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运动员难度动作编排特点探析
——以2016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为例

2017-09-15陈泽彬林小美

浙江体育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套路演练太极拳

陈泽彬,林小美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8)

·武 术·

太极拳运动员难度动作编排特点探析
——以2016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为例

陈泽彬,林小美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8)

采用录像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来阐释优秀太极拳运动员的难度动作编排特点,对一般运用“定性”描述的套路编排特点,通过直观数据进行“定量”描述,以“定量”代替“定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研究和分析难度编排中的类别、顺序、布局,得出研究结论:①太极拳运动员难度动作的类别选择中,内容固化的特点十分突出。②太极拳运动员难度动作的顺序安排中,开始注意编排与演练风格的关系。③太极拳难度动作的编排分布中,场地分布过于集中,时间分布不够均匀。

太极拳;竞技武术;难度动作;编排特点;定量

自2003年全国武术套路最新竞赛规则出台后,武术项目更加清晰地朝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难度动作成为了竞技武术套路的训练核心。但随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难度的分值差别已经很难成为运动员制胜的要点,高水平运动员与教练员不得不开始重视除难度成功率以外的其他方面,其中就包括难度动作在套路中的编排。本次研究试图通过反映当前优秀太极拳运动员所演练的竞技套路中难度动作编排情况的各个特征群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现今自选太极拳中难度动作编排特点的内在联系规律同时找出不足,可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创编太极拳套路难度动作和科学合理地进行难度动作运动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数字参考。

1 太极拳编排中的难度动作类别选择

1.1 太极拳动作难度的类别选择

竞技太极拳中动作难度等级分为A、B、C三级,难度系数和相应分值随级别递增,运动员会根据自我条件和套路编排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动作。动作难度是武术套路中最基本的评价指标,运动员在套路中完成的动作难度级别越高,也就越能体现运动员的能力。最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规定,太极拳的动作难度有3个级别:A级难度0.2分、B级难度0.3分、C级难度0.4分。通过图1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男女28名运动员共选择了171个难度动作,其中B级难度选择的次数最高,共113次,占66.08%;A级难度选择30次,占17.54%;C级难度选择28次,占16.37%。图1中可直观见得,男女难度动作等级选择主要集中在B级。

图1 男子动作难度等级分布图

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动作难度内容选择基本固化,部分B组和C组难度基本成为规定动作,如“312A+324C+5、312B+8、322B+3、323B+3、324B+3”这五个难度组合,只有少数女子运动员,在套路中外加选择了“212A、143B”。由此可以发现,在竞技太极拳比赛中,创新技术动作偏少,在难度动作选择上运动员较多选择那些分值高、易连接、跳跃时较省力的动作,如套路中的部分B级难度动作和C级难度动作,重复率极高,几乎成了规定动作,造成在套路编排的难度动作选择相差不大,内容过于雷同,大大降低了比赛的观赏性。而其中能体现运动员稳定性强、腿功深厚特点的A级动作难度如“蹬腿或分腿”、C级难度“侧朝天蹬直立”等平衡类动作难度被选择的次数非常少,或是能体现运动员似静似动、气沉平稳特点的A级连接难度“前举腿低势平衡+转体180°成提膝独立”被选择的次数也非常少。

竞技自选太极拳动作难度可分为平衡、腿法、跳跃三大类。通过数据统计发现,男子运动员动作难度选择跳跃类108次,占100%;选择平衡类0次;选择腿法类0次。女子运动员动作难度选择跳跃类108次,占97.3%;选择平衡类1次,占0.9%;选择腿法类2次,占1.8%。通过图2、图3我们可以看出,男女运动员均选择以跳跃类难度为主,只有极个别女子运动员在套路中选择了平衡类和腿法类的动作难度。

图2 男子动作难度类别分布

图3 女子动作难度类别分布

经阅读文献和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后发现,竞技太极拳中,创新难度偏少,运动员可选择的动作难度数量少,难度内容固化严重,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①平衡和腿法类可选择的内容少;②平衡和腿法类相对应的连接难度内容少;③高分值的平衡类动作如113C侧朝天蹬直立对稳定能力的要求非常高;④易成功的平衡腿法类动作分值较低。

