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武术风气对比初探

2017-10-11刘天阳周忍孙健

武术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唐朝对比

刘天阳 周忍 孙健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唐宋两个朝代不同的国防形势,以及由此形势下不同的武术风气。唐朝国防完整强盛,文化自信大度,国家的实力对周边地区是居高临的,取主动进攻的姿态,武术的发展,多为征服与扩张服务。宋朝国防无险可守,缺战马,被北方长期地骚扰和压制。集中数十万禁军于京师,大力发展武器装备,与辽、夏长期对峙,战而不能胜,取被动防守姿态,武术的发展,多为结社自保服务。两个朝代的武术风气之对比,对当今时代亦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武术风气 唐朝 宋朝 对比

1概论

唐朝国防完整强盛,文化自信大度,不设华夷之防,皇帝多尚武,经常“恐人忘战”而多开武举。唐朝国家的实力对周边地区是居高临上的,取主动进攻的姿态,武术的发展,多为征服与扩张服务。

宋朝国防无险可守,缺战马,被北方长期地骚扰和压制。集中数十万禁军于京师,大力发展武器装备,与辽、夏长期对峙,战而不能胜,取被动防守姿态,武术的发展,多为结社自保服务。

2两个朝代的气质不同——唐“尚武”,宋“崇文”

理解两个朝代的武术发展,一定要看他的国防情况和军事实力,因为国防就是国家的武术,武术就是个人的国防。

2.1得天时地利人和的唐朝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版图与制度,甚至是隋朝的经济与人才。隋文帝一统中国五胡乱华以来的分裂局面,又主动出击突厥,并在后来离间东西突厥使之内斗不断,解决了北方的国防边患;政治上,内省开支,外减赋税,民众休养生息,又能开科取士,唯才是举。在二十多年的時间里,人口增加,府库充实,外患不生,社会一片繁荣,史称“开皇之治”。

当时,隋朝国力之强盛,大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势头,无奈后来的隋炀帝,急功好利,在短期内开运河,修宫殿,四处巡幸,对外又经常征讨,军民不堪其苦,天下皆反,终落得“好头颅由谁来取”的结局。史学家由此议论:倘若隋二世炀帝不如此自大张狂,只是一个中等程度昏君的话,隋朝也不至于灭亡。

唐朝接下了隋朝的“摊子”,虽然一时破败,但格局已定,各个方向上的版图都比较完整;另一方面,隋朝的经济规模以及人才队伍,都能给唐朝接上。如此好的先天条件,再遇到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唐太宗,自然名将名相辈出,国力迅速恢复。

唐朝又是一个不设华夷之防的时代,从中原到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比比皆是,胡汉相互影响,北方民族多尚武,好骑射的风气很盛,唐太宗就是一个热诚的骑射爱好者,他自己身经百战,亲手杀敌不下千人,被北方民族尊为“天可汗”。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唐代有其自信的实力——国防强大;也有其自信的行动——华夷不分。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唐代尚武的气质。

2.2先天不足的宋朝

宋朝时,社会不是不繁荣,看《清明上河图》,其汴京两岸的人头攒动,商贾云集,市井中勾栏里无不展现着当时的灿烂景象;军事也不是不强大,数百万的禁军,大量的精良装备,也有一批一流的武将。无奈宋朝接的是一个“烂摊子”,宋太祖立国时,中国大地上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战乱,社会经济结构与文化教育的破坏,远大于唐朝初期,这是宋朝先天不足的第一个原因。

宋朝先天不足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他的版图不完整。宋建国一开始,只有中原,长江以南和燕赵以北都不在手里。当时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先取南方,再打北方,这个方案比较稳健,另一个是先打北方,这个方案比较冒险,但成功了就有一劳永逸的效果。宋太祖采取了第一种稳健的策略,收复了南方,把打北方的事情交给他弟弟赵光义,用心不是不良苦,无奈当时中国的两个最好的战马基地,一个在辽手里,一个在西夏手里,在北方作战,骑兵的攻击力远大于步兵,实力上有差距是没有办法的事。赵光义两次亲征辽,均以失败告终,无奈从此对北方采取守势,宋代国防被动的局面由此形成。

除了先天不足,宋太祖还制定了重视文人的政策,这也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因为宋朝初期,连个像样的读书人都没有,以至于不怎么读书的赵普,硬着头皮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了。经过了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又把文化的命脉给续上了,后面文人辈出,中国文化又有一千多年的生命,不至于穷兵黩武后像罗马帝国那样灭亡,实在是宋朝的功劳。

“尚文”的副作用,如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宋朝一直都是文官压在武官上面,又处处设计防止武将擅权造反,导致将不习兵,兵不习将,这对国家的军事都有很大的妨碍,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以上就是宋朝被动国防局面下“尚文”的风格。

3两个朝代武术特色的差别——“胡马燕歌”与“勾栏瓦舍”

3.1唐人善骑射

唐代统治者李氏家族有胡人血统,所以“胡马燕歌”一开始就是唐代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唐代文化活力四射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君王好骑射,及其重视骑兵的培养,唐高祖李渊未起兵之前,曾有过议论说,突厥所擅长的,主要靠骑射,见到机会就上,遇到阻击就撤,来去如风驰电掣,没有固定的阵型,弓箭就是武器,日常天天穿着盔甲,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以羊马为军粮,胜败都不在意,不需要费人力巡逻,也不需要花财力构建堡垒,中国的军队,与之相反,很难取胜。于是李渊就组建训练了一支骑兵队伍,生活方式、训练方法都与突厥一样,而这只骑兵军团,在后来推翻隋朝、一统江山的历次重大战役中,发挥了极大的效果,纵观许多次战役的胜利,都是靠着唐军的精骑妙射,在关键时刻横扫战局,确定胜利的。

整个唐代善射者辈出,百步穿杨已经不算高手水平了。《太平广记》记载有人能用嘴叼住射来的箭,还有人能“一发贯二雕”。唐代名将薛仁贵尤其精于射术,在一次宴会上唐高宗要薛仁贵表演射术,模仿古人“穿七札”,给他上了“五甲”让他射,不料薛仁贵一箭射穿;后来与突厥交战,两军叫阵,薛仁贵三发三中,震慑了敌军气势,不战而降。哪怕是杜甫那样的诗人,也可以“骑胡马,挟长弓,箭不虚发,射落天空黧鹪”。唐代人善骑射,马与弓自然就承载了他们尚武的气质,如同今天美国人对汽车和枪的崇拜一样,寄托了“自由驰骋,耀武扬威”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是唐朝能够在中国历史上多方面开创新局面的潜在动力,同时也埋下了后来唐朝穷兵黩武、由盛转衰的隐患。所以说唐代强盛起于此(骑射是唐代开国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也衰败与此(安史之乱的头目都是胡人),历史实在令人感慨。endprint

猜你喜欢

唐朝对比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唐朝休闲文化对后世影响几何
唐朝三省制浅析
舌尖上的异域风情
信安王祎传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