葩的的行为层出不穷,比如“少女卖初夜救哥”、“大叔卖身救孙”等。虽然是无奈之举,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通过各种荒诞行为博取大家同情来解决问题,给社会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此外,“被网红”的一夜成名也会激起了年轻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他们不注重自身的学习和积累,不踏实工作,却幻想有朝一日成为网红一夜暴富。为了快速的获取关注,他们不惜践踏道德和良知的底线,这种扭曲的方式助长了社会的浮躁之风,也给社会道德带来深深的忧虑。

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红,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网红。在满足个人拍摄欲望之前应该先考虑对方意愿以及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少一点猎奇和偷窥,多一点道德和责任。拍客需谨慎,在挖掘各式各样的网红之时,不要仅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伤害无辜的群众,同时也要考虑给社会带来的不良示范。加强网红市场的监督与管理,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http://www.cnnic.net.cn/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马相彬.“网红”文化的传播与狂欢[J].大众文艺,2016,15:176-177.

[4]王卫兵. 网红经济的生成逻辑、伦理反思及规范引导[J].求实,2016,08:43-49.

[5]陈方. 围观“龅牙哥”:娱乐自己别伤害他人[N]. 深圳商报,2011-04-18,C05.

注释:

①http://www.cnnic.net.cn/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敏,出生于1990年6月,男,江西吉安人,长春大学2015级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象影响问题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第四章光现象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