建议运动员在编排套路时,可以选择平衡、腿法类难度动作,增加套路的美感及饱满度。在选择难度等级时,可以多考虑A、C级难度,结合自身运动风格,展现独特的套路内涵。

1.2 太极拳连接难度的类别选择

武术套路中的连接难度主要用于连接动作难度和某一静止动作或用于连接两个动作难度,以满足套路中难度不断发展的需要。连接难度可以分为A、B、C、D四个难度级别。其中A级0.05分,B级0.1分,C级0.15分,D级0.2分。通过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男女28名运动员共选择了168个连接难度,其中B级难度选择的次数最高,共140次,占83.33%;C级难度选择28次,占16.67%;A级难度选择0次;D级难度选择0次。

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本次比赛中,太极拳的连接难度内容选择固化严重,28名运动员均选择的是“312A+324C+5、312B+8、322B+3、323B+3、324B+3”这五个难度组合。

太极拳连接难度分为动动连接、动静连接、静静连接三种类别。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男女28名运动员共选择168个连接难度,其中选择次数最多的是动静连接难度动作,共140次,占83.33%;选择动动连接难度动作28次,占16.67%;选择静静连接难度动作0次。可以看出,运动员选择动静连接为主,以及少量动动连接,没有运动员选择静静连接。

经过阅读相关文献和竞赛规则后发现,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①A级连接难度动作分值过低,不易达到0.6分连接难度分。②D级连接难度动作难度过高,超出现今运动员能稳定完成的动作水平。③静静连接只有一种A级动作可以被运动员选择,运动员可选择的内容较少。

基于以上分析,运动员在编排难度动作时应该做到:①一般运动员在编排套路时,可以多选择一些简单而有特点的A级连接难度,以突出个人运动风格;②身体素质较好的运动员,可以大胆选择D级连接难度,以表现出强大的竞技能力;③规则中扩充难度动作的内容,增多运动员可选择的内容。

2 太极拳编排中的难度动作顺序安排

2.1 难度动作“312A+324C+5”顺序特点

“腾空飞脚+腾空摆莲540°+雀地龙”(312A+324C+5)是高水平太极拳运动员一定会选择的具有代表性的难度动作,其特点为姿势优美、动静结合、起浮明显,能够表现出运动员爆发力、协调性、空间感优秀的运动特点。由于演练此难度需要强大的爆发力,所以以往的普通运动员会选择在前两个难度中演练,以保证起跳高度。而随着现今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体力对难度动作的影响程度已经越来越小,部分运动员考虑到其他难度的成功率以及整体套路的美感,会将此难度放到后半套去演练。如表1中随机选择的3号运动员的使用难度顺序安排。

表1 3号运动员难度编排表

注:“雀”即代表312A+324C+5

此运动员在整套的后半部分2min05s时才演练此难度,从而体现出其深厚的功力、强大的肌肉耐力。

遂将此难度在全部28名运动员中的难度动作顺序编排的数据统计并分析后,得出表2。

表2 28名运动员312A+324C+5难度编排顺序表

发现,大部分运动员还是选择在难度一、二中演练此难度,占67.85%。说明大部分运动员的编排思维还是较为固定。

28名运动员中已有9名运动员选择在第三、四个难度组合中演练此难度(312A+324C+5),占全部人数的32.14%,说明已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优秀运动员在编排套路中的难度动作时,不再把体力作为评判的指标,而是基于强大的身体素质,把编排的重心放到了整体套路的观赏性和难度的成功率之中。

2.2 难度动作“312B+8”顺序特点

“腾空正踢腿+起跳脚落地”(312B+8)是普通太极拳运动员通常会选择的具有代表性的难度动作,其特点为:动作优美、节奏分明,即有高空踢腿的柔韧美,也有蜻蜓点水般落地的平衡美,在熟练掌握后,动作简单,不需要大量爆发力,体力需求少,不易失误,位移跨度大的特点。

在一般的武术比赛中,“312B+8”因为其体力需求少、不易失误的特点,往往被运动员选择编排至套路的第四、第五个难度动作中完成,一般出现在套路的后半段,从而将体力分配给其他负荷较大的难度动作。而在本次冠军赛的难度数据调查中发现,大量运动员在第一、第二、第三个难度动作中选择完成此难度,遂将此难度在全部28名运动员中的难度顺序编排的数据统计并分析后,得出表3。

