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17-10-19张颖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改革互联网

张颖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线旅游业逐步发展壮大。“互联网+”背景下对旅游专业人才提出新的要求。而目前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本研究以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为例,分析其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学改革策略:积极转变思想,及时推行传统教学与“互联网+”的融合;加强现代化办学环境建设,搭建数字化开放平台;进一步推进旅游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打造智慧实训室。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专业群;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F59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90-02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以产业升级提升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1]。“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变革。因此,担负着旅游人才培养使命的旅游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互联网+旅游”的行业发展动态及人才需求趋势,结合《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有关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推动“互联网+”与旅游高职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一)就业方向:由线下旅游企业走向线上旅游企业。在线旅游是指依托互联网,以满足旅游消费者信息查询、产品预定及服务评价为核心目的,囊括了包括航空公司、酒店、景区、租车公司、海内外旅游局等旅游服务供应商及搜索引擎、OTA(Online Travel Agent)、电信运营商、旅游资讯及社区网站等在线旅游平台的产业。因其主要借助互联网,与传统旅游产业以门店销售的方式形成了巨大差异。随着携程、艺龙、去哪儿、驴妈妈、途牛等网站的出现,正式标志着中国在线旅游产业新模式的出现。尽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数据来证明OTA的人才需求量,但从在线旅游以每年30%的市场规模增长来看,人才需求量也是呈递增状态。

(二)人才规格:由模仿、单一型向创造、复合型转变。在传统旅游行业中,市场对高职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偏好主要是旅行社导游、景区的接待、酒店的服务人员等。而在“互联网+”的时代,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目前,旅游网站信息构建的硬件和软件都已比较成熟,在线旅游企业的运营需要新媒体营销、个性化定制、大数据分析、网络创意策划、智慧景区建设与管理、跨界复合型人才[2]。事实上,大多数在线旅游企业都在寻找既懂互联网信息技术又具备旅游专业知识与服务技能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

(三)职业能力:从只注重专业能力增加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者并重。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一直以来都只注重旅游服务技能的培养和旅游专业知识的传授。结合传统旅游业和在线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基于岗位需求的分析,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应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方面[3]。专业能力中最为重要的是研发、营销、网络、语言能力;方法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社会能力是指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二、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群发展现状

辽宁林业职業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群隶属于旅游系,自2003年开设旅游专业以来,发展迅猛。旅游专业群下设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专业、马术休闲骑乘方向共三个专业一个专业方向。其中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被省教育厅遴选为省级示范专业、省级品牌专业;马术休闲骑乘方向是东北首个马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旅行社、星级酒店、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旅游企业,从事导游、酒店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工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目前我院旅游专业面临以下问题:

(一)毕业生呈现“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的两难境界。从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目前我院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呈现初次就业率较高、专业对口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工作一年以上的毕业生频繁跳槽转入其他行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低不仅影响高职院校本专业的招生,也不利于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旅游新业态的“错位”和“缺位”。“错位”主要是指学生在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方面与旅游企业的岗位需求不匹配问题,大多数旅游企业反映高职学生“不好用”。而“缺位”是指人才培养的专业和类型不能适应“互联网+旅游”的新业态、新岗位的需要。其根源在于我院旅游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课程及教材体系过于陈旧和落后等问题,传统教学体系的实际价值已经受到拷问。

(三)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根深蒂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在课堂上,很多教师不能主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甚至在主观意识上排斥和忽略。在政策层面上的奖励和支持也比较少,再加上教学设施的不足也是影响互联网在旅游教育中推进的重要因素。

三、“互联网+”背景下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群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积极转变思想,及时推行传统教学与“互联网+”的融合。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加强对互联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从低效重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高效高质的教学组织者、辅导者、合作者。教学目标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更注重思维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转变。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的本质工作中去。

(二)加强现代化办学环境建设,搭建数字化开放平台。依据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化等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校园”,实现有线网络升级与无线网络全覆盖。旅游专业群可借此契机,开发专业课程的可操作APP软件。教师可通过该APP软件操作实现在线备课、授课、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予指导;学生可进行在线预习、课堂活动、复习等学习活动。教师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教学改进的方向,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学习动态,APP软件的运用搭建了师生互动的平台,将会实现教学效果质的飞越。endprint

(三)进一步推进旅游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打造智慧实训室

1.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全新理念和设计思路整合序化课程内容,合理构建课程建设结构,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基本要求与技术标准,加快课程基本教学资源和拓展资源建设,推进课程录像进程,增加课程模拟实训项目。

2.MOOC与系列微课建设。开展MOOC建设,探索课程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实时在线学习与评价。梳理专业课程,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某个知识点、技能点、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淆点、考点、热点等问题,面对学生精心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尝试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增强信息化教学的实用性与应用性,方便学生的个性化与碎片化学习,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3.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前教师将微课等数字化资源上传至教学平台,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学习进度自主学习,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课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实施以及考核评价;课后继续通过线上进行指导答疑。通过创新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4.旅游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实训室将服务于互动体验式旅游教学,通过计算机对旅游景点的建筑、风光、环境进行三维仿真模拟,建立一套高度沉浸性的仿真场景,让学生在逼真的景點中受教。同时结合教学需求特点,设定固定线路教学功能、自主游历教学功能、考试评估功能、课件功能、录制回放等功能。通过系统的体验式教学,学生可以轻松掌握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的流程与操作技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不断结合,教学中带着实训,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系统的素材库,有利于师生参与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理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吉伟.“互联网+”未来发展十大趋势[EB/OL].[2015-04-03].http://tech.163.com/15/0403/09/AM919OKU000948V8.html.

[2]李娟.互联网+时代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J].网络与信息工程,2016,(7):78.

[3]唐治元,蒋凤英.“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4):265.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学改革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