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区域差异的探讨

2017-09-14赵青

魅力中国 2017年25期
关键词:区域差异高等教育评价

赵青

摘要:公共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和配置,是推动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教育政策。教育资源的优化和配置,不仅可以调整高等教育的基本结构,同时还能增强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朝着内涵式的道路发展和前进,是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任务。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评价主要就是高等教育战略和政策制定中的一项基础问题,近年来,随着各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各个区域中高等教育水平进行探究,并相应的比较分析我国中、东、西部区域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区域差异

引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区域化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地区化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高等教育不仅是人力资本产生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经济进步、引领科技开拓和创新的中坚力量,当前已经逐渐成为各地区发展的重要核心。近年来,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逐渐由原来的规模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在我国教育规划大纲中表示,高等教育要想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我国区域结构的基本布局,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逐渐倾斜于教育资源短缺的中西部地区,力求实现各区域高等教育的协调有效发展,从整體上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但是,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平衡现象,所以导致各区域高等教育水平的差异也较为明显。因此,为了充分了解我国各区域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和基本情况,本文通过教育评价指标的构建,来客观评价我国各区域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中、东、西部区域之间的差异,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测量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

(一)教育评价指标含义

教育评价指标主要就是系统的整合各种高等教育指标,通过对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具有的复杂成分进行测量,将各个区域中高等教育水平的基本情况和测量机制充分的体现出来。评价指标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对各个区域高等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二是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系存在的区域特征进行描述。通常情况下,评价指标主要选取问题模式与归纳模式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从当前高等教育所处的具体发展阶段,以及我国针对高等教育所采取的政策导向考虑,借鉴和参考其他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结合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精确性,构建并设计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一般具有7个维度,主要包括整体规模、国际化、社会服务、多元参与、师资力量、经费投入以及信息化等,其中每个维度都会下设三到五个观测指标。而且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通过PLS方程模型对各个区域中高等教育水平进行综合计算和评价,最后按照计算结果来排列各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二)设计测量维度 选取评价指标

选取评价指标,首选要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信效度,并且还需要能够及时反馈我国当前在教育方面的政策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模式和归纳模式二者相结合的设计方式构建模型,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我国针对高等教育所采取的政策导向考虑,设计和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

从指标体系所具有的7个指标中可以看出,社会服务、整体规模以及师资力量等主要可以将区域高等教育水平的基本发展现状充分体现出来;而信息化、国际化等维度则是可以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呈现出来;多元参与、经费投入可以将社会力量和各地区政府所进行的支持力度、教育投入等情况展现出来。

在7个维度中,其中整体规模主要就是指某一地区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实际发展规模或者是在校学生的实际数量和整体规模,不仅可以反映出某一区域中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和承载能力,同时还是评价高等教育的重要指标;国际化主要就是某一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对外所开展的合作程度和国家交流情况;社会服务主要就是指某一地区范围内高等教育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专业咨询以及科学研究等各种途径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多元参与主要就是指在各个区域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其他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院校的支持力度和参与程度;师资力量主要就是指某一地区范围内高等教育院校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数量,教师队伍具备高素养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必要保障和基础;信息化主要就是某一区域内高等教育对信息化的应用情况和建设水平,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重要保障;经费投入主要就是中央政府对各区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情况,区域政府所进行的经费投入是区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和前提。

(三)确定测量方法 构建指标体系

主要通过PLS方程模型来计算各区域高等教育的实际综合水平,其不仅运用客观性较强的统计数据来评价和拟合主观构建起来的指标体系,通过因子负荷的拟合来明确指标体系的权重和维度;而且这种方程模型在计算过程中还能够避免受到小样本量产生的影响。目前,PLS方程模型已受到了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且广泛的应用到了各种综合评价中去,已经得到了良好的成效。

本文主要将省作为基本研究单位,从横向角度对除了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域内的高等教育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且将“平均水平”当做单独的一个案例,所以样本量大约为32个。本文为了有效避免样本量小产生的影响,确保参数估计具有较强的稳健性,通常都会在计算过程中设定Bootstrap样本数为1000或者500,其中1000较为常用。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主要采取德国Ringle、will、wende和IBM SPSS联合开发的SmartPLS2.0软件来分析和处理。

