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正确的十月革命历史观

2017-09-09阚道远李东明

理论探索 2017年5期
关键词:十月革命社会思潮历史观

阚道远 李东明

〔摘要〕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十月革命和列宁的错误论调不断发酵。究其缘由,在于苏东剧变以来西方意识形态的攻势,经由网络新媒体炒作传播,加之部分民众和学者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在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这一特定历史时点产生了话题效应。这些错误论调的政治危害不容小觑,诸如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削弱共产党的执政基础、颠覆民众的历史观等。因此,树立正确的十月革命历史观,对于科学评价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保持思想认识上的高度清醒、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十月革命,列宁,社会思潮,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D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7)05-0018-05

今年是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十月革命和列宁成为学术界、舆论界热烈探讨的话题。在诸多专家学者积极研究宣传十月革命伟大历史意义的同时,理论界和网络上也出现了借用西方自由派的观点质疑十月革命、抹黑列宁和社会主义的不正常现象。有的网站充斥着“清算说”和“审判说”,误传“俄国将起诉列宁”“普京审判列宁”;有的文章炒作“间谍说”和“黄金说”,丑化列宁是德国间谍,用德国人的钱发动了十月革命;有的学者支持“阴谋论”和“绑架论”,认为十月革命是列宁等少数职业革命家的阴谋,绑架了俄国人民的意愿;还有的网络大V主张“灾难说”和“倒退说”,歪曲十月革命偏离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轨道”,给俄国带来灾难,导致了俄国社会的倒退。总的来看,这些观点并无任何的“新意”和“创造”,无非是苏东剧变之后西方质疑和污蔑十月革命论调的“借尸还魂”和“再度发酵”。因此,深刻剖析这些论调产生的原因,清醒认识它们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十月革命历史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抹黑十月革命论调发酵的缘由

十月革命作为20世纪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自它发生之日起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苏东剧变之后,国内外对该事件的讨论不断升温。近年来,否定十月革命和列宁的错误认识、社会舆论沉渣泛起,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苏东剧变以来西方的意识形态攻势。苏东剧变以来,西方凭借强大的话语优势和舆论工具,通过多种方式在各方面对社会主义进行贬损和污蔑:一是不遗余力构建资本主义的话语体系,加强概念生产,巩固话语霸权,强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攻势;二是隐蔽支持和资助一些基金会、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等非政府组织以及所谓的专家、学者,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不断给历史“翻案”,制造耸人听闻的舆论效果;三是通过网络媒介、文艺作品、社科著作等恶意歪曲、污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渗透。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敌对势力将十月革命和列宁作为攻击的主要目标,捏造诸多谎言,杜撰历史材料,恶意污蔑列宁是“德国间谍”,十月革命有“原罪”,是“畸形的早产儿”,这些错误观点也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学者和媒体。如国内有学者在文章中使用“列宁与德国秘密接触”“与魔鬼结盟”“比沙皇残忍的列宁”等字眼,认为列宁与“德皇串联”“制造了革命” 〔1 〕,被国内多个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转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需要指出,在“一球两制”的国际政治大背景下,只要社会主义制度屹立于世,西方自由派就会极尽攻击污蔑之能事,促使社会主义发生趋向于资本主义的转化。

第二,网络新媒体的炒作传播。網络新媒体的发展为社会开辟了新的舆论空间,言论自由也得到空前的释放,各种观点在网络上交锋碰撞引发社会新的思考,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公众个人炒作、信息海量传播也变得更为便利。近几年,某些团体和个人不是去传播正能量和宣扬社会正气,而是出于特定政治目的或商业需要,以互联网络为媒介,以十月革命和列宁为噱头加以炒作。在没有事实根据的前提下,有人将历史事件不讲前因后果地任意裁剪和切割,将列宁和十月革命简单化、碎片化、扭曲化、妖魔化,甚至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网站点击率和知名度,想方设法追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轰动效应,选取极为夸张和严重失实的“标题”进行包装营销。个别网络大V为了达到个人私利,利用舆论号召力在互联网上煽风点火、浑水摸鱼,不惜制造和散布政治谣言。有的网络大V以公共关系专家自居,在微博中传播政治谣言,恶意抹杀列宁的历史功绩,抹黑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这些网络文章、帖子或博文的内容看似虚妄和荒诞,却恰恰满足了部分网友的猎奇心理和情绪宣泄,不断地推高点击率,扩大传播面,混淆视听,扰乱人心。