表3 男女运动员312B+8难度编排数据表

其中,男子运动员在此难度的编排顺序上,分布的十分均匀,如表4。

表4 男子运动员312B+8难度编排数据表

在套路编排中,身体素质好的运动员比一般运动员有更多灵活的空间去选择更适合套路风格的编排方法。“312B+8”作为体力需求少的难度动作,在此次比赛中,有10次被编排至套路的第一、二、三个难度动作,超过三分之一,可以说明,优秀运动员已经开始注意到套路编排与整体套路的节奏、观赏性的关系,而不是为了其他难度动作的成功率和体力的分配问题,固定地将“312B+8”编排至套路的后半段。

2.3 太极拳难度动作编排的分布特点

2.3.1 场地分布。在创编套路时,要合理利用场地,移动路线应涉及场地的每个方位,移动路线可根据套路需要自由变化组合,使其更有观赏性。武术竞赛场地的面积为112m2(长14m×宽8m),分为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分别在长约4.67m、宽约2.67m处划四条连线,将场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并将区域用数字表示。

注:黑色为裁判员评分区域;1表示后场左区,2表示后场中区,3表示后场右区;4表示中场左区,5表示中场中区,6表示中场右区;7表示前场左区,8表示前场中区,9表示前场右区

合理的自选太极拳套路编排应包括移动路线布局均匀这一特点。自选太极拳中以跑跳为主的难度动作组合是运动员在场地中移动的一个重要基础,若一个运动员的难度动作编排中场地位置分布均匀,那么即可认为该运动员编排的套路在路线布局上是相对均匀的。统计中,决定将在同一个场地重复演练难度动作的次数作为评判场地分布是否均匀的标准,若运动员多次在同一个场地重复演练难度动作,则此运动员难度动作场地编排不均匀、不合理,反之,则视为合理。

研究数据可得,28名研究对象中仅有8名运动员演练难度动作的场地重复次数不超过一次,占28.57%;另有7名运动员演练难度动作的场地重复次数超过三次,占25%;其他13名运动员演练难度动作的场地重复次数超过一次不超过三次,占46.43%。数据表明,仅有部分运动员在难度动作的场地编排上是合理的,大部分运动员对难度动作的场地编排还不够重视。

统计数据时还发现,比赛场地的九个区域中,部分中部区域经常被运动员选择,而部分边缘区域较少被运动员选择。于是决定统计每一块场地难度演练的数量,寻找运动员选择编排难度动作的各个区域之间的数量关系。统计每一块区域难度演练的数量后可得表5。

表5 28名运动员难度动作场地分布表

转换到场地表格可见。

数据统计后发现,难度动作主要分布在场地的中部位置,稍偏右后方。

数据表明运动员在编排难度动作的位置方面考虑的仍不够全面,建议在创编套路时,合理利用场地,合理安排移动路线,将难度动作分布至场地的每处,以增加整体套路的饱满度和观赏性。

2.3.2 时间分布。竞技自选太极拳整套时间规则规定为3~4min,运动员需编排超过3min不超过4min的套路,否则将被扣分。统计有关时间的数据后发现,如今主流的套路往往是第一分钟起势,第二分钟开始难度动作等套路内容,第三分钟结束后以发劲等动作收势。本研究将主要针对难度动作编排上的时间分配合理程度,总结数据并分析。

合理的难度动作编排,应是将难度动作合理、均匀地嵌入到套路动作之中,难度动作与难度动作之间穿插着其他太极拳组合动作,快慢相间,动静结合,达到普通太极拳动作与难度动作互相呼应的效果,在时间分布上的表现形式应是分布均匀、时间差的差距小等特点。

表6是随机选择的2号、7号运动员的时间数据。

表6 2、7号运动员难度编排时间数据表

总结发现,2号运动员每个难度动作之间的时间差一直在20~35s这个范围,时间的分布较为合理。而7号运动员,在难度三和难度四之间有一个43s的大时间跨度,在难度四和难度五之间有一个9s的小时间跨度,可以看出,他在完成难度三之后,演练了较长时间其他动作才演练难度四,而在难度四之后,又紧接着做了难度五,这说明此运动员在难度编排的时间分布方面不够饱满。