在具体的研究模型中,指标体系中的7个维度主要为潜变量,而且每个潜变量都需要运用多个观测变量的测量指标进行体现。通过相关的检验结果发现,初选指标中所具有的师资力量的“普通高校比(x4)”的负荷在0.5以下,而且t的检验结果不是非常的明显,所以也就不能有效的将潜变量充分反映出来,需要将其删除。而其他检验得出的指标和相对应的潜变量则会构成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endprint

通过上述指标分析,结合我国31个省份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方程模型,如图1所示。将指标体系的7个潜变量作为指标来检验唯一维度,结果发现任意潜变量中所具有的第一个主成分特点值都比1大,而第二个主成分特点值却都比1小,这就说明潜变量全都通过了检验。最后运用SmartPLS2.0软件进行运算,就能够得出模型质量测量结果。

二、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一)发展水平差异

在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万人口中的在校大学生数量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1990年至2009年这一阶段,这一系数由1990年的1.137下降到了2009年的0.448。从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数据来看,截止至2016年,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625.3万人。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上与差异表现出了一种不断降低的趋势,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时候,国家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中所开展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等战略的出现,对经济落后省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当时国家市场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基础教育落后的问题也是边缘贫困省区在自身发展中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些地区的应届毕业生在高考的竞争中所面临的不利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在从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问题的产生原因来看,高等院校的布局差异也是影响高等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北京地区可以被看作是国内重点高校较为集中的地区,在一些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省份,省内可能只有一两所高校可以被列入到全国重点高等院校的范畴之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部分省区高等院校招生政策的调整,让区域高校布局差异所带来的教育发展水平差异有所缓解,边远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的缩小也去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全国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处于一种相对不均衡的状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差异性因素将会持续存在。

(二)分析维度结果

从前文中的论述来看,高等院校的整体规模、师资力量、国际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社会服务、经费投入和多元参与问题是对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主要测量指标。在利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模型对不同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装量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迭代方式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在平均变异萃取量方面,高等院校的整体规模、师资力量等因素均超过了0.5这一平均值,(整体规模的萃取量为0.868;师资力量的萃取量为0.868,国际化的萃取之为0.690;信息化的萃取之为0.847,社会服务的萃取值为0.754,经费投入方面的萃取值为0.726;多元参与方面的萃取值为0.562)综合水平的萃取值虽然仅为0.482,但是已经与平均值相接近,在合成信度、测定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等方面,维度检验指标也分别对与不同指标所对应的质量要求相匹配,也就是说,利用测量维度对不同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探究的探究模式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探究模式。在对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问题进行探究以后,我们可以发现,背景、上海、江苏和广东四省是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前四甲,其中,北京地区这七大维度的总得分为3.487分,上海地区的总得分为1.857分;江苏地区的总得分为1.692分,广东地区的总得分为1.032分。可以说,从这一种维度分析模式的分析结果来看,这四个省份在高等教育领域是位于第一方阵之中的,在对位于第二方阵中的省份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湖北、浙江、天津、山东、辽宁、四川、黑龙江、山西和河南等省(直辖市)是第二方阵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师资力量因素来看,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山东这几大地区位于全国的前列(相关得分分别为2.963分、1.969分、1.451分、1.067分和0.856分),在国际化水平方面,背景上海和黑龙江等省份的国际化水平在全国的前列。从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来看,国家对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扶持,是引发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中部地区的教育问题应该成为国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海南等省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来看,对社会力量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辅助作用的优化,是对高等教育办学机制进行优化的一种有效措施。

三、我国东、西、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

(一)地區划分

鉴于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不同区域之间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为了能够对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分析,笔者选择将我国31个省份按照现有的三大经济带分别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其中在东部地区当中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等在内的11个省份;而在中部地区当中包括吉林、黑龙江、江西、河南等在内的8个省份;西部地区则包括内蒙古、广西、西藏等在内的十二个省份。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并且呈现出由东到西逐渐降低的趋势。整体而言,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基本上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最低,而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中部地区则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西部地区则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东部地区分析