第三,部分民众和学者的思想认识偏差。关于十月革命的各种论调频出,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意见的自由表达、调侃、猎奇、博人眼球而已,背后却折射出部分民众和学者对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现实与发展前景出现了思想认识上的偏差。部分民众由于缺乏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素养,缺乏对历史事件、社会现实、社会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历史考察的能力,缺乏辩证看待社会思潮、社会舆论、网络信息的战略性眼光,在没有自我求证和辩证思考的情况下,偏听偏信,人云亦云。有的人理想信仰不坚定、政治立场不鲜明,缺乏必要的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不能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失误,动辄将发展中的问题完全归咎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正确理解中西方在道路选择和政治制度上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差异,便轻易断定社会主义低劣于资本主义,因而对西方否定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态度含混,立场模糊,甚至是顶礼膜拜,摇旗呐喊。虽然,国内绝大多数学者认可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意义,但也有少数学者对十月革命在研究立场、理论目标、研究范式方面出现了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时下,有的学者以“追求史实的客观性、公正性、真实性”为借口,要求在原始档案的基础上“真实还原十月革命”,追问“十月革命的真相”。当然也有学者鉴于“政治上的顾虑”和“意识形态上的考量”,在公众面前极力肯定和颂扬十月革命,但在私底下或小范围研讨会上对十月革命和列宁颇有微词,发表一些贬低列宁和十月革命的不实言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就极易受错误政治观点的侵蚀,在大是大非面前茫然失措,在关键时刻迷失方向。endprint

第四,特定历史时点的热点回归。时下,十月革命这个历史话题“秒变”成了国内外舆论的关注点和敏感点。2017年,俄罗斯陆续举办了多场以十月革命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俄罗斯的右翼、左翼和官方对十月革命的评价贬褒不一。俄罗斯的右翼将十月革命视为灾难,对其进行否定性的评价,左翼则积极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重申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俄罗斯政府则从社会统一的角度左右调和,对十月革命的评价呈现出了两面性和矛盾性。在欧美等西方舆论界,一些反共势力自始至终都对十月革命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将十月革命看成是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搞的“一次政变”。时至今日,借着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之机,他们再度炒作,无非略换花样,老调重弹。在中国,理论界陆续召开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的学术会议,传媒将十月革命和列宁作为了重点选题,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宣传和纪念十月革命,但国内也不乏有人在网络上、小刊小报上、朋友圈中 “解密”“起底”“戏说”“重评”列宁和十月革命。总之,在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这一特定历史时点,老话题迎来了热效应,国内外围绕着十月革命和列宁的各种论调层出不穷、泥沙俱下。

二、否定十月革命的政治危害

不管是早前已有的十月革命“原罪说”“早产论”“阴谋说”“灾难说”“倒退说”,还是目前甚嚣尘上的“间谍说”“黄金说”“绑架说”“审判说”“清算说”,虽然在表述上不尽相同,但其政治危害并无实质差别,它们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削弱党的执政基础,颠倒人们的历史观。

首先,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国内外关于十月革命的错误观点并不新鲜,无外乎是“历史终结论”的翻印和再版,或在此基础上的主观发挥。苏东剧变以后,西方学者们普遍陶醉在“民主胜利”的乐观主义氛围之中,他们热烈讨论和积极展望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好前景,并且认为冷战的结束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制度的终结。如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也绝非是冷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暂时过去,而是历史的终结即这是人类思想演变的终点和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作为人类政府的最终统治形式。” 〔2 〕。“历史终结”的论调既满足了西方社会惯有的“优越感”,又迎合了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战略,立刻成为了西方理论界的流行观点。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附属品,“历史终结”的论调曾经乃至现在对中国的思想领域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理论界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思潮,少数极右翼分子在经济上主张公有制让位于私有制,政治上鼓吹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要求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上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全盘西化、改弦易辙、改旗易帜。目前,“历史终结论”的流毒仍然存在。如俄罗斯的右翼人士所说“如果没有十月革命,俄国早就实现现代化了” 〔3 〕。国内也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由于没能“以英美为师”,而“与资本主义道路失之交臂”,错失了发展的良机,甚至有人认为,以中国的地大物博,倘若能够紧跟美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肯定“比日本发展的要好”。这类观点大肆美化和鼓吹资本主义的成就,刻意将社会主义发展遇到的问题无限放大,并将之作为攻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工具,实质上是敌对势力的代表性言论,如果轻信,那就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无异于自毁长城、自废武功。

