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017-10-20杨敬

丝路视野 2017年1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

杨敬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厘清“为什么要融入”和“如何融入”的基本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大学生群体独特思想特点的必然选择;只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时间教学方式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融入。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凝聚共识。“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理应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意识形态性质的课程,承担着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基于二者意识形态性的高度契合。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既要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应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挑战,抵制以“普世价值”为包装的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渗透和“去意识形态”的思潮。为了把握马克西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进而巩固党执政的精神基础,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本质地位,在价值观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合理性进行有效的辩护,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性、制度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使大学生在政治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增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主要通过课程教学的方式,引导、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凸显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是保证高等学校社会主义办学的必然选择,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需方式,是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的必经途径。

大学生是青年中最有知识,最有创新精神和发展前途最远大的群体,具有强烈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现实,接受新鲜事物快、创新能力强,勤奋学习、努力成才,逆反心理较重等思想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对社会上错综复杂的矛盾、各种思想观念做出科学的、理性的价值判断,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向大学生传导主流的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纵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主要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单项灌输式、权威结论式、封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这就削弱了课堂教学的功能,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群体思想意识的作用,就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大学生思想实际为基础,把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重点环节,建立启发式、探讨式、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科教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进一步整合、丰富教学内容,建立起“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当前,高校已经建立起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首先要体现在教材上,要推进教材内容与时俱进,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的结合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

教学方式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中介,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处于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要将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学生参与教学等方法引入课堂教学,注意了解最新信息,关注最新动态,通过对最新的相关时事新闻的介绍和评价,引导学生对其中所反映的问题及其价值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必要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只有这樣,才能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评价尺度,也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助推器。只有改变以成绩为尺度的传统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学生课堂发言、课堂表现、读书笔记、课程论文、等都可纳入评价的范围。同时,还需要制定详细的规则,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思想观念、道德认知的转化。

(二)完善实践教学方式

中央十六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坚持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作为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線,自然也不能偏离这个原则。通过课堂教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科学解读,大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但只有通过充分的实践才能内化吸收。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让学生在校内外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切身体验、感悟,并将实践内化为认知、外化为行动,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实践教学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社团活动、党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将课堂教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外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提升活动水平、增强活动实效、扩大活动影响。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选择。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向社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进一步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的中国梦”主题调研和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内化,并付诸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方式,给大学生施以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挂念、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起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

[3] 黄蓉生.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0~78.

[4] 我国着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和建设[N].新华网,2015-10-26.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