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7-09-28田荣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6期
关键词:思政课堂高职院校

田荣

摘要: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才会有活跃的思维。而当前,在高职院校课堂,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特别是思政课堂,由于思政课、高职院校、专业及学生多重的特殊性,导致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因此,也没有主动思考与发问的意识。这种现状造成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效性缺失,教学内容只能从形式上进教材、进课堂,而不能真正进大脑。因此,高职院校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思政课堂教学的需要,对于专业课的教与学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關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课堂 问题意识回归

【分类号】G711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堂问题意识现状

人们在认识、探索客观世界及社会现象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未知的领域或者与自身的知识体系存在冲突、矛盾的地方,从而产生一种焦虑、困惑、探求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人们积极地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人们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之为问题意识。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知识、信息极大丰富并日新月异的时代,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往往思想活跃、思维开阔、善于探究,能够快速适应时代的变迁。但在思政学科甚至专业课的学习上,却呈现出与之相反的状况。

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等多个单位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中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或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呈现逐级下降的趋势,学生提问的兴致与其年龄、教育程度成反比状态。而笔者的一份调查问卷结果表明:高职院校的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问题意识逐级下降,到了大三几乎不再有人愿意主动回答问题或主动提出问题。笔者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对于高职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深有体会,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看到,思政课堂缺乏生气,师生互动很少,教师一言堂,学生很少主动提问,几乎不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思政学科的学习中问题意识严重缺失,缺少“怀疑一切” 的可贵品质。然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起点,问题意识是关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探究问题意识缺失原因,着力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堂问题意识缺失原因

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如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合理、对思政课重视不够等等。但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本身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及其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是造成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堂问题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一)高职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类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及《形势与政策》这三门课。从这三门课程的内容上来看,思修与毛概的理论性、教导性强,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平淡,缺乏趣味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虽然内容相对于前两门课较为生动一些,但对于多为理工科类的高职学生来说,这门课亦然不是他们的兴趣点。由于高中时期的文理分科,理科学生过早地放弃了对人文类学科的学习,全身心投入到高考大战中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国际、国内形势漠不关心。进入高职院校以后,由于偏重专业化、技能化学习,加之先天性人文知识的缺失,大多数理科学生表现出对人文类知识的漠然。

(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及其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进入社会就应该是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性及短期实效性,如机械加工类、数控机床类、汽车维修与服务类等专业。高职学生通过对专业及技能的学习,他们可以在两年多的大学期间学习一技之长,并依此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解决生存甚至是发展的问题。相对于能够在短期内为学生提供生存技能的专业课而言,思政类课程明显缺乏实效性,显然不具有任何的优势,无法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学生不注重思政课的学习,甚至学校对思政类课程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

(三)高职学生本身的特殊性

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学习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学习以就业为导向,带有较强的市场性与功利性。诚言,这种学习目的本身无可厚非,毕竟在就业压力及生存压力面前,能够拥有一技之长,是解决就业与生存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因此也导致了高职学生对于专业以外的知识缺乏兴趣,甚至是完全没有兴趣,对于思政类课程当然也不例外。

正是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气,教与学环节严重脱节,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教学内容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大脑。很多高职学生没有在大学期间“治愈”高中文理分科带来的“先天性缺陷”,思想道德修养不高,对国家的未来与发展漠不关心,缺乏担当与社会责任感,“有才少德”甚至是“有才无德”现象频出。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高职院校思政课堂问题意识的途径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的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开放思维的形成、创造精神的开发及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加强思政课重要性教育

胡锦涛同志曾经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一支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队伍,必定是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这样的队伍,应该具有饱含爱国热情、勇于追求真理的品格,具有务实作风、善于团队协作、积极改革创新、争创一流业绩的素质。

“百行德为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毫无疑问,应该把“德育”教育放在教育任务的首要位置上,首先应当培养的是有德行的人,其次才是知识和才能、技能的培养。无论是“有才无德”,还是“有德无才”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而前者可能危害性更大。因此,高校应当大力加强思政课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提升对思政课的重视,构建德育与知识、技能齐头并进的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二)深入推進传统教育、教学改革

笔者曾经在媒体上看到过这样的报道,国内的高材生到美国去读大学往往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考试的时候把教师上课的内容一点不差地全部写上,结果教师给予的等级是“B”,甚至是“C”。 而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和思考的答案,即使只有一点点,教师往往给出的等级是“A”。美国教师给出的解释是,我已经讲过的,你还重复干什么呢?这样的解释值得我们深思。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这一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的双重力量”。创造精神的开发需要有创新教育的模式,而创新教育就是一种问题教育,通过问题教育,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及提出独到的问题,从而有新的突破,最终发现新的问题,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产生新的问题的良性循环。

而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过程是知识的单向讲授,甚至是所谓的“标准答案”的机械传输。教师只注重现有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关注学生深度求知欲望及质疑思维的培养,甚至不假思索地否定学生的疑问。尤其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是以是否准确无误把课堂内容全部反映到试卷上作为优与差的评判标准,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教育、教学模式的不同,会导致受教育者能力与素质的极大差异。在以上的案例中,中国留学生所遭遇的窘境折射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所面临的困境。深入推进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如果,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没有问题”,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目标是将“无问题”学生,培养成“有问题”、“多问题”的学生。

(三)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创造学家韦斯伯格曾经说过,环境创造了创造力。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宽松、活跃、民主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当人处于最为适宜的环境中时,他的思想是开放的,思维是活跃的。因此,课堂环境的创设对于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社会学科来说,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见解,作为思政课教师,不应当把课堂教学内容“标准化”,而是应该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巧妙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问、去探究。

(四)教师应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转变

在当今信息化、知识化高度发达的社会,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不可能通晓世间万物,也不必去掩饰自己的不足。特别对于思政类人文学科而言,教师的观点不可能也不应当是唯一的答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转变,允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发言。思政教师是课堂的“主持人”,在“主持人”引导和激励下,让学生在思政课堂这个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对国家、社会、人生的思考。

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义已经不再仅仅以高人一等的知识、技能和成就为标准,人才应当是先成人,后成才,首先强调的是素质,然后才是才能,德才兼备才是人才。因此,思政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大学生的思政道德素质,强化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资料:

【1】 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40-43

【2】 曾丹.问题意识及其培养探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4):97-99

【3】 唐成亮.探究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 宫宝芝.当代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其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82-86

【5】 卢华安.互动式教学与问题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6】 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及问题意识的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128-131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高职院校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高校思政课堂的思考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状况分析
基于信息权利视域的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
现代慈善公益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现状及完善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