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铜川明内官监太监成敬墓发掘简报

2017-09-13铜川市考古研究所

考古与文物 2017年5期
关键词:耀州墓志直径

铜川市考古研究所

2006年11月,铜川新区天使小区基建过程中发现明内官监太监成敬墓,铜川市考古研究所在得知情况后随即对其进行了清理(图一)。现将相关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成敬墓为带有斜坡墓道的砖室墓,总长20.9米,清理长度7.4米。方向174°。由墓道、天井、封门、墓门及墓室组成(图二、三)。

墓道 位于墓室南部,平面呈南宽北窄的梯形。由于墓道大部分已延伸至建筑基槽之外,故仅清理北端局部。墓道东西两壁较平直,底部有一层踩踏面。墓道填土内夹杂有一些黑釉瓷盆、白地黑花碗、青花碗及砂锅等明代器物残片,其中白地黑花碗可以复原。另有少量宋代耀州窑青瓷残片。填土未经夯打,较为疏松,含水量极大。墓道底部有少量碎砖块。开口距地表1米,长14.7、宽3.32~4米。墓道底部距地表5.8米,坡度15°。

图一 明成敬墓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二 明成敬墓平面图

天井 位于墓道北端,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天井底部为南高北低的斜坡,坡度15°。残存深度3.2~3.4米。东西宽4.52、南北进深0.5~0.8米。天井的东西两壁上半部各有一道砖砌的挡土墙。墙体砖为南北向错缝平砌,立面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砖以白灰粘合。挡土墙顶部高度与墓门顶部相平。东墙宽0.2~0.5、高0.98、厚0.42米。西墙宽0.4~0.5、高1.68、厚0.26米。

封门 位于天井北壁,由南北向青砖砌成,砖缝之间未见白灰粘合。封门砖下半部较为平整,上部较为凌乱。封门立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高2.5、宽2.95、厚0.4米。封门顶端树立汉白玉质墓志一合,志石与志盖用两道铁条箍住。

图四 1号木棺内钱币布局

墓门 拱顶,三伏三券式。东西两壁为平砖错缝。砖缝间用石灰粘合。墓门宽2.3、高2.18、券高0.98米。墓门墙宽5.1、高3.22、厚0.8~0.83米。墓门底部发现白地黑花罐2件,青花碗1件。

墓室 券顶,顶部为两伏两券式。券顶外侧散落有一层白灰。墓室底部夯筑。东西两壁底部砌青石条三层,石条上青砖错缝。青石条尺寸不一,最大者长1.1、宽0.36、厚0.17米;最小者长0.3、宽0.36、厚0、1米。墓室东、西、南三面壁高1.2米,北壁高2.75米。券高1.55米。墓室平面近方形,东西宽3.6、南北进深3.8米。壁厚0.6~0.8米。墓室东西两壁及北壁各有一砖龛。龛均为拱顶,为一伏一券式。东壁小龛高0.7、宽0.68、进深0.5米。龛口置茶叶末釉梅瓶1件,龛内置青花盖罐3件。西壁小龛宽0.96、高0.9、进深0.6米。西壁龛内未见随葬器物。北壁小龛宽0.96、高0.9、进深0.6米。龛内置黑釉罐及买地券各1件。

二、葬具葬式

葬具为木棺,共3具。由西向东依次编为1~3号棺。

1号棺位于墓室西侧。木棺已朽,但外形尚完整。棺盖平面近长方形,大端北向,且向外略弧。小端较直。棺盖由三块木板构成,宽0.48~0.86、长2.12~2.18、厚0.08米。棺盖上面东西两侧钉有铁棺钉。东侧1枚,西侧2枚。棺钉顶部呈扁平水滴形。棺体两侧各由两块木板拼合,大小档各由3块木板组成,木板间均为榫卯结构。棺体长2.02、宽0.6~0.71、高0.6~0.8米。棺内长1.8、内宽0.49~0.6、内高0.44~0.64米。棺外髹红色漆。棺内底铺有一层厚0.03米厚的草木灰。棺内有人骨一具,已散乱。头北向,上身较直,下肢弯曲。死者为女性,约60岁。人骨上有一排有规律摆放的铜钱。钱币从左肩向下,至腰部围绕一周后,向下排列至左小腿处。钱币沾有织物痕(图四)。

