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牡丹绿叶扶,崖石静水激

2017-09-13吴红燕

艺术评鉴 2017年15期
关键词:伴奏艺术歌曲

吴红燕

摘要:文章就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从“远观、静听、细品”三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演唱声部与钢琴伴奏之间的微妙关系。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 艺术歌曲 伴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5-0009-04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是宋代文豪苏轼所作的《琴诗》,作者通过对琴指间关系的思考,阐述了一个哲学道理: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发挥作用,演奏出美妙的音乐。细细品味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其演唱声部与钢琴伴奏之间的微妙关系,就正如苏轼笔下的琴弦与手指,相互扶持,相映成趣。

一、远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理查·施特劳斯等为代表的德奥音乐正悄悄地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些悲观、绝望、孤独甚至颓废的神秘主义音乐逐渐被多元化的新元素所取代,以法国的德彪西、拉威尔,匈牙利的巴托克、奥地利的勋伯格为代表的作曲家们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争相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家谢盖尔·瓦西利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即是在这样一个喧嚣繁杂、百家争鸣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

俄罗斯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其多舛的历史命运,造就了拉赫玛尼诺夫忧郁凄美、沉静内省的艺术气质,作品中透露出作曲家对民族的浓厚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位典型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丰富的旅行经验又为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增添了一丝东方色彩。

艺术歌曲(兴起时在德奥被称为“利德”;在法国被称为“尚松”;在俄罗斯被称为浪漫曲)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艺术形式自18世纪兴起时,就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感染力得到了人们的青昧。在格林卡、穆索尔斯基等几代作曲家的努力下,艺术歌曲逐步臻于成熟,并在柴可夫斯基时期进入发展高峰。与老柴同时代的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不仅有着扣人心弦的旋律、变化莫测的和声,而且在伴奏的创作上获得了突破,钢琴已超越了以往的附属地位,以独立、完整的艺术功能参与到作品中来。不论在审美价值还是教学价值方面,都代表了传统艺术歌曲创作的巅峰。

二、细品

(一)精妙绝伦的人声艺术

艺术歌曲并不是俄罗斯作曲家们独创的艺术体裁,德奥的艺术歌曲以严谨的结构以及深刻的内涵著称;法国的艺术歌曲不仅旋律优美,且词曲搭配精巧细致;意大利的歌曲情绪夸张、热情奔放。而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集众家之长,不但旋律自然淳朴、感人至深,而且在描绘深刻题材时毫不含糊,这就要求作曲家将乐句走向、节奏韵律与语言声调的处理相结合,兼顾旋律的可听性与歌词的明确性。

我们知道,宣叙调和咏叹调是歌剧创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两种声乐体裁,宣叙调常常起到叙述情节、推进故事的发展作用;咏叹调多以抒发情感、增强戏剧性效果见长。拉赫玛尼诺夫将这两种体裁移植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并汲取二者的长处,充分考虑语言逻辑与音乐发展间的联系,创造性地引入了一套新的写作方式。

对于一些需要细致刻画人物性格或具体描写故事情节的地方,拉赫玛尼诺夫首先使用类似宣叙调的创作方法,以“旋律音相邻重复”建立起乐句的走向和框架,再将核心音进行力度、速度上的逐渐梯变,辅之环绕性的音高花腔处理,这使得音乐在平稳、清晰的陈述方式之中,发挥着强大的音乐感染力。

对于一些需要大量描绘感情色彩的地方,作者常常减缩歌词,以一字多音或节奏长音的方式进行创作。例如表现主人公气愤、悲恸或部分谐谑风格的作品,拉赫玛尼诺夫常巧妙地使用“基音环绕”的方式,使音乐有逻辑、有方向地递进发展,将情绪一步步地推进、扩张,形成冲击力很强的戏剧性效果;而对于一些具有强烈感叹色彩的内容,则多使用“曲首冠音”配合正三和弦音,再以音阶下行或大跳上行的方式继续发展,从而迅速将听众拉进乐曲所渲染的气氛之中(参见《请别相信,朋友》《春潮》等作品)。

如此细致的写作方式,无疑对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歌唱家需准确把握音高发展的逻辑、层次及其趋向性,仔细体会速度、力度、强弱、呼吸、音色等渐变方式,同时避免乐句处理过于细碎,以致失掉俄罗斯艺术歌曲所特有的直率纯朴、大气舒展。

