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点”及“面”,有效突破课堂教学中的学生错误

2017-09-22刘静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错误利用资源

刘静

[摘 要]在課程改革背景下,针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错误,教师应进行详细的剖析,就错误的“产生点”“发生点”“生长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改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减少或避免学生错误的发生,使学生能把数学学得更好。

[关键词]错误;资源;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59-02

德国诗人席勒曾说:“来,让我们为儿童而活!”这句话带着浓浓的诗意,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在当前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如何“为儿童而活”是值得教师深思的。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一方面,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课堂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另一方面,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认为即使没有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计算器、网络等多种手段或形式学习。基于这样的现状,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错误,如何面对这些错误,是值得教师思考和探索的。

一、寻找错误“产生点”,明晰错误来源

学生的错误虽然看起来各不相同,但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1.经验不足易出错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生活经验不足,因此与生活有关的错误特别多。比如在购物问题中,由于分不清付出的钱、购买商品的钱和找回的钱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就会出现找回的钱超过付出的钱的错误解法;在年龄问题中,会出现孩子的年龄超过父母的年龄的错误解法;在认识时间和日期时,也会出现一天10个小时或一个月60天的错误结论。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背离,学生做完题后又缺乏反思意识,造成成人眼中“可笑”的错误。

2.思维定式就出错

思维定式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例如,在学习运算律的初始阶段,学生在口算时经常会出现24×5=100、125×4=1000等错误。显然,这是与运算律中的凑整算式25×4=100、125×8=1000混淆了。学生在做作业时,一味追求速度,再加上看一眼觉得“眼熟”,答案呼之欲出,错误也就产生了。

3.新旧知识混乱出错

在小学数学中,常常需要学生将学过的一个知识点迁移到另一个知识点,两个知识点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其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很容易出错。比如,教学“商不变规律”和“积的变化规律”这两个知识点时,学生先学习“商不变规律”,通过猜想、举例和验证,对商不变规律已铭记于心,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但在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后,经历了同样的探索和操作,同样的猜想、举例和验证过程后,学生运用这两条规律时却是张冠李戴。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对规律的本质进行比较、分析,没有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4.“不拘小节”出的错

有的学生在做题时急于求成,结果读题马虎,引发错误;有的学生粗枝大叶,丢三落四,做题时漏写、错写;有的学生三心二意,边做边玩,就会造成答非所问。

基于以上情况,可以将学生的错误归为两类:一类是知识性错误,主要是指学生没有充分掌握知识本质,造成理解偏差而引发的错误;另一类是习惯性错误,是指由于学生的不良习惯而引发的错误。教师对这两类错误都要重视,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变“错”为宝。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搭建错例平台——错题库。错题库的建立和运用应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错题本”,将自己有代表性的错误记录下来,并注明错误原因。在学生人手一本错题本的基础上,教师再建立错题库,将学生错题本中典型的、有针对性的错题汇编成册,入库记录。错题库可以年级组或学校为单位建立,教师在练习课或复习课中调出与本节课有关联的错题资源,让全班学生共同分析“错在哪里?”“如何纠正?”面对自己产生的错误,学生的认同性更高、主动性更强,知错就改、拨乱反正的决心也就更迫切,再出错的概率就会越来越小。

二、寻找错误“发生点”,灵活处理错误

知识性错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何在新授知识的初始阶段就将这些错误扼杀在摇篮中,值得教师深思。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经常会错误地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相邻两边的乘积,造成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基于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既然大家认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一样,都是相邻两边的乘积,那么我们一起来动手操作验证一下。”教师让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的铁丝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拉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假设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相邻两边的乘积,也就是说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那么,铁丝架在拉之前和拉之后的面积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通过操作,学生立刻能感悟到图形面积发生了变化,因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邻两边的乘积”的观点是错误的。其实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在发现错误的过程中,学生能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引发更多的数学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学生发现错误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为什么会出错?究竟错在哪里?只有究其根源,才能“正本清源”。

又如,教学“商不变规律”和“积的变化规律”这两个知识点时,由于“商不变规律”适用于除法,是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的变化和联系,而“积的变化规律”适用于乘法,是乘数与积之间的变化和联系。教师只有先对比两个知识点,帮助学生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和不同之处,学生才能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数学思考:除数变了,商怎么变?乘数变了,积怎么变?为什么两者之间的变化是不同的?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是两种运算方法之间的不同造成了规律中的变化不同。学生对两种运算的意义明晰了,对两种规律的思考方式的异同也就清楚了,对规律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鼓励错误“成长点”,激励学生探究

学生的错误如同树枝的生长,有时会杂乱无章,有时会有些多余,这就需要教师学一学园林工人,去为这些“枝条”进行“修剪”。在修剪的过程中,教师不是一味地予以否定,而是要另辟蹊径。

例如,教学“平均数的认识”时,有一道选择题:已知小明家2007年4个季度分别用水16吨、24吨、35吨、21吨,求这一年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1)(16+24+35+21)÷4;(2)(16+24+35+21)÷12;(3)(16+24+35+21)÷365。大多数学生都选择(1),显然他们是受了题中“4个季度”的影响,没有真正读懂题目。这种错误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教师可以立刻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分析(1)的列式,找出错误原因,学生很快得出正确选项是(2),并达成共识:以后做题要多读多想。讲到这里,结束对该题的教学也是可以的,但是教师不妨继续引导:“,只要把问题巧妙地改动一下,就能使(1)成为正确的列式,谁能办到?”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出来,有学生回答:“将问题改为‘求这一年小明家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即可。”教师继续启发:“(3)的列式又是什么意思,它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次被激起,学生想到可以把问题改成“小明家2007年平均每天用水多少吨?”。

总之,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回避或遮盖,更不能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相反,教师应学会寻找出错误的“产生点”“发生点”及“成长点”,将错就错,以错激错,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责编 李琪琦)endprint

猜你喜欢

错误利用资源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