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子奋《白描花卉》金石特色研究

2017-10-20赵关升

今传媒 2017年9期
关键词:金石艺术特色创新

赵关升?

摘 要:陈子奋在他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很多绘画精品,他的艺术蕴藏着丰富的内容等待后人挖掘。其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时代的改革性和创新性;第二个方面是深厚的海派和浙派绘画底蕴;第三个是浓郁的文人气息;最后一个是独特的具有金石意趣的铁钩银线白描技法特色。陈子奋的白描花鸟画是他艺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白描花卉整合传统开拓现代,在吸收古代传统的基础上融会创新,形成了融古拓今,诗意盎然的绘画风格。

关键词:陈子奋;艺术特色;金石;创新;《白描花卉》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9-0172-02

一、陈子奋概況

陈子奋(1898-1976),字意芗,号无寐,福建人。作为近现代中国画坛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修养、革新性、创新性的艺术家。他的人物、花鸟、山水都有很高的造诣,更有他的金石钤印,雄奇遒劲,奇崛典重,具有一种大气凌然的艺术气息。成功地把书法与绘画篆刻艺术融会贯通,使得自己的艺术道路更加宽广,艺术风格更加成熟。同时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在思想上与之加以区别,努力地探索绘画的现实气息,并形成了独特的“陈子奋白描”金石特色艺术形式,使得处于边沿化的白描艺术重新焕发艺术光芒。我们在审视其作品时,那凝练的线条和笔墨都充斥着的遒劲之美历久弥新散发光芒。

陈子奋作为篆刻名家,在篆刻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其篆刻运用冲刀与切刀的结合,以及埋刀与留刀的篆刻技法使得其篆刻作品的线条更加朴拙,传达出一种温文尔雅的艺术气质,剔除了线条的谄媚风格,使得刻文的章法布局更加相得益彰,字的节律节字更加得体。陈子奋通过对篆刻刀法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在篆刻与绘画的深入学习中相互碰撞,使得两种艺术形式表现方式,线条的风格特征等方面的融会贯通对其白描形式的个人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偌大的推动作用。

二、《白描花卉》的金石风格

1.线条的发展历程

中国画的线条和笔墨是其两大支柱,如果把笔墨看作中国画的“肉”,那线条必须承载着“骨”的功用。当然,线条的线性对于中国画的鉴别占有重要地位,特别对于工笔画而言。但线条的发展也历经很长的历史进程,从原始的懵懂状态发展到后来的各个时代的形态,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不同线性的相互交融与碰撞并存,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

在原始时期,从原始先民绘制的原始绘画中就找到了早期中国画线条的发端。其线条造型生动,形象古朴优雅,体现了早期先民的表现意蕴。但原始线描画是先民根据生活所见,经过长期积累而成。此时的线条只是中国画线的发端,还处于一种“觉醒”的状态。

在秦汉时期,人们的绘画活动已经不是局限于对自然物象的描绘,而更多的是为了一些巫术以及墓室而服务的绘画表现。这个时期的线条已经能够概括物象,是艺术家对于社会与自我的宣释。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佛教艺术与中国画的相互碰撞融合[1],使得中国画线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这个时期的线条已经不单单服务于物象造型,而是更要深入探索物象所蕴含的深层次情感。

隋唐时期是一个文化开放时期,各种文化蜂拥而至。这一时期的影响对于中国画是革命性的革新。中国画的内省已在历史的洗涤中已基本消逝殆尽,中国画迎来了历史上最自信的时期。这个时期阎立本继承了顾恺之“密体”笔法[2],更重要的是在单线勾勒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中国白描艺术到了吴道子又加入草书笔法,在顾恺之“铁线描”的“密体”笔法基础上创作出了线描“疏体”新形式。

五代两宋时期对于绘画艺术更加重视,文人画的兴起促进了对于中国画线条的重新审视,文人加入了更多的书法用笔扩大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李公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他的线条遒劲,造型淳朴自然,其白描艺术脱去了粉饰铅华,找寻中国画线性艺术的本真性,对于线条的提炼达到了历史高峰。

明清时期西方艺术的大量传入,受到西方透视的影响,以及明清时期画家对于线条的一些个性化追求有很深的探索,使得中国画突破了一些理论的限制,发展了中国画的多种形态,给中国画注入了多方色彩。

近现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中西文化交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节点,中国画线的发展已经不拘泥于在理论所限制的框架内,吸取各种艺术风格因素而发展来的线条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可以使画家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能够更好地舒展画家的情感与才情,使中国画的线条的发展更走向多元化。

2.《白描花卉》的创作背景

《白描花卉》卷是陈子奋在1953年创作的一副巨幅画作,在经历了系统的传统临摹学习与创作,坚持写生与个人感悟的融合,把握传统与自我创造融会贯通促使其绘画风格成熟的状态下创作了这幅巨作。

3.颇含韵致的金石风格

中国工笔花鸟画在宋明两朝之后,相对沉寂,至本世纪上半叶始见复兴。有“北于南陈”之称的于非闇、陈子奋,或上溯两宋之源、或旁采西画之长,于50年代又把工笔花鸟推上新的艺术高峰。陈子奋画宗陈洪绶、任伯年,线描得顾恺之、李龙眠之精髓,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