(二)锦上添花的伴奏艺术

伴奏的基本作用包括定调、保调,確立音高、稳定速度等,也有着和声渲染、衬托气氛、景物描写或感情刻画等作用。拉赫玛尼诺夫之前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创作多以简洁的辅助性织体为主,将音乐的重点全部放在人声声部。而鉴于拉赫玛尼诺夫自身在钢琴演奏方面的优势,其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创作已远远超出“辅助性”的地位,它有着丰富的副部旋律和节奏对位,以独立的音乐性格参与到创作之中,成为整体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纵观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主要承担着情节描绘、色彩填充和结构规划等几大功能:如“描绘功能”包括造型模拟、环境或人物描写等,利用不同的钢琴织体和旋律轮廓,再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引发听众的联想与想象力,从而增强音乐的叙述功能;“色彩功能”包括气氛渲染、环境衬托、性格心理刻画等,作者吸收传统功能和声与色彩和声的精华,再融入具有创造力的和声技法。

此外持续音的使用也是一个突破,作曲家不仅大量应用常规的主、属功能持续,还引入了以中音为代表的各音级持续音,甚至大胆使用和弦的织体性变化持续。“结构功能”一是指在作品的前奏、间奏、尾奏及和声变化之处承担着引导、转折、升华、衔接等作用,使得作品的结构更具有逻辑性;二是指利用作品中的一些“固定动机”“固定乐思”,进行结构上的呼应串联,取得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

由于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完整性与独立性,很大一部分作品甚至可以作为钢琴小品而单独演奏,这就给表演艺术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二度创作空间。endprint

作为一位优秀的钢琴艺术指导,首先自身应有扎实的技术功底,从而可以自由驾驭各类织体的钢琴技巧;其次要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理清乐谱中不同旋律、和声的主次关系、声部关系,以及与人声声部间的逻辑关系;还要对音乐有着敏锐的直觉与良好的听觉,随时倾听演唱家在音乐上的需求与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既要将伴奏声部中的音乐性格表达得明确细腻,又绝不能孤立钢琴声部,破坏整体作品的和谐。作为一位优秀的声乐演唱家,既要将自身声部演绎完美,又需随时兼顾与钢琴声部间的细微合作,使二者在整体上取得最大限度的平衡。

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钢琴家需与歌唱家保持高度的默契,在关注音乐的结构、织体、线条,感受音乐的内涵、层次、递进,倾听音乐的音响、律动、呼吸。现场音乐会时,音乐家们还需把握音乐厅的音响构造对乐器、人声所产生的不同泛音回响,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力求将更加完美的音乐呈现给听众。

三、静听

拉赫玛尼诺夫共写有83首艺术歌曲,这些作品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从诗歌绘画到自然风景,从宗教哲学到生命感悟,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视角无比丰富。他的描绘类作品好似一幅幅风景画,将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既有着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着对人性的歌颂;他的叙述类作品内涵丰富,沉静深邃,富有崇高的冥想气质,既有着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抗争,又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将选取两首代表作进行赏析:

《春潮》创作于1896年,是拉赫玛尼诺夫根据俄罗斯诗人丘特切夫的同名诗创作的,作品虽然写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夜,但作品中仍不失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这首小曲只有短短五个乐句,但却浓缩了其创作理念的精华。

人声声部所展现的是一个感情充沛的旋律线,在逆境中倔强不屈、在悲愤中孕育希望,作者使用曲首冠音与重复音的方式逐渐将力度加强,使用基音环绕的方式慢慢将音域拉开,并与歌词紧密结合,逐步推进至乐曲的高潮。

伴奏声部的最大亮点在于作者以造型模拟的手法创作了一个“春潮动机”,这一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固定乐思以原型或变奏的形式出现在乐曲的各个部分,贯穿作品的始终。例如:从前奏开始,这一形态就以动机的形式隐藏在伴奏之中;进入主题后,作者使用迂回前进的寫法,将原“春潮动机”配以力度上的层层叠进,生动地描绘出潮水涌动的景象;间奏后,转调所带来的和声色彩给“春潮动机”涂上了一层春光,这一三连音的音型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新生与希望;音乐进入尾声,“春潮动机”以扩大的形式下行再现,气势澎湃,一泻千里,在辉煌中结束全曲。这种更为集中、更为形象化的写作方式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很常见,对于加强作品的逻辑结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作品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上融入赋予对置性和声色彩以及半音化和弦进行,甚至在具有强烈戏剧性需要的地方使用属变、重属变和弦,这主要见于作品的中段。

