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研究

2017-09-15朱淦芳

浙江体育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总分组间体育锻炼

朱淦芳

(浙江中医药大学 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53)

·运动心理学·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研究

朱淦芳

(浙江中医药大学 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5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等方法,对当前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随机选取600名大学生采用熊婕等编制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筛选,特选定总分前6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体育锻炼干预改变手机成瘾倾向效应进行观察。对选定的60名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利用转变阶段模式,采用2×3重复测试法(两组实验、三个阶段),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每一阶段MPATS的总分的变化。结果:通过8周体育锻炼干预对手机成瘾倾向行为改变能够产生作用。结论:体育锻炼干预对手机成瘾倾向行为改变具有显著改善效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体育锻炼;干预

0 前 言

手机成瘾倾向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出现的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的病症[1]。手机成瘾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健康的新“杀手”,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手机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合理正确的使用手机会促进人们相互间的交流,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和多样,但是对于手机的过度或依赖使用可能会使大学生成为手机的“俘虏”,变为“低头族”。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开始被手机成瘾所困惑,大学管理者针对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现象出台的各类规章制度不时出现在各地报道,大学生手机成瘾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通过体育锻炼干预原理,提供干预解释机制具有理论意义;通过实验法,在手机成瘾研究领域中,为手机成瘾者提供体育锻炼干预的解释路径具有实践意义。本研究将从体育视角出发,依据行为改变理论,探索在手机成瘾研究领域中,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提供体育锻炼干预的解释机制,同时通过体育锻炼干预提供解释路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1~3年级随机抽取男、女各100名,共600名大学生进行手机成瘾倾向作为被试发放问卷调查筛选。共发放调查问卷表600份,回收598份,有效问卷598份,有效率为99.7%。其中男生298人,女生300人;一年级200人,二年级198人,三年级200人;年龄范围18~23岁,平均年龄20.72±1.30。对筛选的大学生总分在前60名的学生作为被试进行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得分区间为 52~72分,均值为 42.38分,属中值以上程度。自愿参加,如出现不愿的依次递进。本次实验共选取60名,(男生 26名,女生 34 名)作为被试进行分组,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男生13人、女生17人),实验组实施体育锻炼干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随其保持日常生活和学习,来观察体育锻炼能否改变手机成瘾倾向效应。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收集了大量有关手机成瘾倾向及体育锻炼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实验法。

1.2.2.1 体育锻炼干预的内容。相关研究显示,不同项目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四个维度有不同的影响。大球类项目是强调同学之间的愉快合作及团队精神的行为,适合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中戒断症状分值较高的群体,只要他们经过激烈的竞争、合作的比赛,感受大汗淋漓的状态,就能改善大学生因沉溺于手机而脱离群体的人际交往关系,让手机成瘾的大学生融入人群。

健美操和韵律操项目有优美的音乐,是一项融音乐、形体动作于一身的运动,音乐欢快、节奏感强,动作轻快、舒缓,适合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中突显行为分值较高的群体,有利于帮助思维和行为活动的转移。

太极拳和慢跑能够缓解焦虑、心慌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情况,适合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中社会抚慰分值较高的群体,因此作为体育锻炼干预项目。

一些消耗性的体育项目,如:长跑、爬山、羽毛球、网球、快速跑等运动项目,适合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中心境改变分值较高的群体,将负性的能量宣泄掉了,情绪也会慢慢地缓解[2]。

1.2.2.2 干预实施过程。实验组运动项目以二十四式太极拳成套动作、田径(快速跑)、大球类项目游戏及比赛、健美操、瑜伽为主要练习内容进行组合,每一次锻炼不少两项。除了正常的体育课外,锻炼频率为每周练习3次,星期一、三、五为练习日,其它为休息日。锻炼时间为每次练习时间为60min,其中准备活动10min,正式练习时间40min,整理活动10min,均在课外活动期间进行。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心率控制在130~140次/min(在干预过程中,每10min后被试自测心率,当心率超过140次/min时,即减小运动量)。锻炼周期分为两个阶段,每阶段为期4周。实验结束后进行测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除了正常的体育课外不进行任何干预,随其保持日常生活。

采用2×3重复测试法:进行为期三个阶段的实验干预。

第一阶段(前测阶段):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试。

第二阶段(中测阶段):实验组进行4周体育锻炼干预,每周三次,每次60min以上,强度为中等(心率130~140次/min)。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四周结束后进行中测。

第三阶段(后测阶段):实验组再进行4周体育锻炼干预,每周三次,每次60min以上,强度为中等(心率130~140次/min)。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四周结束后进行后测。

