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丑”的独立性

2017-09-13唐静

艺术评鉴 2017年15期
关键词:独立性反思

唐静

摘要:长时间以来,丑都是一个被人们有意无意回避了的问题,大多数人都似乎有一种审美的情结,丑往往被当成了一种“负面文化”。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审丑的风潮开始在艺术世界蔓延,人们的审美习惯在丑这种艺术形式下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丑”在颠覆人们传统审美观念的同时,也吸引了理论界的注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丑仅仅只是美的否定、美的反面吗?对丑的研究是否从属于美学,还是应另设一门专门的丑学?丑有没有独立性?研究丑究竟有没有价值?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关注和探讨。

关键词:丑 丑学 独立性 反思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5-0158-03

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跃入了人类习惯美的眼睛,颠覆了人类的审美模式。表面上看来,丑好似猝不及防地崛起,使艺术猛然进入到了一个审丑的时代。但实际上,丑是同美一起,诞生于人类感性活动之初。“丑”其实是参与了感性学发展的整个过程,它从边缘到中心,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受到关注,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

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丑多被看做美的陪衬物,它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转变为美或者衬托和强化美。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自丑诞生的那刻起,它就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而这种极具否定性、批判性的特征又无不凸显着丑的独特艺术价值。也就是说,丑虽然有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被美的光环所笼罩,独立的感性学价值一直未能被发现。我们都知道的是,西文中的“美学”一词,原本代表的是感性学,“丑”作为感性学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应该有其独立性的。美丑皆审,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美学的教条化和庸俗化,从而有效地拓展人类的判断力,使艺术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一、丑的历史梳理:从美丑不分到丑的崛起

翁贝托艾柯在《丑的历史》中谈到,“每个世纪都有哲学家和艺术家提出“美”的定义,借助于他们的作品,我们能够构建一部审美观念史。“丑”却不是这样。大多时候,丑被界定为美的反面,但几乎不曾有谁针对丑写一部专论。丑沦落为边缘作品,成为顺带一提的东西。如果说,美的历史可以援引范围很广的理论文献的话,丑的历史则必须在关于人或者事物的视觉图像与文字材料里穷搜线索。”①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丑才从边缘地带进入人类视野并逐渐成为焦点,对丑的研究陆续开展,丑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现代丑学由此开始发端。

丑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在原始社会时期,所有的一切都是混乱不堪、模糊不清的,人类对美丑还没有明确的区分。到了古典时期,处处充满理想,是不允许丑存在的。美压倒性的战胜了丑,开启了美丑分明的时代。

到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理性精神觉醒,人类关注的对象慢慢转移到了人这个个体本身。文艺复兴以后,人们的思想开始转向了理性崇拜,世界失去了原本的统一与和谐,开始向美与丑的两个极端分化。

进入现代,人们对丑的关注热情空前高涨,丑具有了独立的形态。这一时期,文艺领域的自由氛围,使丑异军突起,找到了突破口。从雨果、波德莱尔、莫奈的作品中,都能看出丑不再遮掩自身,它大胆的呈现、直白的显露,毫不羞怯。1853年,對于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德国美学家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的美学》一书,丑随着基督教在原则上被引进到了艺术世界中来。作者把丑明确与美对立并且并列起来,这就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

他认为“丑作为一种轮廓鲜明的对象材料不在美的范围之内,因而需要单独论述。”②在《丑的美学》一书中,罗森克兰兹指出,丑是不能被归于美的范围以内的,它与美对立并且是并立的。丑,不再被当做美的随从和附庸来对待。“《丑的美学》不仅是第一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真正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是现代丑学的开端。”③

二、“丑学”:感性学的多元取向

众所周知,人类对美丑最初的感觉形成于实践活动中,丑是同美一起诞生的。无论是在原始社会、古典时期还是近现代,丑和美都是共同参与到感性学的发展过程中的,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这两者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1750年,德国唯理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以“埃斯特锡克”为题,发表了一部著作,提出单独创立一门专门研究人类感性认识的新学科。北京大学刘东教授在他的著作《西方的丑学——感性的多元取向》一书中谈到:Aesthetics一词原义应该是感性学,而中文的“美学”一词是由日本人中江肇民翻译的。但“美学”与“美”所引起的争议也并不仅仅是翻译的问题,因为无论在东方与西方,“美”这个词都一直被用来指代整个“感性学”的研究对象。

实际上,鲍姆加登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作为低级认识的美和丑的。他认为,美学这一学科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种完善实际上就可以概括成美,而从反面来看,感性认识的不完善也就可以说是丑,这种不完善是应当被避免的。康德、黑格尔等人实际上也是将美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一直以来,“美”这个字,被赋予了超越性而取代了整个感性学的研究对象。