其次,削弱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站在政治的高度,十月革命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也不仅是一个学术探讨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社会主义革命,代表了一切按照苏维埃式革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权。就此而言,否定了十月革命的合理性,也就等于否定了一切按照苏维埃式革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权的合理性。目前,有些人否定十月革命正当性的目标所指,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是典型的“映射史学”。有人拼命渲染革命的“弊端”和“祸害”,认为“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革命残忍、黑暗、肮脏的一面,我们注意得很不够”,指责革命是对人性和人民意愿的背离,指责列宁“心理黑暗”“比沙皇还残忍”等。他们将十月革命和列宁描绘得越是不堪,似乎越能从“根子上”证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的意愿,从而将共产党置于人民的对立面,疏离共产党与人民的鱼水情。这类错误观点,否定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革命建立人民政权的历史合理性,否定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政治合法性,企图最终达到动摇共产党执政基础的目的。

再次,颠倒人们的历史观。十月革命和俄国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的进步。但国内外仍有人以阴暗、仇视的心理,罔顧历史事实,重新裁剪、拼凑、杜撰历史材料,以“反思历史”“重述历史”为名,意图为反对列宁的政治人物进行“翻案”和“正名”,并加以高度颂扬,试图颠倒历史,重构民众的历史观。早在十月革命前,普列汉诺夫等人就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十月革命后,苏汉诺夫写了《革命札记》,指责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鲍威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俄国政治和经济条件极其落后的产物,但他否认十月革命道路具有普遍意义,甚至不止一次地攻击无产阶级专政。比如他指出,无产阶级专政运用军事手段迫使无产阶级屈从,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专政,更多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专政” 〔4 〕62。考茨基更是强调,社会主义俄国是一个“早产儿”,并断言“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 〔5 〕326。为了澄清理论是非,匡正人们对历史的错误认识,1923年列宁在病中写了《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系统论证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驳斥了否定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观点。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公开性运动”的指挥者和急先锋雅夫科列夫以支持戈尔巴乔夫公开性改革为名,污蔑十月革命和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一切罪恶的渊薮是“十月反革命”,指责列宁给俄罗斯造成的危害之大无人能比,一时间引起了苏联社会的思想混乱,质疑、抱怨、讽刺、谩骂声四起。目前,国内外仍有学者将苏联解体归因于十月革命和列宁,进而得出社会主义“在根上就烂掉了”的结论。应该指出,某种程度上正是苏联共产党和后继领导人违背列宁的建党原则和“政治遗嘱”,才最终断送了苏联社会主义,丢掉了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列宁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虽有失误,但随着历史的尘埃褪去,历史真相浮现,列宁的思想和十月革命将愈发显示出其伟大的历史意义。endprint

三、正确认识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针对以上现象和问题,在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之际,我们要客观辩证地评价十月革命,充分肯定它的历史地位,牢记它的历史贡献,树立正确的十月革命历史观。

首先,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不容否定。应当充分肯定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在帝国主义战争时期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发生的重大政治变革,这场革命改变了俄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虽然俄国当时并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条件,但是在无其他可替代社会方案的情况下,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为改变俄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境遇,提出了正确的政治主张并为之作出了积极探索,在国家和人民危难的历史紧要关头承担起了历史重责,为俄国社会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路。必须要明确的是,俄国社会主义虽有挫折和失误,但走出了一条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新路。这条发展新路是前所未有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曲折和失误自然也是在所难免的。列宁也坦称:“我们一分钟也没有忘记,我们过去和现在确实有很多的失利和错误。在缔造前所未有的新型国家制度这种全世界历史上新的事业中,难道能没有失利和错误吗?我们一定要百折不挠地努力纠正这些失利和错误,改变我们对苏维埃原则的实际运用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状况。” 〔6 〕566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十月革命及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道路对扩大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增强世界和平力量、支持东方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求全责备,要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应当牢记十月革命的历史贡献。