实验结束后,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总分的差值和各因子分的差值进行2×3的组间组内F检验,确定是否存在效应值大小,经方差分析,进而评价体育锻炼干预效果。

为了控制各种实验条件,使实验组、对照组影响结果的外因尽可能减少,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对比性,教学实验前严格进行了教学实验分组,实验前分别为实验组、对照组,对两组实验对象用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收集数据经检验,结果 P>0.05,表明干预前总分及各项因子无显著性差(见表1)。

在干预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每周体育活动的参与有组织地进行,对照组采用自我报告的形式,通过这些报告得知有无参与任何课外体育活动(除了常规习惯的活动外)。

表1 干预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一览表

1.2.3 数理统计法。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干预前后收集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处理。组间组内比较采用2×3因素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F检验,显著性水平取P<0.05。

2 结 果

2.1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总分干预效应

为了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干预前后总分变化的具体差异,本研究对方差分析结果进行实验组与对照组间进行了组间、组内、相互效应的比较分析。

表2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干预前后总分比较一览表

采用2×3因素设计的方差分析,见表2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经过8周的实验以后,体育锻炼改变总分的效应值,P值为0时,全部拒绝原假设。8周的锻炼达到了中等效应值,体育锻炼可以减少手机成瘾倾向的总分。

表2 手机成瘾倾向总分变化一览表

为了进一步比较组间的差异,采用事后比较的方法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表3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总分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第一次测试与第二次测试、第一次测试与第三次测试、第二次测试与第三次测试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对照组总分均值不变,实验组总分数值有意义的下降。结果表明经过8周体育锻炼的手段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进行干预,在总分上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表3 大学生手机成瘾两组总分组间比较结果一览表

注:*表示P<0.05;表6、9、12、15同

根据体育锻炼前、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总分的对比结果评估,经过8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进行干预后,实验组30名学生较干预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SPSS19.0统计F检验,P<0.05;对照组30名学生没有进行干预,按平时习惯学习和生活,经F检验,P>0.05无显著差异。组间、组内和交互效应经F检验,P<0.05,结果表明经过8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进行干预,在总分上具有良好地改善效果。

2.2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戒断症状干预效应

为了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干预前后戒断行为变化的具体差异,本研究对方差分析结果进行实验组与对照组间进行了组间、组内、相互效应的比较分析。

表4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干预前后戒断症状比较一览表

采用2×3因素设计的方差分析,见表5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经过8周的实验以后,体育锻炼改变戒断症状的效应值,P值为0时,全部拒绝原假设。8周的锻炼达到了中小效应值,体育锻炼可以减少手机成瘾倾向的戒断症状。

表5 手机成瘾倾向戒断症状变化一览表

为了进一步比较组间的差异,采用事后比较的方法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表6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戒断症状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第一次测试和第二次测试、第一次测试与第三次测试、第二次测试与第三次测试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对照组戒断行为均值不变,实验组戒断行为数值有意义的下降。结果表明经过8周体育锻炼的手段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进行干预,在戒断症状上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表6 大学生手机成瘾两组戒断症状组间比较结果一览表

根据体育锻炼前、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戒断症状因子的对比结果评估,经8周体育锻炼干预后,实验组较干预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P<0.05);对照组没有进行干预,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组内和交互效应经F检验,P<0.05,结果表明:经过8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戒断行为进行干预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3.3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突显行为干预效应

为了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干预前后突显行为变化的具体差异,本研究对方差分析结果进行实验组与对照组间进行了组间、组内、相互效应的比较分析。

表7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干预前后突显行为比较一览表

采用2×3因素设计的方差分析,见表8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经过8周的实验以后,体育锻炼改变突显行为的效应值,P值为0时,全部拒绝原假设。8周的锻炼达到了中小效应值,体育锻炼可以减少手机成瘾倾向的突显行为的症状。

表8 手机成瘾倾向突显行为变化一览表

为了进一步比较组间的差异,采用事后比较的方法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表9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突显行为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第一次测试与第二次测试、第一次测试与第三次测试第二次测试与第三次测试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对照组突显行为均值不变,实验组突显行为数值有意义的下降。结果表明经过8周体育锻炼的手段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进行干预,在突显行为上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表9 大学生手机成瘾两组突显行为组间比较结果一览表

根据体育锻炼前、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突显行为因子的结果评估,经8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突显行为进行干预后,实验组较干预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P<0.05);对照组没有进行干预,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组内和交互效应经F检验,P<0.05,结果表明:经过8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突显行为进行干预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3.4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抚慰干预效应

为了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干预前后社会抚慰变化的具体差异,本研究对方差分析结果进行实验组与对照组间进行了组间、组内、相互效应的比较分析。