正如栾栋在《感性学发微》一书中所说的:美学,是近代西方人对“感性学”这一学科的狭义定位。“美学”的这一学科名称,使“丑”的研究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但是,“丑”这门艺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崛起,让我们发现,传统的美学已无法解释丑这一感性学范畴所带来的一切。人类忽然意识到这个感性概念被长久的忽视了,进而开始广泛关注这个感性学本身所应囊括的范畴。

“美”在感性诸范畴中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它能引导出包括优美、崇高、滑稽、丑等一整套感性范畴来。我们却又不难推想,上述作为“第一范畴”的功能,从逻辑上讲,显然绝非美所独具,丑也可以同样顺水推舟地推导出这样一整套的范畴来,而且也十分合理,其中第一个就是美。丑不该仅仅停留在边缘地带,可以这么说,在感性诸范畴中,丑应该居于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endprint

三、丑是独立的:而非以丑衬美或化丑为美

长久以来,丑一直被看作美的附庸,不是以丑衬美,就是化丑为美。这两种观点的狭隘之处都在于没有把丑看作一个独立的感性范畴,而是把丑当做美的衍生物。随着理论界对“丑”这一范畴本质认识的加深,美学家们大都认识到了丑的独立性和独特艺术价值。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里提及:“近代的诗艺……会感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④李斯托威尔也谈到:“我们不能同意这些人的意见,他们认为丑的唯一功能是作为美的陪衬。丑的那种通过对比而增强了美的光辉的能力。”⑤这两段话充分表明了丑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范畴出现的,它在近代的崛起绝非偶然。

刘东在其著作中提出“丑学”的概念,突出了丑的独立性;蒋孔阳则认为丑独立的阶段是丑发展的最后一个历程;栾栋则谈到,“丑比真更真,比善更善,比美更可信。丑学比美学更实在,比哲学更质朴,比伦理学更自然,比文艺学更有人性。因为它是在审美文化贵族化统治外的‘异类,它是天人合一裂隙处的真实,它是古今之变痛苦中的呻吟,它是不由自主之弱者的无奈。”⑥

潘知常认为,“化丑为美的问题纯属子虚乌有,正确的问题应该是化假为丑、化恶为丑、化落后为丑”“丑不是要转化为美,而是要替代美。”⑦牛宏宝也谈到:“随着西方近代社会的到来,丑的因素就紧敲着美学的大门,审美中的不和谐的、反合目的性的、非理性的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变得越来越强烈和重要,这样,丑就突破了其作为陪衬和发动机的地位,变成了独立的美感经验形态。”⑧

由上述观点可见,大多数美学家已经把丑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感性范畴,而不仅仅是美的陪衬物和附庸。丑不再从属于美,也不该仅仅被当做是美的衬托,它就是它自己,它有其特有的艺术特征和价值,它是有独立性的。

近代社会以来,尤其是近现代西方社会,丑不再作为美的附属,而是出现了美丑并存甚至是用丑取代美,如文学作品中的《浮士德》《恶之花》。在笔者看来,现代艺术中出现的“丑”现象,如果一旦以纯消极性体验为主旨、以极端的视觉冲击力为目的,不再为单纯的彰显美而存在。从这一点上看,它越出了审美的范围,可以被归结为一种更广泛的文化现象。可以说,从学科研究范围和体系的角度来讲,以丑为主题的艺术已不再是“美学”这个传统学科的合法研究对象,它因其独立性因而能够进入广义的感性学视野,成为感性学这一冗杂学科的一部分。

正如刘东所说,“艺术的表象从来就应该被排列为一条“正交曲线”,极端的例子总是少数,更多的则是处于美与丑之间的广阔的中间地带。从这一点上来说,重要的并不是感性的二极——美与丑,重要的是人类的感性本身?所以,Aesthetics的科学的译语,既不应是“美学”,也不应是“丑学”,而应是“感性学”本身。”⑨所以说,丑因其独立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在感性范畴中是有其独立的地位的。我们应该承认“丑”的独立性。

注释:

①[意]翁贝托艾柯:《丑的历史》,彭淮栋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②[英]鲍桑葵:《美学史》,彭盛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512页.

③朱立元:《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三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62页.

④[法]雨果:《克伦威尔·序》,《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英法美卷)》,柳鸣九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6页.

⑤[英]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述评》,蒋孔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62页.

⑥栾栋:《感性学发微》,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3页.

⑦潘知常:《美学的边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⑧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⑨刘东:《西方的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1页.

参考文献:

[1][英]鲍桑葵.美学史[M].彭盛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2][英]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M].蒋孔阳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3]欒栋.感性学发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刘东.西方的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吴炫.否定主义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朱立元.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三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7]王洪岳.美学审丑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独立性反思
独立品格培养
我的事情我做主
做最好的自己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关于事件独立性的两种判断
牛顿第二定律独立性的巧用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