变化音的加入与动机的分裂带来了不安的情绪,潮水汹涌、浪潮翻滚,拍打着礁岩海岸,冲击着的听众的心;带有大量外音的分解和弦也为音乐营造了一份动荡、喧嚣的背景,这些做法不但有着渲染、衬托的基础性功能,也大大提高了音乐的立体感与空间感。

《练声曲》写于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中期,是其声乐作品中唯一的一首复调作品。虽然整曲无一句歌词,却无丝毫单调乏味之感,在静谧的气氛中娓娓诉说着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

这首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声乐与钢琴的独立发展模式,在音乐性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副旋律,而是具有独立性格的横向思维。它不但与钢琴自身其他声部相互交错,甚至有时可与人声声部的旋律相抗衡,既复杂又统一,最大程度的体现了音乐的和谐美。

在作品的主题中,钢琴声部是以柱式和弦配以长线条的下行旋律线,这一旋律线的写法模拟木管乐器的音色,偶尔添加“分部”的形式;中音区的柱式和弦模拟弦乐组的连顿弓齐奏,并在和弦的“旋律位置”中隐藏了一条上行的旋律线,与“木管”的下行线条产生对位关系,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所有的副旋律均来自人声旋律的紧缩变化或扩大发展。

如此缜密丰富的复调式写作,不但没有扰乱人声声部的主要旋律,反而为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音乐内涵:柱式和弦的性质以大、小和弦为主,为整首作品提供了一个唯美清幽的感情基底,为歌唱家的演唱铺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听觉空间;模拟弦乐所产生的上行“连顿弓”表现了沉静内省的思考步伐,同时以其规则的节奏律动与人声声部的不规则节奏型进行互补填充,不但对旋律声部的摇曳动荡予以平衡,也为歌唱家提供了速度保障;而模拟木管声部的下行旋律线则与人声声部保持反向进行,不同音色、不同音区的两声部先是呼应对答,相应成趣,随着乐曲进入后半部分,人声与钢琴声部开始在音区音域上交错发展,循环级渐进,以螺旋式交叠着进入全曲的高潮,继而在相互衬托中逐渐削弱,直至重新归于平静。

作为一首无词歌,此曲有着华丽宽广的声乐旋律与复杂细致的钢琴声部,可谓是:“声乐器乐化、钢琴乐队化”,不愧为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精品中的瑰宝!

四、结语

远观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我们能看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对艺术的追求;细品他的艺术歌曲,能感受到他那真挚无暇的思想情感,纯洁透明的音乐理念,崇高赤诚的伟大灵魂;聆听他的艺术歌曲,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与感动,引领我们在这个纷杂喧嚣的世界中,去寻找那一片安宁惬意、充满阳光与希望的净土。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浅谈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浪漫歌曲创作[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6).

[2]余磊.浅谈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创作[J].艺术教育,2009,(02).

[3]杨尚翡.俄罗斯艺术歌曲特征浅析[J].北方音乐,2012,(02).

[4]余洁.感悟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主义情怀[J].民族音乐,2012,(05).endprint

[5]杨海燕.简析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04).

[6]王丽芬.格林卡与拉赫玛尼诺夫及其浪漫曲风格比较[J].中国音乐(季刊),2008,(02).

[7]张鹿樵.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浪漫曲[J].艺术教育,2005,(05).

[8]余洁.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艺术歌曲[J].长江人学学报,2007,(04).

[9]盛瑞强.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浅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6,(06).

[10]熊培.浅析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J].长江人学学报,2007,(05).

[11]宋诗楠.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作用[J].音乐生活,2008,(08).

[12]陈琼.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的钢琴地位[J].中国音乐学,2007,(02).

[13]张嫒.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的和声技法[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01).

[14]王珏.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创作[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15]高拂晓.深沉的情感,生命的震撼[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6]刘芳.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中的“钟声”情节[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08年.