表10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干预前后社会抚慰比较一览表

采用2×3因素设计的方差分析,见表11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经过8周的实验以后,体育锻炼改变社会抚慰的效应值,P值为0时,全部拒绝原假设。8周的体育锻炼后效应值达到中小效应值,说明体育锻炼干预对社会抚慰的效果良好。

表11 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抚慰变化一览表

为了进一步比较组间的差异,采用事后比较的方法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表12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抚慰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第二次测试与第三次测试比较无差异(P>0.05);第一次测试与第二次测试、第一次测试与第三次测试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对照组社会抚慰均值不变,实验组社会抚慰数值有意义地下降。结果表明经过8周体育锻炼的手段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进行干预,在社会抚慰上0-4周有所改善,5-8周改善效果不明显。

表12 大学生手机成瘾两组社会抚慰组间比较结果一览表

根据体育锻炼前、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抚慰因子的结果评估,经8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社会抚慰进行干预后,实验组较干预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P<0.05);对照组没有进行干预,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组内和交互效应经F检验,P<0.05,结果表明:经过8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抚慰进行干预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3.5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心境改变干预效应

为了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干预前后心境改变变化的具体差异,本研究对方差分析结果进行实验组与对照组间进行了组间、组内、相互效应的比较分析。

表13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干预前后心境改变比较一览表

采用2×3因素设计的方差分析,见表14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经过8周的实验以后,体育锻炼改变心境改变的效应值,P值为0时,全部拒绝原假设。8周的锻炼后效应值达到小,体育锻炼能改变手机成瘾倾向的心境改变症状,说明体育锻炼干预对心境改变的效果良好。

表14 手机成瘾倾向心境改变变化一览表

为了进一步比较组间的差异,采用事后比较的方法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表15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心境改变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第一次测试与第二次测试、第一次测试与第三次测试、第二次测试与第三次测试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对照组心境改变均值不变,实验组心境改变数值有意义的下降。结果表明经过8周体育锻炼的手段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进行干预,在心境改变上改善效果。

表15 大学生手机成瘾两组心境改变组间比较结果一览表

根据体育锻炼前、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心境改变因子的结果评估,经8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心境改变进行干预后,实验组较干预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P<0.05);对照组没有进行干预,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组内和交互效应经F检验,P<0.05,结果表明:经过8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心境改变进行干预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图1 体育锻炼干预前后手机成瘾倾向总分变化

3 分析与讨论

3.1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总分干预效应评估

依据行为改变理论,经三个阶段的干预后得到结果。图1中显示,随着时间变化,实验组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干预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总分逐渐降低(均值由实验前测试的58.23下降至实验后测试的41.00),说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正在缓减;对照组在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干预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总分趋势没有明显变化。

通过体育锻炼干预而产生行为改变(手机成瘾倾向总分降低),结合体育锻炼干预实验的实施过程,首先进行“思想教育,理念灌输”,即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教育与鼓励,提高其“我要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做好了行为转变理论中的“准备阶段”过程;在实验组的干预实施过程中,每一次体育锻炼时教师对内容设置(二十四式太极拳、田径(快速跑)、大球类项目游戏及比赛、健美操、瑜伽),锻炼方法设计,运动负荷进行安排(4周体育锻炼干预,每周三次,每次60min,心率130~140次/min),保障/监督实验组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每一次锻炼,此过程即为行为转变理论中的“行动阶段”;当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顺利完成各项内容,体会到体育锻炼给身心带来的愉悦感,学生逐步对体育锻炼充满喜爱,因此在干预实验的后期,重点在于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维持和巩固阶段,最终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此过程即为行为改变理论的“巩固阶段”。因此,实验组学生在体育锻炼干预实验后,手机成瘾总分降低,体育锻炼产生了积极影响。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总分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这是由于体育的功能所决定的。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进练习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也能对练习者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3]。

大学生行为容易受环境影响,喜欢追求时尚,对新奇事物敏感、容易产生兴趣,而且接受能力快,多个运动项目的安排能激起大学生们对课堂内容的兴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这将逐渐减少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也可以将其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使其不断适应其他健康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科学适宜的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并坚持体育锻炼习惯将有效改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减轻其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在大学生体育锻炼过程中参与各类运动项目,其技术的高难性、造型的艺术性、配合的默契性等使得参与锻炼学生身心愉悦,成为大学生日常余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精神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体育锻炼的娱乐功能,代替了大学生沉迷于手机的娱乐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大学生在自身喜欢以及擅长的运动项目中,通过完成技术动作、同伴默契配合、竞赛的斗智斗勇征服困难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自信、自豪、成就感,丰富了大学生情感体验,相对比与手机成瘾所产生的消极、低落的情绪,以及在手机迷恋中荒废时光而造成负罪感,体育锻炼产生强烈的自信、自豪、成就感更为积极向上,这也是体育锻炼的功能所在。

