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与重建:新时代高校师生关系探究

2017-10-12段正丁睿张古雨

未来英才 2017年17期
关键词:解构师生关系

段正+丁睿+张古雨

摘要:新时代高校师生关系正面临解构困境。工具思维下主客体之争加剧教师权威的滑落,后喻文化背景的碰撞更在师生关系模式的建构过程埋下疑云。本文提出师生关系解构的本质是高校教育功能的再定位,主张通过中观层面的措施重建良好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解构;工具化;文化形态

作为特殊的社会关系,高校师生关系解构与重建承受多种因素施加的影响。大学教育的制度调整、社会经济领域的转型及伴生的传统观念解构均对大学文化环境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进而影响教师与学生交往模式转变。

一、理论视角

本章对于研究视角的梳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师生工具化进行简要的厘清;第二部分对文化形态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作出阐述。

1、师生关系工具化。组织规模化的高校培养模式使得工具合理型标准长久成为高校师生关系的主流。考试标准主导的课堂教学,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具工具理性而非价值理性,不利于师生之间真實真诚、正确有效的理解沟通,也阻碍学生精神世界特别是高尚人格的形成。本质上的师生关系必须符合最初交往关系的固有特征,即必须符合师生交往价值,价值交往关系双方为主体与主体的互动,以相互理解为目的,以价值理性为准则。工具性互动恰恰相反,实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结构关系,游戏规则遵循目的性与功利性的逻辑。

师生关系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教学关系,也是具有社会化特性的交往关系,甚至具有情感传递的伦理关系。工具化思维,不利于师生交往的长久维系,也对教学关系上更高层的交往、伦理关系构建和保持造成消极影响。

2、文化形态与师生关系解构。玛格丽特·米德的文化形态说将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前喻文化代表社会变迁缓慢,父辈依赖经验成为子辈指导者,同喻代表社会变革导致父辈子辈需要一道学习,后喻文化则表示子辈凭借信息掌握速度成为父辈指导者[1]。

传统师生关系的价值观念基于前喻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主客体论,老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社会道德舆论引领者,成为知识传递唯一渠道[2]。师生相处模式固定,有效互动更多体现在各种知识层面,方向为典型的纵向单行传递。3知识专有性作为前喻文化产生发展的根基,极容易被社会变革作用产生师生关系波动。后喻文化的社会基础迥异于前喻文化,权威性地位因而发生转换。学生给老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文化反哺将教学活动的单向性扩展称为相互作用的共同体。教学的内涵不局限于单一性教与学,共同性的教与学营造了理解尊重的氛围[3]。

二、师生关系重建

教育功能再定位。新时期考核制度的异化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经济市场化带来的科技理性冲垮了教师知识权威的地位,教育产业化大学大众化的政策控制压缩了校园密度,考核制度科研化冲淡了师生的心理联系。目前师生关系消融解构几近完成,重建工作尤其是教育理论和研究思维应用模式的更新却尚未完全启动,体现在实践中即为观测到师生关系的紧张冷漠,及极端情境下的剧烈冲突[4]。

考核制度异化导致师生心理背离。促成考核制度异化的更深层原因在于教育功能的转变,即学生对高校的期望与教师对学生出现了矛盾和冲突。无论是就业体制由原来的计划分配转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或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将教育蒙上等价交换的阴影,教育制度大众化连带高校去神秘化,再有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对教师知识权威的消解,都是落实到具体层面上师生关系可观测的影响要素,本质是依然是对教育功能调整的回应。

大学师生关系是我国教育的特殊一环,承担着知识精微化、思想社会化的功能,对我国社会制度、人口结构、主流思想都有其影响力度和潜力。高校教育功能的转变,必须回归社会性。首先要回应社会的需求,解决社会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社会需要大量专业能力素质强的高校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大学入学政策大众化必须继续保持。其次,大学教育必须具有上升性,具备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体现在大学必须具有课程设置广度、思想教化深度,这要求大学的教师与学生加深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避免物化工具化对方的思维。大学教育的第三大特性是必须保持相当独特性,亦大学校园的社会化、产业化不能占据主流地位,体现在具体方面,考核制度的规划设计调整必须交由高校自主决定。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性产生了分歧,其实不然,高校社会性必须通过特殊性体现,高校服务社会过程必须不介入不破坏高校独特环境和地位,维护高校特殊的文化和精神地位,继续塑造和加强高校的认同,提升高校文化观念的吸引力,最大程度实现高校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使命。

师生关系解构本质上是新一轮社会转型期高校教育功能转换的因变结果,政策模块的高校教育国民化,观念流派的主客体之争,考核制度的双异化,都是中观层面教育功能调整的实际演绎。实现新一轮师生关系调整,必须关注教育功能的再定位[5]。

三、结论与讨论

教育界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虽历经多个时期,最终必然落实到正确看待高校的教育功能调整。师生关系本质上是高校教育功能的再定位。如何实现新一轮师生关系调整,可以通过中观层面的研究着手。外在社会转型,内在文化碰撞,共同作用,在大学入学政策调整、考核制度异化、新旧观念更替三大中级纬度进行改变,将大学变成主体间性的思维培育之地,促进社会整体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 胡芳.“双重差序”中的限制与拓展——一个高校师生关系的分析框架[J].高教探索,2013,(03):127-132.

[2] 黄春梅,司晓宏.传统文化与内隐观念下的师生关系研究[J].教育科学,2013,29(1):48-52.

[3] 孙小红.互动论视域下积极师生关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1):23-26.

[4] 孙卫红,吴现珍.前喻文化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J].教育观察旬刊,2012(4):31-34.

[5] 阳荣威,卢敏.后喻文化时代师生关系解构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3(3):64-66.

[6] 乌申斯基,1989,《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张佩珍、郑文樾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7] 乌申斯基,1989,《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张佩珍、郑文樾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8] 姚文峰、黄甫全,2012,《异化与重构:批判教育学视野下的师生关系》,《现代大学教育》第六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构师生关系
解构“剧本杀”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高校大学生网贷需求解构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
解构德里达的语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