2号棺位于墓室中间。木棺已腐朽散乱,仅余棺底局部。个别朽木上残存有绿漆彩绘和雕刻残迹。棺底残长1.5、残宽0.6米。棺底铺有一层草木灰。棺内有人骨一具,头北向,已散乱,头戴冠,已朽。头下有长方体铁块及小金环各1件,腰部有鎏金铜框玉带一副。身下发现有小银锭5枚及铜钱若干。死者男性,年龄约60岁。

3号棺仅余朽痕,形制不明。内有人骨一具,人骨已散乱,属于迁葬。死者女性,约30~40岁。

三、出土器物

此墓出土物种类较丰富,有瓷器、金器、玉器、钱币、墓志及买地券等。

1.瓷器 共9件。

青花碗 1件。标本M1∶8,圆唇,敞口,深弧腹,坦底,圈足。里外施满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色白,胎质坚硬。器外壁口沿下两道弦纹,腹部四组云气纹及变形花头间隔排列。器内壁口沿一周锦地纹,上下各有弦纹。内地心草叶纹,外两道弦纹。口径14.6、底径5.4、通高7.1厘米。碗内底有黄色附着物(图五,6;图六)。

青花盖罐 3件。造型一致。

标本M1∶18,器物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器盖圆唇,子口微敛,窄平沿,盖面隆起,蘑菇型捉手,捉 手顶部有一小凸点。罐圆唇、直口,斜肩、弧腹,腹下弧收,圈足。罐内外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色白,胎质坚硬。器外壁釉下绘青花纹饰。盖面绘莲瓣,沿上两道弦纹。罐肩部绘莲瓣,腹部绘缠枝花,腹下蕉叶纹,各层纹饰之间以两圈弦纹间隔。盖口径4.4~5、面径 7.3~7.6、 高4.8厘米,罐口径7.4、 底 径 7.6、 高12.6、通高 16.6厘米(图五,3;封三,1)。

白地黑花碗1件。

标本M1∶24,残存大半,可复原。圆唇,直口,弧腹,内底较平。台形高圈足,圈足跟较浑圆,足心凸起。器内外施白釉,釉色略泛黄。外壁腹下至圈足施黑釉。釉下施白色化妆土。胎色浅灰白,夹有黑色小颗粒,胎质坚硬。器内外绘黑色纹样。唇部一圈弦纹。内壁腹上下及底心各有一组弦纹,每组两道。外腹一周变形花卉,花卉上下各有两道弦纹。口径16.2、底径5.8、通高8.2厘米(图五,7;图七)。

白地黑花罐 2件。

图五

标本M1∶21,圆唇,直口,圆肩,鼓腹,腹下弧收,圈足。足外墙内斜,内墙略外斜,足心略凸。器内肩以下施黑釉,口部刮釉,外口沿下施透明釉至腹下,釉色白中略泛青。器外施白色化妆土至腹下。胎色浅灰白,胎质坚硬,夹有细小黑点。器肩饰黑色宽弦,上下各一道黑色细弦纹,腹部施黑色变形花卉五组,腹下饰黑色细弦纹二道。口至肩有一道冲缝。口径8、底径6.3、通高8.7厘米(图五,2;封三,3)。

图六 青花碗(M1:8)

图七 白地黑花碗(M1:24)

图八 金环(M1:12)

图九 银锭(M1:3)

标本M1∶22,圆唇,撇口,斜肩,鼓腹,腹下斜收,圈足。腹足相接处有斜削一周,圈足外斜。外墙跟斜削,足底平。足心略凸。器内肩以下施黑釉,口沿内及外壁施透明釉,外壁施釉至腹下。釉色白中略泛黄,有细小汽泡。器口沿内及外壁施白色化妆土至腹下。胎色浅灰白,胎质坚硬,夹有细小黑点。器肩上及腹下各饰两道黑色弦纹,腹部饰黑色变形花卉。器内底有粘砂及粘结痕。口径10、底径6.1、通高9厘米(图五,1;封三,2)。