[17]李宁.心灵深处的歌——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18]刘曙光.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演唱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作品年表:

早期(1890-1900):《在圣道院的大门旁》莱蒙托夫1890无作品号/《我什么也不对你说》丸费特1890无作品号/《我的心,你又跳了》N.格雷科夫1890无作品号/《歡乐的四月》B.图什诺娃译自法文1891无作品号/《已是黄昏》丸K.托尔斯泰1891无作品号/《觉醒者之歌》D.拉特高兹1893无作品号/《花儿谢了》D.拉特高兹1893无作品号/《可记得那个晚上?》丸K.托尔斯泰1893无作品号/《歌曲6首》(1890-1893,0P.4)/《哦!不,我求你,不要遗弃我》九梅列什科夫斯基/《早晨》M.雅诺夫/《在神秘之夜的寂静里》A.费特/《别唱吧,美人》普希金/《啊你,我的庄稼》丸L托尔斯泰/《很久了吗?我的朋友》丸戈列尼谢夫一库图卓夫/《歌曲6首》(1893,0P.8)/《河中睡莲》海涅/《孩子,你像鲜花一样美丽》海涅丸普列谢耶夫译译词/《沉思》舍甫琴科/《多么不幸我爱上了他》舍甫琴科九普列谢耶夫译词/《梦》海涅丸普列谢耶夫译词/《祈祷》歌德/《歌曲12首》(1894-1896,0P.14)/《我等着你》M.达维多娃/《小岛》雪莱K.巴尔蒙特译词/《爱情给我太少欢乐》A.九费特/《我为她而来》A.科尔托索夫/《夏夜》D.拉特高兹/《每个人都爱你》A.K.托尔斯泰/《请别相信,朋友》九K.托尔斯泰/《哦,不要忧伤》丸阿普赫金/《她像白昼一样可爱》H.敏斯基/《在我的灵魂里》H.敏斯基/《春潮》丘特切夫/《是时候了》C.纳德松/《你打隔了》P.维亚泽姆斯基1899无作品号/《夜》D.拉特高兹无作品号。

中期(1900-1906) “莫斯科时期”:《歌曲12首》(1900-1902,0P.21)/《命运》丸阿普赫金/《在新坟旁》C.纳德松/《黎明》M.盖伊特/《回答》雨果梅伊译词/《丁香花》E.K.贝克托娃/《孤独》选自阿·缪斯的片段阿普赫金译词/《这儿真好》加琳娜/《红雀之死》V.茹可夫斯基/《旋律》C.纳德松/《肖像之前》九戈列尼谢夫一库图卓夫/《我不是预言家》丸克鲁格洛/《我多么痛苦》加琳娜/《歌曲15首》(1906,0P.26)/《各说各的》A.托尔斯泰/《他夺去了的一切》丘特切夫/《让我安息》车可霍夫/《两次别离》A.K科尔托索夫/《亲爱的,让我们飞》丸戈列尼谢夫一库图佐夫/《基督复活》丸梅列什科夫斯基/《致孩子们》A.霍米亚科夫/《我乞求怜悯》丸梅列什科夫斯基/《我又一次孤独》舍夫契克/《在我的窗前》加琳娜/《喷泉》丘特切夫/《凄凉的夜》布宁/《我们昨天相遇的时候》普罗纳斯基/《铃声》A.科尔托索夫/《一切转瞬即逝》D.拉特高兹/《致K.S.斯坦尼拉夫斯基的信》拉赫玛尼诺夫1908无作品号。

后期(1909-1917)(“伊万诺维卡时期”):《歌曲14首》(1910-1912,0P.34)/《缪斯女神》普希金《我们每个人的灵魂》A.克林夫斯基/《风暴》普希金/《轻轻掠过的风》K.巴尔蒙特/《阿里昂》普希金/《拉扎勒斯的复活》A.霍米亚科夫/《不可能》A.玛伊科夫/《音乐》普罗纳斯基/《你了解他》丘特切夫/《我记得这一天》丘特切夫/《现在》A.费特/《多么幸福》丸费特/《不和谐》普罗纳斯基/《练声曲》无词1915年改编/《歌曲6首》(1916,0P.38)/《夜晚,在我的花园里》A.勃洛克译词/《献给他》A.别雷/《野菊花》工.塞威尔伦/《捕鼠者》V.布耶索夫/《梦》索洛古勃/《阿》K.巴尔蒙特。endprint

猜你喜欢

伴奏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写作初探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论瓦格纳《魏森东克歌曲》的艺术价值
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课的重要性
简论戏曲锣鼓经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美学视角下的钢琴即兴伴奏
浅谈对京胡伴奏的理解
20世纪初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