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观念,落实好《品德与社会》课的“教”与“学”

2017-10-20张彦华

知识文库 2017年3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道德

张彦华

做了多年专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经历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版本的演变,深知农村小学像《品德与社会》这种课的课堂现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导致社会、学校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素质也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那么,如何改变现状,使《品德与社会》课不流于形式,真正让它成为养成学生良好品德的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与“学”落到实处。在我的实际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打破陈规,与新理念接轨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把握这一理念,让品德与社会触及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理。作为一名老师,多年的职业良知让我真正成为学生参与社会的领路人。从思想根源上我是这样把握的:

1.让师生平等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氛围

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彼此充分的尊重、信任、才能营造出平等交流的氛围。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你我同行》时,首先在把握本单元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充分给孩子平等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通过《1.男生和女生》、《2.朋友之间》、《3.学会和谐相处》这几课的学习,让孩子们明白,自己逐渐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不断提高,有了更多的交往需求,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伙伴,随之也会遇到一些困惑和烦恼等,然后以此话题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孩子们在互说、互评中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这一目标。并且围绕“与人交往”这一主题把交流的话题向纵深推进,从而实现目标的达成。

2.让生活中的实践、体验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一些新认识和新做法,不一定得到所有人的真认同。这也就是所说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冲突。孩子们一些童真的、本性的思想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由此会产生心理误区。此时需要教师及时引导。而我们此时就不应单纯的让孩子明白“我该怎么做?”而是要让他们亲自实践、尝试——“我这样做了,别人怎么说?从而真正形成是非观,初建自己的道德标准。所以,我觉得教师要向生活开放,让孩子到生活中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功能。

二、尝试新法,落实好“教”与“学”

方法一:置换角色,产生共鸣

通常我们在上语文课时,若教学一篇故事故事情节完整、表现力强、生动鲜明的课文,可以选择让学生置身文本,角色体验,自己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对话、演课本剧。将课文内容活生生的再现,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品德与社会》课也是如此,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是谁》一课时,让孩子们尝试社会的不同角色,教师就可以营造“体验场”,让孩子们置换角色,去体验教师、售货员、家长、乘务员等,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体验到不同角色的艰辛历程,从而只能强道德认识,随之内化为行动并外显出来。

方法二:思辩明理,加深体验

教师在教学时,要以教材为蓝本,予以拓宽,加深孩子的道德认识。而要实现此目的,围绕道德沖突话题,展开课堂思辨,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思辨中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明理,真正加深道德体验。

例如教学《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一课时,以实际生活场景为例,创设道德冲突:交通的发展、道路的拓宽、家庭轿车的增多的同时带来诸多的负面危害,如能源消耗、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围绕利弊两方面展开思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使《品德与社会》课的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方法三:亲历实践,深化导行

“《品德与社会》课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从而获得丰富的理性认识,在实践体验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如教学三年级下册《阿姨叔叔辛苦了》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体验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理解和尊重劳动者,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由“知”向“行”转化,知行统一。

综上所述,作为一线教师只有做到“眼中有生,胸中有材,手中有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只有从思想根源的转变,站到学生的角度,才能真正实现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进而生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实现品德素养的提高。真正落实好《品德与社会》课的“教”与“学”。

(作者单位:宾县宾西镇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道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跟踪导练(五)(2)
好学者贤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道德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