统计数据后决定以运动员难度动作与动作之间的时间差的方差作为评判运动员时间分布合理程度的标准,方差越大代表时间差的波动越大,分布越不合理;方差越小代表时间差的波动越小,分布越合理。

总结数据后发现,方差数据的范围在“3~24”,如图4。其中,≥3≤10的数量共有13人,>10≤17的数量共有13人,>17≤24的数量共有2人。

图4 时间分布方差分布图 注:横坐标为方差值,是四舍五入后的结果

研究数据发现,运动员之间普遍存在时间差波动大的特点,基本不符合合理的套路编排所需的时间分布标准,只有部分运动员在编排中达到分布均匀、时间差波动小的特点。

建议运动员在编排套路时,难度动作与难度动作之间不要编排过多或过少的内容,以保证套路的饱满度和观赏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太极拳难度动作的类别选择中,内容固化的特点十分突出。内容的选择十分单一,以“312A+324C+5、312B+8、322B+3、323B+3、324B+3”这五个难度组合为主。建议拓宽思维,放宽规则限制,在规程的下发中要有利于运动员有更宽的编排思路。

3.2 太极拳难度动作的顺序选择中,注重套路演练风格高过体力分配。优秀太极拳运动员基于强大的身体素质,开始注重套路整体的美观程度、节奏分配等问题。

3.3 太极拳难度动作的编排分布中,场地分布过于集中,时间分布不够均匀。建议运动员重视套路编排在场地和时间分布上的饱满度。

[1] 陈红梅,袁安发,陆盛华,等.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武术比赛难度动作编排与完成情况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3,(3):124-130.

[2] 韩成春.优秀男子长拳运动员难度动作技术发展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3.

[3] 谢飞.2011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女子太极剑难度动作编排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7):92-95.

[4] 周南,林小美.新规则背景下自选长拳项目动作编排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1):113-118.

[5] 李本一,姚丹,翟晓丹.第十一届全运会武术套路女子刀术难度动作编排选用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1):78-81.

[6] 林天孩,林小美.竞技自选太极拳的美学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3):116-118.

[7] 许可.武术套路新规则中难度动作对套路编排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09(1):47-48,51.

[8] 韩英甲,王兴臣.2004全国武术锦标赛男子枪术套路编排及难度动作选用状况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5(1):4-6.

[9] Li-Tsang, C. W. P.Lcc, H. C. Y.g- Hung, L.K.Validation of a chopsticks manipulation test for screening Chinese children with fine motor dysfunrtion. Hong Kong Journal of Paediatrics. 2006,11:103-109.

[10] Andrew M. H. Siu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fine-motor assessment tool for use with young chil drcn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Research in Devc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1,32:107-111.

[11] Judge J,Stirling J.Fine motor skill,performance In left- and right -handers .Evidence of an advantage for left-handers.Laterallty 2003,8:297-307.

[12] Brian J. Piper, Agc,handcdncss,and sex contributeto fine motor behavior in children. Journal of Ncuro-science Methods, 2011,19:88-91.

Discussion of Features of Movement Arrangement for Tai Chi Athletes——taking 2016 National Championship of Wushu Routine for an example

CHEN Ze-bin,LIN Xiao-mei

(PE Department, College of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28, China)

Video analysi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other methods were used to expound the features of movement arrangement of excellent Tai Chi athletes. The key to this research was quantified description of routine arrangement which had been generally qualitatively described. Statistic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ies in arrangement in terms of category, sequence and layout resulted i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1)In choosing the category of Tai Chi’s movements, the stereotyped contents were prominent. (2)For the choice of sequence of Tai Chi’s movement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rangement and the exercise style. (3)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rrange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ai Chi’s movements, the distribution of fields was too concentrated while the distribution of time was uneven.

Tai Chi; competitive Wushu; movement; features of arrangement; quantification

2017-07-20

陈泽彬(1996-),男,浙江乐清人,在读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理论与实践.

1004-3624(2017)05-0102-05

G852.11

A

猜你喜欢

套路演练太极拳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统计知识综合演练A卷
统计知识综合演练B卷
眼下有套路
42式太极拳
阅读理解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