3.2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戒断行为干预效应评估

图2 体育锻炼干预前后戒断症状变化趋势

从图2中显示,随着时间推移,实验组大学生手机成瘾戒断行为呈下降趋势(均值由实验前测试的23.27下降至实验后测试的15.67);相对比,对照组在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干预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戒断行为没有明显变化。

戒断症状是指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包括焦虑、忧郁、不安等为特征的一种状态,同时还会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情况,比如心慌、出汗、心跳加速等,存在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希望减少手机上网时间,但是无法做到,并且对互联网有近似于强迫的意志。

在体育锻炼手段的干预过程中,选择太极拳、瑜伽、慢跑等内容,实验组的大学生在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生理及心理上的负面反应呈下降趋势,即戒断症状随着干预时间逐步改善。体育锻炼对人体生理、心理都有积极影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大学生全身肌肉参与工作,血液循环加快;体育锻炼促进人体进行氧气、二氧化碳气体交换,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大学生呼吸系统功能;体育锻炼对心理的影响在于能够振奋精神,降低焦虑反应,培养坚强的意志,消除疲劳,增加人际交往等,产生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最终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

图2中显示:体育锻炼干预实验过程中,通过选择太极拳、慢跑、瑜伽项目作为干预内容,大学生在戒断行为具有明显变化。众所周知,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在意念的引导下进行悠缓的动作, 与动作相配合进行逆腹式呼吸运动等等, 这些在意念引导下进行的太极拳运动有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它是由更多、更复杂的大脑皮层中枢参与了身心的调节与控制[4]。同时,参与慢跑和瑜伽使全身肌肉参与工作,血液循环加快,消除疲劳同时振奋精神,产生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这样身心同时在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对焦虑、忧郁、不安等行为特征的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抑制与消除效果。

3.3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突显行为干预效应评估

图3 体育锻炼干预前后突显行为变化趋势

从图3中显示,随着时间推移,实验组大学生手机成瘾突显行为呈下降趋势(均值由实验前测试的14.63下降至实验后测试的10.37);相对比,对照组在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干预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突显行为没有明显变化。

突显行为是指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突显行为数值越高,则表示手机使用在该大学生的思维与行动中占据更大的比例。图3显示,随着体育锻炼干预方案的实施,实验组突显行为下降幅度明显,这是由于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通过选择健美操、韵律操作为干预内容,健美操是一项审美情趣高、有音乐节奏、强调人际沟通、充分表现自我的时尚体育运动,对手机成瘾大学生能够引起注意力转移,锻炼人的意志[5];同时健美操锻炼能引起锻炼者的愉悦感,增加主观幸福感,锻炼过程中与同伴交往增加[6]。使得手机成瘾大学生使用或者“想使用”手机的时间在降低,即手机成瘾倾向程度降低。手机成瘾倾向中突显行为严重的大学生,手机使用在该大学生的思维与行动中占据更大的比例,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通过开展健美操、韵律操项目干预,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力转移,锻炼其意志,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身、心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健美操、韵律操对改善突显行为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3.4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抚慰干预效应评估

图4 体育锻炼前后社交抚慰变化趋势

从图4中显示,随着时间推移,实验组大学生手机成瘾社会抚慰呈下降趋势(均值由实验前测试的10.47下降至实验后测试的8.17);相对比,对照组在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干预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抚慰没有明显变化。

社交抚慰是指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手机成瘾的大学生认为在网上交流要更舒适、安全,从而依赖互联网作为其社交的途径。有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社交焦虑程度越高的越容易有手机成瘾倾向[7]。Takao[8]、台湾学者 Fu-Yuan[9]的研究也证实这一点。

图4显示,随着体育锻炼的干预方案的实施,实验组手机成瘾的大学生社交抚慰数值降低。这是由于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通过大球类(足球、篮球、排球)训练、比赛、游戏等集体项目的参与,不仅在团队锻炼、比赛过程中实现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使得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掌握了人际交往的技巧,同时集体项目本身具有的营造团结、奋进、共同合作的行为规范,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对手机成瘾的大学生无形中感染。这类团队项目不仅带来了积极、拼搏、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时改变了手机成瘾大学生的交往模式,最终降低了社交焦虑,使得大学生在手机成瘾倾向上慢慢减弱的重要原因。

