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计算教学中的“不规范错例”的剖析

2017-09-22夏薇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纠错算理两位数

夏薇

[摘 要]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来帮助学生防错纠错,使学生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变换教材中的关键数据,将巧合的数据改换为一般性的数据,避免特殊数据带来的“反乘”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掌握计算规则和算理算法。

[关键词]两位数;反乘;纠错;算理;算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27-01

算法优化的前提是深入理解算理,但算理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算法有不同的算理。在乘法算式中,颠倒两个因数的次序,虽然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意义却大相径庭。本文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为例,探讨如何避免“反乘”现象的出现。

一、“反乘”现象的出现

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进行竖式计算时,本应用乘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分别乘以被乘数,再把所得的乘积错位相加,但学生往往会颠倒顺序,即用被乘数上的数字乘以乘数。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反乘”计算,如:

二、分析现象,寻找原因

教材P65例2:围棋棋盘有纵横交错19道网格线,棋盘上共有多少个交点?

显然,不论是用被乘数的各位数字乘以乘数,还是反过来用乘数的各位数字乘以被乘数,每步乘积都相同,竖式的形式和内容均反映不出计算过程是否规范,这样就容易掩盖学生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教师也难以辨别和纠正。那么,例题数据的选择不当是否是造成“反乘”现象的诱因呢?

在一次同课异构教学比赛中,执教的两位教师对这课的内容有不同的设计:B教师更换了例题中的数据,A教师持原数据不变。现选取影响竖式计算规范的关键片段(例题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A教师】师:买一套书需付多少钱?

生1:(12×24)元。

生2:先分别算出10本书和2本书各需多少钱,再求和。

师:总之,就是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化零为整,以減少计算的复杂性。

【B教师】师:要把12本书全买下来(黑板贴图),需付多少钱?

生1:(23×12)元。(师板书:23×12)

师(指着图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2:先算2本书的价钱,再算10本书的价钱,相加就得到总价。

师:能详细解释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吗?(把书分成2本和10本两部分)

生3:先算23×2=46,再算23×10=230,最后计算46+230=276。分两次付款,先付每本书20元的订金,然后将每本3元的尾款一次性付清。

在接下来的巩固练习中,如竖式计算、判断改错、竖式验算等,由于算理与算法深度融合,即使A教师使用教材的原始数据进行教学,学生计算出现“反乘”现象的可能性并没有想象中的高。最后的结果是,两位教师教学后,学生计算出现“反乘”现象的比例基本一致。

笔者对利用“反乘”方式进行计算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学生给出三个理由:“反乘”的结果也是正确的;颠倒乘数与被乘数的位置,积不变;反乘具备一定的意义,例如先付前款,后付尾款,就可以解释将23拆分成20和3的理由。从访谈结果看,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计算的方法,只是在计算中不自觉地发生了“反乘”。

三、反思教学,改进提高

分析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只有真正地理解教材的意图,才能设计出符合学情的教程。以上述教学片段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替换例题中的关键数据来规避原始数据容易造成“反乘”干扰、掩盖“反乘”思路的弊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计算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各种错误时,教师应用科学的方法客观冷静地去分析问题,从教学实际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通过观察和对比分析、访谈与综合实践等多种方法找准学生的错因,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做评判。当然,教师最好能事先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出自带纠错机制的教学设计,这比事后改进补救更有效。当然,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猜你喜欢

纠错算理两位数
巧算两位数加法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浅论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两位数
“参省”之“参”读音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