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总动员

2017-10-18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7年10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经济

过去五年,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应当说,过去五年是改革的五年,是为未来新的三十年进行顶层设计与改革动员的关键时刻。

最佳药方

2012年11月举行的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一年后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15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中国经济未来最主要的任务,这项改革源于对中国经济现状的不断深化认识。

从2013年开始,中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明确了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2014年,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此作了系统性理论论述,既进一步深化了“怎么看”,又为“怎么干”指明了方向。在这些基础上,2015年,中国决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解决中国经济转型的最佳药方。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战略目标与战术任务之分。战略目标就是要落实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改革的抓手,具体推动和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与此同时,在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显然是一个全面战役,是持久战。

在战术任务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尽快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打一场歼灭战。

但是,去产能、去库存主要动用行政的办法,导致上游行业供给减少并产生价格大涨的效应,由于上游行业主要是国有企业,而下游以非公企业为主的制造业承受了这种成本压力。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计划经济复辟”,是国进民退。如果从去产能、去库存的效果看,这些观点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但这并非事实。

事实上,战略性与战术性改革任务的效果不会同步,因为前者任务更广泛更深入更系统,而后者则是局部的短暂的,因此,战术任务会执行得更快,立竿见影;而战略任务则是长征,进展缓慢。在当前的市场感受方面,显然只看到了五大任务带来的效果,而暂时看不到战略性改革带来的红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最终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更多地减少行政干预。那么,为什么出现了通过行政手段去产能、去库存这样相互矛盾的问题呢?

因为这些过剩产能以及积压库存绝大部分来自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享受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各种补贴与支持。也就是说,这些问题产生于行政干预,如果用市场的办法,比如通过调高利率并不能迫使它们出清,因为政府和银行会继续通过各种非市场手段支撑这些国有企业,反而会冲击已经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民营企业。

这暴露了一个事实,即供给侧的关键是国企改革。国有企业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主要目标,因为非国有企业在市场的环境中如果存在这些问题,意味着丧失竞争力而自动出清,只有国有企业才会有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问题,而最为严重的是通过财政输血维持生存的“僵尸企业”。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抓住国企改革这个牛鼻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只是暂时治标,而治本则是同时推进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是一场改革攻坚战。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最终形成的文件中,国企改革占据了重要篇章。其中要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等。

2015年9月,作为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文件《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了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并从分类改革、国资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圍绕着这份意见出台了22个配套文件,形成了“1+N”政策体系,形成了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的大框架。

指导意见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提出到2020年,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并要求国企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

目前,全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面达到90%以上,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的公司制改制面达92%,要求年底初步完成全面改制。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超过三分之二的中央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引入各类社会资本,正在推进股权多元化。重组整合扎实推进,通过重组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但是,有些改革进展依然比较缓慢,应该趁着去产能创造的较好的外部环境,加速推进国企改革,及时处理僵尸企业。

截至2016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0.5万亿元,和前一个五年相比增加了80%;从效益来看,这五年效益是6.4万亿元,增加了30.6%,也是增加幅度比较高的。上交各种税费10.3万亿元,增加了63.5%,今年1-8月份继续保持这样一个良好的态势,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7%,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7.3%,都是历史同期增加量最高的。endprint

创新驱动发展

在改革国有企业存量的同时,中国经济需要新的增量与动力,即科技创新。中国一直以来靠资源、资本与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与规模扩张。但是,随着成本不断上涨,环境不断恶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种发展模式无以为继,必须从要素驱动發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时表示,“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权”。在全球产业革命前夕以及国内经济转型期,这个判断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以及一个城市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同时,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要求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这个计划是全球数个经济强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案中的一个,各国正在进行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竞争,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中国这一次在转型意识与行动上走在了前列。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创新驱动已经上升为一项决定国家命运的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经济大国不等于经济强国,一个国家长期落后归根结底是由于技术落后,而不取决于经济规模大小。因此,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之际,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

在过去的五年,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突飞猛进,不但在量子通讯、国产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等战略领域实现突破,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也不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商业创新在一些领域领先全球,比如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赢得世界赞叹的同时,也让西方国家感到了巨大压力。这个不久前还是依靠出口纺织品、塑料玩具等商品赚取外汇的国家,现在开始向世界输出创新。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有企业改革经济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
“改革”就是涨价吗?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