黑釉罐 1件。

标本M1∶15,方唇,子口微敛,短直颈,溜肩,鼓腹,腹最大颈偏上,腹下弧收,圈足。足外墙直,内墙外斜,足跟圆。心略凸。口外露胎,器内外壁施黑釉。外壁釉色黑亮。内壁较薄,呈淡褐色。足跟无釉。足粘砂。口径8、底径6.7、通高12.7厘米(图五,4;封三,4)。

茶叶末釉梅瓶 1件。

标本M1∶17,口微残。圆唇,短颈,斜肩,鼓腹,腹最大颈偏上,腹下斜收,圈足,足外墙外斜,跟部斜削,内墙直,足底平,足心略凸。器内施满釉,器外施茶叶末釉至腹下。胎色灰白,夹有小黑点,胎质坚硬。口径4、底径10.3、通高20.8厘米(图五,5;封三,5)。

2.金银器 6件。

金环 1枚。

标本M1∶12,素面,圆形环。直径1.1厘米(图八)。

银锭 5枚。 形制形同。

标本 M1∶3,船形。两端上翘,束腰,顶面下凹,有多道细丝纹,底部圆弧,侧底有细密的蜂窝状小孔。长4.5、宽3、高1.9厘米(图九)。

3.玉器

玉带 1套20件。

标本M1∶7,由正、背两部分组成,其中正面13件,背面7件(图一〇)。正面中间一大排方左右两小排方明人谓之“三台”,大排方为横长方形,上面透雕相向双鹿,左侧站姿,右侧跪姿。头下刻灵芝云纹,头上篆书“寿”字,“寿”字两侧分别为松竹及山石。两小排总纵长方形,透雕折枝草(封二,7)。三台两侧各有3枚桃形玉带板,谓之“南斗六星板”,上面各透雕一只鹿纹,鹿或回首,或平视,或行走,周围分别有松竹梅纹(封二,1、2、3)。“南斗六星板”外侧各有一纵长方形小方谓之“辅弼”,透雕折枝草。“辅弼”外各有一圆首长方形玉板,谓之“䤩尾”、“鱼尾”,透雕同向双鹿,在山石及松竹梅间行走(封二,4)。背面7件大排方明人谓之“北斗七星板”,其中中间一块雕双鹿背向行走,周围有山 石、梅竹、芝草及芭蕉叶,正中顶部透雕篆书“寿”字(封二,6)。其余6枚雕同向双鹿纹,纹饰周围雕山石及松竹梅纹[1](封二,5)。带板外均镶嵌鎏金铜框。

图一〇 玉带(M1:7)

4.钱币

铜钱 62枚。可分为15种22类。

景祐元宝 1枚。标本M1∶14-1,直径2.4厘米(图一一,1)。

庆历重宝 1枚。标本M1∶14-2,直径3厘米(图一一,2)。

熙宁元宝 1枚。标本M1∶14-3,直径2.4厘米(图一一,3)。

熙宁重宝 6枚,其中篆书3枚。标本M1∶14-4,直径3厘米(图一一,4)。楷书2枚。标本M1∶14-7,直径3厘米(图一一,5)。隶书1枚。标本M1∶14-9,直径3厘米(图一一,6)。

