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哥华城市规划建设对于重庆新型城镇化的借鉴

2017-09-09杨紫锐

商情 2017年27期
关键词:温哥华新型城镇化启示

杨紫锐

摘要:G20峰会期间,习近平会见加拿大总理时表示两国要加强城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温哥华地处加拿大西部,与中国西部地区的重庆具有颇多相似之处,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助推下,重庆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将充满机遇和挑战。因此本文基于实际问题比较研究,得出了助推重庆城镇化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启示 温哥华 重庆

新型城镇化作为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从需求角度讲,城镇化有利于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从供给角度讲,城镇化有利于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迫切要求科学、系统地研究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功能空间布局、经济结构与产业分布、人居环境改造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一、温哥华的城市规划策略

温哥华是加拿大西部第一大城市,人口约60万,三面临海靠山,气候温润,环境宜人,宜居的城市特色和充满活力的经济实力全球瞩目,而其城市建设的成功得益于全面科学的城市规划策略。

1.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核心。温哥华中心城区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自然资源受到过度的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为了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加强可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出台了《温哥华2020:一个明亮绿色的未来》。规划提出采取措施促进职住平衡,形成紧凑的城市形态,减少了通勤距离和时间,提高了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缓解了城市的大气污染,实现了低碳发展,同时对佛斯河盆地的土地和水域进行污染治理,恢复其原有的自然形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力度。因此温哥华对于城市发展的合理调控,有效的平衡了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保障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构建了和谐宜居的社会环境。

2.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多样的社区生活环境。温哥华城市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本着构建舒适、丰富和活力的社区环境的指导思想,将资金投入到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为城市居民提供宜人的生活环境、便捷的公共设施以及科学高效的公共服务,而不仅仅因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将投资局限于建筑本身。通过高低住宅的合理布置,在保持居住高密度的前提下,以多样化的建筑布局,提升了整个城市的舒适程度,彰显了人性化的特点。同时温哥华城市发展理念着重于社区的建设发展,社区的宜居环境是整个宜居城市的构建基点,以社区作为平台大力整合资源,构建人性化的环境、发达的经济和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为市民提供丰富便捷的生活工作环境。形成了亲切宜人,饱含活力的特色城市氛围,增加了城市的吸引能力。

3.和谐统一,把多样性与秩序感作为城市管理的核心。温哥华向不同类型的家庭提供不同形式的住宅,通过多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更加丰富的社区环境实现了社会多样性的目标。其建筑富有浓厚文化底蕴和特色名族风情,在包含有欧美风情,亚洲文化特色,墨西哥风味的商业街建筑中,完美展现了温哥华文化上的多样性,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同时,温哥华地区的秩序感是通过对各种要素的有机组织来实现的。譬如街道两边并没有形式多样、纷繁复杂的广告,而是在街道上安装有特别的广告信息箱,既防止了广告传单的随处丢弃污染环境,给人以干净舒适的城市环境感受,突显了温哥华城市的秩序感。

4.民众参与,构建开放、透明、公平、协调的规划程序。温哥华市大力支持民众积极参与到城市规划过程中。譬如关于《最绿城市规划》的出台,为增加市民的参与程度,温哥华市搭建了沟通的平台,保障了有效沟通的渠道,整个过程有超过三千名民众以互联网,新闻媒体和论坛会议等形式,积极全面地为这项规划建言献策,在政府的统筹引导下,《最绿城市规划》顺利出台且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提高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合理性,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二、借鉴与启示

加拿大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长期以农林和采矿业等资源产品为主,但产业结构简单,经济实力薄弱,发展速度与东部经济强省差距明显。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政府为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设立了“西部大开发委员会”。在各部门的配合发展下,招商引资,积极推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为中东部的发展提供市场、能源和原材料的支持,强有力推动了全国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造就了整个经济体的繁荣,西部地区产值比重也不断上升,如今经济增长率远远超过东部地区领跑全国。

而重庆市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地处“西部大开发”规划中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交通条件发达,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作为内陆开放的高地,具有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战略枢纽作用。地处中国西部的重庆与加拿大西部的温哥华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温哥华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能为重庆城镇化的发展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从产业合理布局、增强城镇基础承载能力和城市辐射能力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选择与重庆本地特色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对于推动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意义非凡。

将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金融、创新及科技文化等中心,结合当前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以共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必由之路。经济结构的调整应该着力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全面提升产业竞争能力,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支撑整个经济体的运作,增强城市的吸引能力,为新型城镇化的更进一步发展带来后续动力。同时加大有效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吸引大量企业进驻重庆,增加投资,把企业的创新本土化,打造智能化城市,提升第三产业的核心竞争能能力,以发展出一批兴新绿色循环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包容健康的经济发展格局。秉承绿色低碳的环保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推动人口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以人的城鎮化为核心,推进人口市民化。对于直辖以后的重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酬水平,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产生了人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发展水平、城乡差距相对过大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体制机制,构建起城乡统一、功能完善以及服务规范的人力资源体系,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同城同待遇,让更多的人“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促进农民工等城市边缘人群的城市融入,加快人口城镇化的进程,有助于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endprint

3.多元并举,走包容性城镇化道路。作为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的重庆,经济发展主要来自于城市集聚,应坚持“一圈两翼”可持续发展的的总体规划格局,积极吸取自身及周边地区的各种资源条件,推进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引导产业在城乡之间转型布局、梯度分布,降低城镇化的门槛,建设以主城为中心,万州云阳等功能区小城市群分散布局的城镇体系,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发掘经济发展潜力,全方位提升“一小时经济圈”融合发展水平,提升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辐射效应,促进主城郊区以及渝东南等“两翼”贫困地区的同步发展,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重视农村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避免城市化过程中的孤岛式发展。

4.以人为本,促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城镇化是一场深刻全面的社会大变革,在城鎮化的实现过程中,基层社区是基础,政府调控是关键。温哥华市在坚持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增强规划策略的科学有效性,避免各方面的矛盾。重庆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城镇化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政府干预过多、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以及公众参与程度较低等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水平,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因此,从长远出发,着眼于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方面,使城市的交通规划、产业结构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都服务于公众的生产生活,为广大居民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促进城市每个居民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温哥华城市建设的经验丰富,对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谐多元的城市发展模式,积极吸纳公众参与决策,以绿色引领宜居城市建设,引导城镇化内涵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应立足于重庆自身的城市特色,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快经济转型布局,统筹城乡,建设以主城为中心的若干城镇经济圈,推动成渝城市群的包容协调发展。在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坚持走富有重庆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

[2]和田喜彦.温哥华市的城市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1995(03):40-47.

[3]Vancouver 2020: a bright green in the future.[R].2009.

[4]Braham Wiseman.新城市化现象:温哥华太平洋协和区的建设成就[J].大布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5]王淑芬,韩怀清.宜居城市温哥华的城市特色探寻[J].四川建筑,2011(01):46-48.

[6]赵志龙,江培龙.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思考——以武汉1+8城市圈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09(06):106-108.

[7]习近平.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N].新华网,2014-04-03.endprint

猜你喜欢

温哥华新型城镇化启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异域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