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

2017-10-18陈玮

教师·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写作手法古诗词教学道理

陈玮

摘 要:文章围绕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意境、引导学生抓住古诗词意象、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揭示的道理、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进行应用展开讨论,对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作者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古诗词教学提供一些理论建议。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意境;意象;情感;道理;写作手法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于2017年春节期间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多位具有深厚古诗词素养的年轻学生更是实力“圈粉”,被网友称赞“腹有诗书气自华”。观众们既为参赛选手的才情所折服,又赞叹节目“有诗意有温度,让人回味无穷”,更多人好奇:“‘百人团高手哪里来的?诗词题库谁弄的?我能不能也这么厉害啊?”其实古诗词一直存在我们身边,有学者表示,兼具典雅韵律与人文精神的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仍能引发情感共鸣,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古诗词凝聚着古人的思想精华,具有无穷的魅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了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部分的具体要求:“学生应通过对古代诗词的朗诵与阅读进行有意识的知识累积,并感悟其中的思想哲理,学会如何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我们面对如此丰富的古诗词,如何让学生快乐地畅游在其中,感受到古诗词学习的乐趣呢?

一、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意境

大多数诗词都是诗画结合,音韵和谐优美,营造出或优美、或幽深、或凄清、或磅礴的意境,让人的情操得到陶冶,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读”的基础之上,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语言形式,由浅入深地领略诗歌语言艺术的魅力。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去“品”,即品味诗词的情境,领略诗词所具有的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从而获得情感体验。教师应更多地阐释诗词的美妙之处,从艺术和情感两方面讲明其美在何处、妙在何处,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语言之美,美在诗眼。小学课本中选用的古诗大都通俗易懂,我们在教学中再做过多、过繁的词句意思的讲解显然显得冗长。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可要求学生抓住上述诗词中的“愁”字进行细细品读,最后点出诗人在深夜时的凄凉及悲伤之情;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在同一句诗词中使用了两次“异”字,充分表达了自己独自寄居在外的悲苦之情,同时又通过了一个“倍”字突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对诗词中这些特别的字眼进行多次品读,才能将诗词意境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抓住古诗词意象

西蒙奈底斯说:“诗是有声画。”朱光潜先生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中写道:“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因此,“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須见到一种诗的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即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意”,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小池》描写了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嫩嫩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它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请学生找找每一句里都写了一种什么景物,相机板画,在找找画画中完成对诗作内容的学习。 又如,品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就会感受到诗人借助特殊意象引起读者共鸣,达到造境之目的。在中国的古诗词中,菊花与松树通常用来比喻正直、高贵的品质;月亮被用来抒发人们的思乡之情;杜鹃鸟被用来抒发人们悲切的归乡之情;梧桐则被用来表现凄凉的环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意象,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

三、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情感

任何一首古诗词都凝聚着诗人的情感与智慧,充分抒发着诗人的情怀与思想,哪怕仅仅是诗人瞬间的思绪。古代诗人借助古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些是即时感受,而有些则是长期的思想积累。因此,在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诗人的意境当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由于诗歌时代背景的独特、年代的久远、学生学习时空的距离,情感体验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可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感世界。例如,将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和陆游的《马上作》进行对比阅读。不难发现,两首诗都描写了满园的春色、满园的生机,充满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但同样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头)”带给人的意味却不一样,作者的心情也不一样。《游园不值》的作者心情是由失望到惊喜,《马上作》一诗,作者是一直处于欣喜中。风雨刚停,一切都是那么充满生机和活力,诗中的景蕴含着作者的情。通过对比,才能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的古诗阅读变得丰满而立体。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相似文本进行对比,更能使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四、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揭示的道理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问蕴含深刻的哲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体悟。比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是“由景入理”;李绅的《悯农》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这是“由情入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又蕴含“登高望远”的深刻哲理,这是“由形入理”。由此可见,每一首诗词中都充满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睿智见解,闪现着智慧之光。

五、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进行应用

诗歌情感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有的运用移情于物手法,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人将客观事物赋予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又如王国维作的诗句“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的则通过反衬方法进行描述,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人将杨柳在微风中摇曳这一情景来反衬士兵们的惆怅之情,此外还使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相衬、映衬渲染等写作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对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行挖掘,还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挖掘结果来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关键是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将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题目进行片段训练,做到“古为今用”。

总之,古诗词伴随汉语的成长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不懂诗词则不懂汉语的真韵;不懂诗词则会缺少民族情感的真传;不懂诗词则会淡化家国使命。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是浩瀚的海,在通往大海的学习路上,我们只是登上了一座小山。驻足,遥望,“在山的那边”的学生在学习中华诗词名篇过程中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杨定明.吟诵 知意 悟情——论传统的吟诵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新闻爱好者,2009(10):89-91.

[2]白丽娜.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3(20):127.

[3]戴银燕.从意境到意象——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审美引导[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6):68-70.endprint

猜你喜欢

写作手法古诗词教学道理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论《在地铁车站》中的“意象”
《黄雀记》写作手法及当代启示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喜欢你,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