其次,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认识水平。科学理论是党员群众能够清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所必备的重要前提。因此,抵制错误思潮和舆论,关键在于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保持思想认识上的高度清醒。列宁曾强调:“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主义者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 〔7 〕203刘少奇也曾指出:“理论是实际工作的指针,没有理论,工作就是盲目的,没有前途的。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被人家天花乱坠的话所迷惑” 〔8 〕48。思想的贫困主要来自于理论的贫困。当前部分民众跟着网络上、社会上的负面舆论亦步亦趋,不加辨别地照单全收,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政治理论素养不高,缺乏运用科学理论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毋庸讳言,“道路之争”和“方向之争”一直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焦点,从未停止过。今后关于十月革命的鼓噪之音仍将会长期存在。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政治思潮、社会舆论蛊惑人心,西化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图谋仍将不会改变。对此,我们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才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自觉抵制错误思潮。

再次,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可以对历史认知产生良性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历史观则会对历史产生错误解读。长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散播错误的历史观,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挖掘历史上的边角材料企图重写历史、否定历史。这些做法往往是以主观代替客观、以片面代替整体、以臆想代替史实。这种认识历史的观念和方法是极其错误的,迷惑大众,危害无穷,苏联解体便是不可辩驳的例证。戈尔巴乔夫在推行民主化改革的过程中,颠倒和否定历史的观点甚嚣尘上,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到全盘否定列宁和十月革命,再到否定苏共领导和反对马克思主义,致使人心涣散、社会混乱、政局动荡、苏共垮台。历史虚无主义肇端于思想领域,向政治领域逐渐渗透,其产生的政治危害极大,如果听之任之,就会弱化民众共同的精神基础和分化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动摇国之根本。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危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极有必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决反对在党史、国史问题上的“标新立异”和“吸引眼球”,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更多的政治融合剂和政治正能量。

最后,汲取历史教训,坚定“四个自信”。社会主义由最初极少数先哲的思想火花,最终形成磅礴激荡的社会运动,绵延五百余年,其间历经苦难、曲折与失败,但最终都能够浴火重生、凤凰涅槃,至今仍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矛盾运动的产物,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事实已经证明,社会主义的历史并未终结,中国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放异彩,世界瞩目。即便这样,部分媒体和个人仍通过拿列宁和十月革命说事,影射和攻击社会主义。比如2016年1月,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批評列宁”,并被中国媒体和网络频繁转发,引发国内舆论热议。国内外右翼分子将普京此举解读成俄罗斯对列宁全面追责,对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全面反思。事实上,普京对列宁的批评既是基于他自身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更是基于消弭俄罗斯社会分裂的战略考量。鉴于兹事体大,普京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对外宣称,总统只是表明个人观点,不应引起社会骚动。因此,渲染和夸大普京批评列宁的言论并无说服力,也并不符合普京原意。十月革命和苏联解体作为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及其所造成的深远影响,时刻警示、提醒着社会主义中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我们而言,必须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汲取历史教训,不信谣、不传谣,在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上,自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这才应当是我们对十月革命最好的回忆和纪念。

参考文献:

〔1〕周 涵.列宁受德皇资助发动“十月革命”〔J〕.文史参考,2010(8).

〔2〕Fukuyama Francis.The End of History?〔J〕.The National Interest,1989(16).

〔3〕王文东.苏联道德教育的历史经验与教训〔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4〕奥托·鲍威尔.布尔什维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78.

〔5〕考茨基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刘少奇选集(下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 吕晓斌endprint

猜你喜欢

十月革命社会思潮历史观
浅谈中职学校的“历史观”教育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维埃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浅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地位
试论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可行性
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