元丰通宝 21枚。其中篆书12枚。标本M1∶14-10,直径2.9厘米(图一一,7)。行书9枚。标本M1∶14-22,直径2.9厘米(图一一,8)。

元祐通宝 2枚。其中篆书1枚。标本M1∶14-31,直径3厘米(图一一,9)。行书1枚。标本M1∶14-32,直径2.9厘米(图一一,10)。

元符通宝 1枚。标本M1∶14-33,直径3厘米(图一一,11)。

圣宋元宝 2枚。标本M1∶14-34,直径2.3厘米(图一一,12)。

崇宁通宝 5枚。标本M1∶14-36,直径3厘米(图一一,13)。

崇宁重宝 11枚。标本M1∶14-41,直径3.2厘米(图一一,14)。

政和通宝 3枚。其中隶书2枚。标本M1∶14-52,直径2.8厘米(图一一,15)。篆书1枚。标本M1∶14-54,直径2.8厘米(图一一,16)。

宣和通宝 3枚。其中隶书2枚。标本M1∶14-55,直径3厘米(图一一,17)。篆书1枚。标本M1∶14-57,直径2.9厘米(图一一,18)。

建炎通宝 1枚。标本M1∶14-58,直径2.9厘米(图一一,19)。

绍兴元宝 3枚。其中楷书1枚。标本M1∶14-59,直径3厘米(图一一,20)。篆书2枚。标本M1∶14-60,直径3厘米(图一二,1)。

绍兴通宝 1枚。标本M1∶14-62,直径3厘米(图一二,2)。

图一一 铜钱

5.墓志 1合。标本M1∶23,汉白玉质。方形有盖。志盖平顶,素面,高54.5、宽54.5、厚10厘米。盖题 “太监成公墓志铭”篆书阴刻,2行,行3~4字(图一三)。志石表面有涂墨残迹,素面,高54.5、宽54.5、厚10厘米。志文楷书,共37行,满行35字。首题“太监成公墓志铭”(图一四)。高榖撰文,汪景昂书丹并篆盖,刻字人不详。志文如下:

图一二 铜钱

太监成公墓志铭/

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傅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知/

制诰同知经筵事淮南高榖撰文/

徵仕郎中书舍人直文华殿会稽汪景昂书丹并篆盖/

内官监太监成公以景泰五年十二月四日卒。讣闻,/上深嗟悼。谓内侍臣曰:朕自幼居藩邸,而敬能开导学问,启沃予心,论议讲解无间寒暑,其所以/匡辅翼成者,皆切实恳要之语,忠国爱君之意。洎朕登极,尤眷恋不忘,年虽衰而志益坚,爵/虽隆而行益谨。方期朝夕纳诲以弼予治,柰何一旦奄逝,朕甚恻焉。其命太监王诚往祭于/家,赐以白金彩段绢布楮币为丧礼费,内官阎礼以主丧事,护柩西归,有司为敬造坟安厝,/凡百日用,咸於内帑取给,一毫勿烦其家。噫,/朝廷待公之心可谓极至,而/恩可谓极厚矣。公之孙鈅奉太常寺卿许彬状,匍匐涕泣请铭。因伏覩/圣谕,谆谆於公者,古今罕比,矧敢以无陋辞乎?公讳敬字思恭。其先本上谷人,周文王子郕叔式/之后。以国为氏,厥后去邑为成,仕隐不常。由周暨汉,有讳某者,子孙由关西始徙武功县,即/公之高祖也。曾祖讳仲礼。祖讳克己。国朝洪武中又自武功徙居耀州石人村,故其嗣续不/绝。父鼐字文彝。母王氏。公少游邑庠,性颖敏,博学强记。永乐辛卯,以书经领乡荐。越三年,始/登进士第,选入中秘读书译文。久之,擢授/晋王府奉祠正,小心翼翼,进止有度,王甚重之。时/宣庙在御,思得贤才寘左右。适公以逮系入京,特留不遣,命侍/今上於潜邸,职典宝。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出入禁廷,多见信任。盖其平素以忠厚老成辅导陈谏,/裨益/圣学,以正大统。/上由是念公旧劳,三转而至今官。君臣之间可谓两尽其道也。公初娶李氏,先公卒。再娶孙氏,麻/城知县讳焕之女。端静恪慎,克修妇道。子一,曰凯。颖悟过人,为文词,操楮立就,登景泰二年/进士第。授吏科给事中。以疾卒于官。女一,适锦衣卫指挥同知白进。孙一,即鈅也。公卒之日,/在朝外内,廷臣有识者,无不奔走哭奠。以公纯粹无伪,画皓一节,足以感动上下者如/此,宜为之铭。铭曰:/粤若成姓,上谷是宗;以国为氏,去其邑重。于汉有嗣,治郡弘农;/散处关西,徙於武功;再迁耀州,石村之东。猗欤良士,才备德崇;/天性颖敏,问学亦充。业修翰苑,职奉祠宫;乃进御幄,夙夜秉公。/谋谟笃棐,裨益/宸聪;光明正大,启迪/渊衷。在/帝左右,眷遇日隆;胡为一息,溘然令终。/当宁兴嗟,/圣心惟忡;赙赠有加,金帛裕丰;摛文墓石,用章厥功。峨峨高堰,/松柏郁葱。于以安之,与生则同。荣石美誉,照耀无穷。/