从整体规模上看,在东部地区当中,京、津、辽、沪、苏、浙六省的高等教育规模最大且国际化水平相对较高。而从师资力量上看,除了冀、闽、琼三省之外其余八个省份均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比较高。而在信息化程度方面,京、沪、苏、浙、鲁、粤六省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并且同样具有较高的高等教育社会服务水平。从投入的财政经费上看,以京、津、沪、苏、浙、粤六省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力度比较大;苏、浙、闽、粤、琼五省则在高等教育办学当中融入了多元的社会力量,并且以苏、浙、粤三省的表现最为突出。但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京津沪等地虽然高等院校聚集,有着较大的财政经费投入力度,但在高等教育办学当中却鲜少能够融入其他社会力量;反观鲁、琼、冀、辽等省份,虽然没有较高的财政经费投入水平,但其在高等教育办学当中能够有意识地积极融入多元社会力量,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其高等教育的投入水平。endprint

(三)中部地区分析

同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各省份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明显偏低,但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拥有较大的整体规模,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办学程度比较高,而师资力量不足和缺乏足够的财政经费投入力度也是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劣势所在。从整体规模上看,在中部地区当中只有黑、吉、鄂三省的高等教育規模相对较大且以黑龙江和吉林二省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最高。而从师资力量上看,也只有湖北一省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比较高。而在信息化程度方面,豫、冀二省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并且同样具有较高的高等教育社会服务水平。从投入的财政经费上看,中部地区竟然没有一个省份在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有突出表现,除却黑、吉、鄂三省之外,其余省份排名均为全国倒数;赣、豫、冀三省在高等教育办学当中融入了多元的社会力量,而晋、湘、皖三省无论是在财政经费投入还是社会力量参与方面均呈现出低水平,而这也严重制约了当地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

(四)西部地区分析

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远远低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并且在全国范围内,西部地区中绝大多数省份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落后的发展态势。但不同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力度非常之大,这也成为西部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一大重要优势特征,但其整体规模偏小、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等发展劣势也同样不容忽视。从整体规模上看,在西部地区当中只有陕西一省的高等教育规模最大且国际化水平相对较高。而从师资力量上看,除了四川省之外其余十一个省份的师资力量均比较薄弱,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而在信息化程度方面,川渝地区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并且同样具有较高的高等教育社会服务水平。从投入的财政经费上看,以藏、新、宁、青四省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力度比较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央政府比较注重对新疆、西藏、青海和宁夏地区的教育投入;重庆和陕西省则在高等教育办学当中融入了多元的社会力量,但广西、贵州、甘肃等省份财政经费投入力度比较小且在高等教育办学当中鲜少能够融入其他社会力量,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

四、全国31个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分析

(一)类型一

本文将全国31个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按照综合水平、整体规模、师资力量、信息化与国际化、社会服务水平、经费投入以及多元参与这七个维度分别分成五大类型。而第一大类型即为东部地区的北京市与上海市,该类型拥有最高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并且在七个维度方面均表现良好,也就是说北京市与上海市的高等教育整体规模比较大、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信息化与国际化水平最高、政府有较大的财政经费投入,并且在社会服务方面表现突出。这主要是由于北京与上海分别是我国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本身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且高等院校集聚,但北京市与上海市在高等教育办学当中的社会力量参与程度则比较低。

(二)类型二

在第二大类型当中主要包括了苏、浙、冀、粤四个省份,在这四省当中除却湖北省之外,其余三省均位于东部地区。虽然类型二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略逊于类型一,但从全国来看类型二中的四个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江苏、浙江、湖北和广州四省分别雄踞我国的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因此其拥有较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并且拥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以及社会服务水平;苏、浙、冀、粤四省的经济发展活跃度比较高,并且长期以来受到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重视教育,这也使得其虽然不及北京、上海对高等教育有着极高的投入力度,国际化程度也明显低于北京市和上海市,但其在高等教育办学方面,多元的社会力量参与程度则位于全国之最,并有效补充了政府的财政性投入。