3.5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心境改变干预效应评估

图5中显示,随着时间变化,实验组大学生手机成瘾心境改变维度呈下降趋势(均值由实验前测试的10.47下降至实验后测试的7.77);相对比,对照组在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干预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心境改变维度在干预实验前半段几乎没有变化,随后有轻微下降趋势。

图5 体育锻炼干预前后心境改变变化趋势

心境改变是指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即使用手机互联网来改变消极的心境。

当大学生处于消极心境当中时,倾向通过使用手机互联网来改变心境。这是由于手机互联网社交和娱乐服务的内容所影响的。手机互联网社交和娱乐服务主要包括各种网上聊天、BBS 、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多媒体娱乐等, 这些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虚拟世界,刺激更为敏感的大学生,给其带来极大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从而可以有力地驱动大学生更多地投入。长此以往,逐步成为一种条件性反射, 从而形成习惯性的成瘾行为[10]。

图5显示,随着体育锻炼的干预方案的实施,实验组手机成瘾的大学生心境改变数值降低。选择具有较大强度羽毛球、网球、快速跑项目作为锻炼干预内容的大学生,逐渐体验到运动项目对身心产生的积极向上影响,感受到了大强度运动项目带来的愉悦感与满足感,消极情绪得以缓解或有了明显改善,进而更加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形成良性循环的同时,逐步爱上这项运动,养成通过体育运动来改变消极心境的习惯。由此得出,大强度体育运动项目对心境改变产生良好的干预效果。

4 小 结

通过8周十多个项目综合锻炼实验,对两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总分及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会抚慰、心境改变四个维度进行前测、中测、后测三个阶段的测试结果进行方差分析,为进一步探视方差结果的差异性,对两组进行了组间、组内及交互效应的比较,主要观察体育锻炼干预能否改变手机成瘾倾向的效应。实验表明:每周练习 3 次每次练习时间为 60min,心率控制在130~140次/min,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采取综合性、对抗性、趣味性等方式进行实验性锻炼。在实验中选取太极拳、瑜伽和慢跑作为对戒断行为的锻炼项目,可减缓焦虑、不安、心慌、心跳加速等症状;健美操、韵律操作为突显行为的锻炼项目,可减轻精力分散、思维和行为控制受限等症状;大球类的训练、比赛、游戏作为社会抚慰的锻炼项目,可摆脱人际交往、抑郁、焦虑等症状;羽毛球、网球、快跑作为心境改变的锻炼项目,能够改变消极心理。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组合性的体育锻炼手段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功能,而且还具有娱乐休闲、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品质、规范行为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诸多功能。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5 结 论

经过8周的体育锻炼干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效果量增加,除社会抚慰外效应表现在干预前期。体育锻炼可以使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总分及四个维度上效应值减小,其行为改变具有显著改善效果。

[1] 熊婕,周宗奎,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志,2012,26(3):222-225.

[2] 杨宋华,陶漪.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手段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以体育手段为例[J].体育世界,2014(6):35-36.

[3]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55-381.

[4] 宫田洋监修.新生理心理学(第2卷)[M].京都:北大路书房,2002:51.

[5] 宋子良,李汶凯.体育运动对培养青年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324-326.

[6] 王珊.有氧健身操锻炼对1年级女大学生个性心理影响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2):47-48.

[7] 胡珊珊.大学生控制源、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8] TakaoM, Takahashi S, Kitamura M. Addictive Personality and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Use[J].Cyber Psychology,2009,12(5):501-507.

[9] Fu-Yuan H, Shao-I C, Der-Hsiang H. A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use of mobile phones by Taiwanese university femalestudent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28(6):2152-2159.

[10] Song I, LaRose R, Eastin M S, Lin C A .Int ernet gratif ications andinternet addict ion:On the uses and abuses of new media.CyberPsychology& Behavior,2004,7(4):384-394

Study on the Interven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College Students' Tendency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ZHU Gan-fang

(PE Department,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Through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and experimental,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By randomly selected 600 college students by preparing students Xiong-Ji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scale scores before the screening, especially selected 60 college students as subjects, the physical exercise intervention to chang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he effect was observed. 60 college students selected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transformation stage model by using 2 x 3, repeat the test method (the three stage two experiment),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each stage of the MPATS scores. Results: 8 weeks of physical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mobile phone addiction behavior change can play a role. Conclusion: Physical exercise interven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hange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behavior.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physical exercise; intervention

2017-02-16

朱淦芳(1968-),女,浙江长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医学.

1004-3624(2017)05-0090-08

G804.33

A

猜你喜欢

总分组间体育锻炼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