图一三 成敬墓志志盖拓片

6.买地券 1件。

标本M1∶16,方形砖质,正面磨光。高33.5、宽33、厚6厘米。券文朱书楷体。正面16行,字迹漫漶,满行字数不明。背面 “合同”二字合文,字形较大。录文如下:

□□□□□……/

……敬……/

……景泰五年十二月□日……内府……/

□/

……柩逥原籍停柩在□□□□□遂延地理……/

……□之原……月十……月□□日……/

……宅谨以□□九九之数币帛……就□/

□□阴司买得吉地一所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内方勾陈分……/

□□神所护神典所□□……□□敢有干犯/

图一四 成敬墓志志石拓片

□□置幽堂□□长……于□客□/

□著收□求镇□堂……/

□龙魑魅莫能降……/

□□□□□□□□□/

知见人岁月主保人……/

若违此约地府主吏/

……/

太监成公/

(以上正面)

合同

(合文,以上背面)

四、结语

从出土墓志可知,此墓墓主为成敬,明陕西耀州人(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与之合葬的为其妻李氏、孙氏。据志文记载,成敬字思恭,永乐十二年(1414年)进士,生前曾任内官监太监。然明嘉靖张琏《耀州志》[2]及乔世宁《耀州志》[3]均载成敬为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进士,而明清进士题名碑记成敬系永乐十六年(1418年)戊戌科三甲第四十七名进士[4],也与墓志所载不同。我们以为,进士题名碑为成敬考中进士当年所刻,不会有错,故应以此碑为是。墓志的撰文者高榖及书丹者汪景昂,《明史》有传[5]。

陕西的明代砖室墓中都有放置器物的小龛,小龛一般有3个,分别位于墓室的左右两壁及后壁。而墓葬等级不同,小龛的大小也不一样。等级较高的墓葬,小龛尺寸均相对较大,如西安南郊明秦藩辅国将军朱秉橘家族墓中的M26,墓室中就有3个较大的壁龛[6]。而墓葬等级较低的在墓室两壁的小龛尺寸一般较小,仅仅作为象征意义,墓室后壁的小龛较大,用来放置随葬器物。陇县原子头明广平府成安县主簿王玙墓[7]及铜川新区未来城小区明解州、高唐州知州任福墓[8]就属于后者。成敬生前担任内官监太监,属于正四品,身份较高,且墓穴为官府营造,建筑等级也应当较高,三个小龛的尺寸也相对较大,其墓门采用的三伏三券的建筑形制,也均比任福墓的一伏一券和王玙墓的两伏两券的墓门结构等级要高。

成敬墓规格虽合定制,但1号棺棺盖上面钉有3枚铁棺钉(东侧1枚,西侧2枚)的葬俗却仍有地方特色。据耀州年长者介绍,当地人在举行葬礼盖棺盖时,由死者的娘家人(死者为女性)或舅家人(死者为男性)在棺盖上钉3枚棺钉,俗称“三斧头”。其中男子左2右1(以死者入殓后的方向为基准),女子为左1右2。今由成敬墓中的迹象可知,当地这种葬俗最晚在明代就已经出现。

成敬墓志的质地为汉白玉质,这在陕西发掘的明代墓葬中还比较少见。汉白玉是明清时期主要用于宫室祠庙陵墓等建筑的高等级石材,成敬墓志能使用这种材质,应与其生前曾任内官监太监及侍奉景泰帝经历有很大关系。另外墓志用铁箍捆绑的做法,其制最晚在元代已经出现,如河南洛阳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赛因赤答忽墓墓志[9]。明代这种做法已经成为定制。《大明会典》卷二百三《文武官员造坟总例》载:椁志事件有“铁束二道、铁锔二个、两尖钉二百个、鈠镮一副。”[10]其中的铁束二道,就是墓志上面的铁箍。《明史·礼志十四·凶礼三》“丧葬之制”条载:“志石二片,品官皆用之。其一为盖,书某官之墓;其一为底,书姓名、乡里、三代、生年、卒葬月日及子孙、葬地”,“二石相向,铁束埋墓中。”[11]成敬墓志结构符合明代的规制。

