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7-10-17李庆平熊秀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6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心肺插管

李庆平 熊秀明

(新疆沙湾县人民医院,新疆 石河子 834700)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李庆平 熊秀明

(新疆沙湾县人民医院,新疆 石河子 834700)

目的 研究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患者50例,其中,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1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9例。观察患者的复苏时间、电除颤时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以及急救中是否采取人工气道插管,评价这些因素是否对心肺复苏效果有影响。结果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成功心肺复苏3例(10.34%),非心脑血管疾病成功心肺复苏12例(57.24%),二者比较χ2=25.139,P=0.000。电除颤时间>6 min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为8.70%(2/23),明显低于电除颤时间<6 min患者的44.44%(12/27)(P<0.05);复苏时间>6 min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为13.64%(3/22),明显低于复苏时间<6 min患者的52.00%(13/28)(P<0.05);人工气道:未插管患者成功心肺复苏7例(20.59%),插管患者成功心肺复苏8例(50.00%),二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χ2=15.692,P=0.000。结论 早期采用电除颤和人工气道插管,尽快实施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等因素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患者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影响因素

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过程中,相关因素会影响到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本研究主要探讨了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出现股动脉或者颈动脉搏动消失、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固定以及呼吸停止等。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2~85岁,平均(54.12±16.37)岁;心搏停止时间4~25 min,平均(9.25±3.37)min;医院至现场距离为3~19 km,平均(5.75±1.42)km;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1例(其中,中毒4例,呼吸系统疾病8例,严重创伤3例,触电3例,溺水3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9例。

1.2 方法:观察复苏开始的时间、有无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电除颤时间和是否采取人工气道插管等因素对心肺复苏救治效果的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判断标准:①口唇(面色)从发绀变化为红润;②心跳恢复;③从机械通气心跳恢复为正常,或者发生规则或不规则的自主呼吸,经皮测血氧饱和度>95%;④瞳孔从大变小,而且出现眼球活动或者对光可发生瞳孔反应。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对比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成功心肺复苏3例(10.34%),非心脑血管疾病成功心肺复苏12例(57.24%),二者比较χ2=25.139,P=0.000。电除颤时间>6 min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为8.70%(2/23),明显低于电除颤时间<6 min患者的44.44%(12/27)(P<0.05);复苏时间>6 min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为13.64%(3/22),明显低于复苏时间<6 min患者的52.00%(13/28)(P<0.05);人工气道:未插管患者成功心肺复苏7例(20.59%),插管患者成功心肺复苏8例(50.00%),二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χ2=15.692,P=0.000。见表1。

3 讨 论

心脏、呼吸骤停在院前急救中极为常见,因其发病及发展均十分快速,较易发生心脏性猝死事件[1]。心肺复苏使心脏骤停的主要抢救方法。研究发现,在心搏、呼吸骤停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对患者给予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机会,降低患者的病死率[2-4]。通过对心脏骤停患者采取心肺复苏,使患者的气道得以开放,重新建立循环及呼吸,能有效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主要包含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早期心肺复苏和院内生命支持等基础生命支持[5-7]。尽快采取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成功心肺复苏3例(10.34%),非心脑血管疾病成功心肺复苏12例(57.24%),二者比较χ2=25.139,P=0.000。电除颤时间>6 min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为8.70%,明显低于电除颤时间<6 min患者(P<0.05);复苏时间>6 min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为13.64%,明显低于复苏时间<6 min患者(P<0.05);人工气道:未插管患者成功心肺复苏7例(20.59%),插管患者成功心肺复苏8例(50.00%),二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χ2=15.692,P=0.000。

表1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 [n(%)]

综上所述,早期采用电除颤和人工气道插管,尽快实施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等因素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患者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1] 张荧荧,魏东,杨玉萍,等.PBL教学法结合心肺复苏智能模拟人在急救技能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3):2055-2056.

[2] 姜金霞,彭幼清,施雁.多元化心肺复苏培训结合督查考核在临床护士保持心肺复苏技能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57-60.

[3] 江意春,刘继云,于晓春.脑电双频指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S100B对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5):3497-3499.

[4] 林允照,蓝雪芬,林朦朦,等.心肺复苏联合低温疗法后神经功能转归的血清学指标研究进展[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3(4):231-234.

[5] 罗建宇,王晓源,蔡天斌,等.心肺复苏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时呼吸机潮气量与气道高压报警值设置的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2):102-105.

[6] 胡晓璐,王占科,陈自力,等.THUMPER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比较[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1):75-76.

[7] 张雪花,拓小义,崔琼,等.气管插管与球囊辅助呼吸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院前急救中临床疗效对比评价[J].吉林医学,2013,34(32):2894-2895.

R54

B

1671-8194(2017)26-0128-02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心肺插管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维生素D及钙补充影响POP人群心脑血管类疾病发生的临床调查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心肺血管病杂志》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