中国画的白描是用线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线在白描艺术中有“势可千军万马,曲可沧海斗粒”的艺术重要性,在艺术表现方面还要有“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创造性。陈子奋在白描写生上,艺贯古今。正如俞剑华教授所说的“晚而不衰老而不弥键”,对于白描花卉尤为擅长,他的线条在顾恺之与李龙眠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造,成为陈子奋的独特白描艺术风格。爽朗的笔意如行云流水,苍辣的地方如屋漏痕。描写物象,形神兼备,笔墨尚意,独得神韵;在章法的剪裁,位置的经营,既无一般俗套;又无神态情感缺陷,朴实无华,变化怡然,给人一种恬静淡然之感。”在创作这幅巨作是已经是其晚年之时,艺术风格已是成熟时期,线已经是经历了千锤百炼,每一笔线都是笔笔生发,描绘物象生动传神极具自然性。endprint

《白描花卉》册在造型以及构图方面的自我推敲已经达到了日臻成熟的程度,线条的转折、顿挫在表现花鸟的结构、韵致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升华,创造出了与传统艺术不同的艺术手法。陈子奋花鸟画在近代画坛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画极重视书法影响,特别致力于中国画线的金石意蕴的探索,探索钟鼎文与篆书笔法入画表现。白描花卉中的转折是把金石书法的笔意融入到双钩白描花卉中,使花卉的笔意与形象都充斥着力量感改变了过去线的柔媚,创造出一种质朴、敦厚、大气的线条风格。陈子奋把金石笔意与绘画相融合,这正是其独到之处。《白描花卉》融入金石书法的笔意,描绘出来的花卉形象挺拔有力,改变了古人线描纤巧柔媚的一些弱点,使得花卉形象骨感有力,赋予花卉于血肉。《白描花卉》的勾勒并非顺畅,往往要经过几次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收的笔法变化,线条富有节律,行笔过程中强调线条变化的丰富性,讲究线条的粗细变化。以自我为先导,笔墨线条应笔端舒朗而出,进而生发巧妙的描绘对象,传达作者情感,以取得中国画审美上“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意蕴。

陈子奋的白描还把篆刻艺术手法运用到白描创作中去,融入了北方苍辣的艺术特色[3]。陈子奋把北方艺术的苍辣荒黯特点与南方艺术的俊秀特点融合到一起,创造出一种大气、质朴厚重、爽朗清润的线描艺术风格。陈子奋在篆刻方面的学习与创作对其后来的绘画创作影响颇深,其绘画创作中融入了篆刻明快爽利的特點,创造了一种苍中融润的线条艺术特色。

三、历代名家对陈子奋的影响

1.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是明代皇室遗存画家,深受国破家亡打击的他出家为僧,寻求心理上的慰藉,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已了无牵绊的情形下,在绘画艺术创造中寻求到自我解脱的人生法门。创造出具有荒寒萧旦的绘画艺术风格。陈子奋在吸收八大山人的艺术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八大山人对于线的灵活运用精炼纯熟,使自己的绘画风格更加富有内涵,不再是平铺直叙的情感表达,而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怀抒发。

2.陈洪绶,任伯年

陈老莲名洪绶,字章侯,号老莲,浙江人。他工山水、花鸟,书法,尤其以人物画造诣最深,是明末成就颇丰的艺术家。他的人物画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入自我创造,他的人物白描苍辣遒劲,造型纯真古朴,线条苍劲悠然,是中国人物画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高峰,画史评论陈老莲:“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者”并不见怪。

任伯年初名润,字伯年,浙江人。他是中国近代画坛花鸟画、人物画成就斐然的艺术家,海派画坛的领军人物。他把中国画与民间绘画和西洋画相融合,吸收西方绘画的写实性。他吸收前人与西洋绘画技法完成了对中国画的自我创造。对于以线造型的中国画,融入了陈老莲的夸张雄奇与费晓楼的精微细巧,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任伯年加入了自我认知使中国画得到了发展。任伯年集前人之所长,构图奇巧,突破传统,洋溢着强烈的自我创新精神。

对于陈老莲和任伯年的学习与吸收,把陈老莲线条的爽朗与遒劲与任伯年的灵活飘逸运用的精炼纯熟,画面较丰富灵活的艺术内涵,把物象描绘的具有较强的自然气息[4]。线条的抑扬顿挫,呈现出画家对于绘画与篆刻的融合与创新,对于绘画的金石意趣的发展做出了极大努力[5]。

四、陈子奋的艺术贡献

陈子奋的绘画艺术,无论是花鸟、山水、人物、无不透露出陈子奋先生的自我创新,他打破传统融入自我感悟,他将书法艺术的金石气融入中国画,赋予中国画以豪迈苍劲之感。他隽永古人,把握传统,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古朴、劲健、苍润、雄雅的白描风格,以及他开创的白描与小写意相融合的花鸟画新风格,是近现代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他所创造的白描花卉金石画法为后人的艺术创造提供了更多借鉴,同时也确定了他在当代画坛不朽的艺术地位。

参考文献:

[1] 俞剑华.陈子奋白描花卉画册序[M].南京:南京艺术学院,1960.

[2] 洪在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3] 檀东铿.银钩铁划注深情——浅析陈子奋先生的白描艺术[J].福建省美术家协会,1992(1).

[4] 梁桂元.陈子奋先生轶事[M].福建:福建文史,1958.

[5] 陈清狂.陈子奋和他的画[N].南洋商报,1982-3-3.

[责任编辑:艾涓]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石艺术特色创新
金石有声
冷热
抱朴子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点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