成敬墓中出土的玉带结构完整,玉质温润,雕镂精美,在陕西的明代墓葬中尚不多见。《大明会典》卷六十一《冠服二·文武官冠服》载:朝服革带“一品玉,二品犀,三品四品金,五品银钑花,六品七品银,八品九品乌角”。公服腰带“一品用玉,或花或素。二品用犀。三品四品用金荔枝。五品以下用乌角。鞓用青革,仍垂挞尾于下。”[12]成敬曾任内官监太监。《明史·职官三》载:明代宦官设“十二监。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内官监,掌印太监一员,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诸事。”[13]若依此制,身为四品的内官监太监成敬应佩金带,但他却佩戴了这条雕镂精美的玉带。那么此举是否违制?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明代的宦官服饰还另有规定。《酌中志》卷十九《内臣服佩纪略》记载:“自奉御而上,左右监丞五品,左右少监从四品,太监正四品。自太监而上,方敢穿斗牛补。再加升,则膝襕之飞鱼也、斗牛也、蟒服也。再升,则受赏也。特升,方赐玉带。冬则光素,夏则玲珑,三九月则顶妆玉带也。”[14]成敬墓中出土的这套玉带板,从形制分析,当系《酌中志》记载的玲珑玉带。

成敬墓中同出的青花瓷器为景德镇窑所产,但烧造工艺上相对较粗糙。从器形、胎釉及装饰特征初步分析,当为宣德时期的民窑器。同出土的白地黑花罐、白地黑花碗、黑釉罐以及茶叶末釉梅瓶,胎釉特征及装烧技法均有明代耀州窑器物特征,因此这些器物当为耀州窑烧造。

总之,成敬墓是近年来在陕西发掘的比较重要的明代宦官墓,这对于研究明代葬俗、葬制以及耀州窑历史提供了资料。

发 掘:张汉文 杨敏侠 董彩琪 陈晓捷 文 辉

绘 图:陈晓捷 任筱虎

拓 印:杨敏侠 张汉文

照 相:任筱虎

执 笔:陈晓捷

[1] a.方以智.通雅:衣服·鞶带条(第37卷)[M].北京:中国书店据康熙姚文燮浮山此藏轩刻本影印,1990:445.b.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283.

[2]张琏辑.耀州志:选举七 [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72册).上海:上海书店,1990:92.

[3]李廷宝修,乔世宁纂.耀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221-223.

[4]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831,2437.

[5]高榖见《明史》卷一百六十九,许彬见《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张廷玉等修.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4520,4533-4534.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西安明代秦藩辅国将军朱秉橘家族墓[J].文物,2007(2).

[7]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原子头[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252-253.

[8]铜川市考古研究所.陕西铜川新区未来城明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6(2).

[9]洛阳市铁路北站编组站联合考古发掘队.元赛因赤答忽墓的发掘[J].文物,1996(2).

[10]申时行等修,赵用贤等纂.大明会典:文武官员造坟总例(第203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27.

[11]张廷玉等修.明史:礼志十四,凶礼三,丧葬之制条[M].北京:中华书局,1974:1486.

[12]申时行等修,赵用贤等纂.大明会典:冠服二·文武官冠服(第6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37.

[13]张廷玉等修.明史:职官三,宦官条[M].北京:中华书局,1974:1819.

[14]刘若愚.酌中志:内臣服佩纪略(第19卷)[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168.

猜你喜欢

耀州墓志直径
各显神通测直径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山水(直径40cm)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耀州瓷走在“十字路口”——向左是传统,向右是时尚
耀州瓷:时光雕刻千年——你的美一缕如烟,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爱虚张声势的水
预爆破法处理大直径嵌岩桩桩底倾斜岩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