(三)类型三

在类型三当中主要包括津、黑、吉、辽、陕五个省份,在这五个省份当中除却陕西省之外,其余四省均位于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类型三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稍微低于类型二,从全国来看,类型三中五个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但其拥有较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师资力量也比较雄厚,并且拥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但由于黑、吉、辽、津、陕五省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于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加之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调整阶段,因此使得类型三中的省份在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方面表现一般,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水平在全国范围中处于中等水平;其在高等教育办学方面多元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也同样位于全国中间水平。

(四)类型四

在类型四当中主要包括冀、皖、闽、赣、鲁等在内的十一个省份,这些省份平均分布于我国的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与类型三相同,类型四中各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也同样处于我国中间水平,但不同于类型三中各省份拥有较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类型四中的湖北、安徽、江西等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普遍偏小,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另外类型四中的各省份经济发展活跃程度一般,因此导致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以及财政经费投入力度相对较低,但是类型四中各省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以及社会服务水平却明显优于类型三;与此同时,其在高等教育办学方面也参与了大量的多元社会力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补充了政府的财政性投入并成为高等教育实现长效发展的一大重要力量。

(五)类型五

在类型五当中主要囊括了晋、蒙、贵、滇、藏等在内的九个省份。在这九省当中除却海南省与山西省之外,其余六省均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并且类型五当中的各省份基本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因此导致类型五当中各省份的人均生产总值比较低,人口数量也远远不及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类型五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比较低,并且在七个维度上高等教育发展得分也同样偏低,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规模偏低,师资力量薄弱,信息化水平以及社会服务水平较低、国际化程度不高等等;但在此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类型五与类型一明显不同,在高等教育当中拥有极高的财政经费投入水平,这也意味着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endprint

(六)区域分布特点

立足于我国各省份高等教育发展类型的区域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中的十一个省份之内均匀分布着五种类型,并且每一种类型的省份数量也相对平均,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从整体上来看,东部地区当中各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形态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而中部地区一共包括了八个省份,其中有四个省份属于类型四,属于类型二和类型五的省份各有一个,另外还有两个省份属于类型三。因此同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当中各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形态拥有更加强烈的同质性。在西部地区中的十二个省份之内只存在三种类型,分别为类型五、类型四和类型三,而类型五中的省份最多共有六个省份,另外有四个省份属于类型四,而类型三当中有且仅有一个省份,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西部地区同中部地区一样,各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形态拥有强烈的同质性,但就总体发展水平而言,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

结束语:总而言之,我国省份众多,各个区域间的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各不相同,同时也使得各个区域间的高等教育也存在着明显的质量差异。因此,本文通过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初步尝试对各区域高等教育水平进行测量,为高等教育存在的区域差异提供实证依据和新研究视角。当前构建的测量模型还处于一种初级探索阶段,所以只能将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情况片面的反映出来,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逐渐构建更加完善成熟的模型,为评估各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和发展特征提供依據,方便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张男星,王纾,孙继红. 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区域差异研究[J]. 教育研究,2014,05:28-36.

[2]郑晶晶,李世林,李广宇. 综合评价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研究[J]. 管理观察,2014,11:93-95.

[3]朱晓东,张忠家,王利军. 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人力资本产出弹性视角[J]. 江西社会科学,2014,02:82-86.

[4]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方晓东,高丙成. 中国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研究[J]. 教育研究,2015,12:32-39.

[5]张海英,周志刚,刘星.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水平的综合评价[J]. 统计与决策,2015,01:66-69.

[6]丁静,朱静,陆彦. 中国省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分类比较——基于31个省(区)市2012—2014年的面板数据[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96-102.

[7]王子晨,戚巍,郭江江. 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测度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4:66-71.

[8]刘六生,姚辉. 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区域差异的探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134-139.

[9]赵琳,史静寰,王鹏,王文,许甜. 高等教育质量的院校类型及区域差异分析——兼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与质量格局[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05:1-12.

[10]张长青,王佳.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实证分析[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5,03:308-314+318.

[11]吕艳,胡娟.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分析——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数据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0,10:24-27.

[12]姚聪莉,于欣荣,赵小白. 教育与经济视角:区域经济差异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129-133.endprint

猜你喜欢

区域差异高等教育评价
我国城乡居民财产分配现状及区域差异研究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城镇化、商业化与农村金融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