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媒融合的新闻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17-09-08尚春燕

新闻世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

尚春燕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界和业界必须互相取长补短,联手打破鸿沟,秉承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去研究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路径。在核心课程群建设、合作形式、师资互通等方面展开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互联网+;校媒融合;新闻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资助课题《新媒体时代高校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BYA2017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从以用户生成内容为主导的web2.0模式进入到以人工智能、3D技术、虚拟现实为代表的web3.0模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信息流通方式,极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作为和互联网密切相关的传媒行业,技术的发展倒逼行业的变革,同时也给担负着培养媒体行业后备人才的高校提出了重大课题。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提出的挑战、人才培养是否符合产业期待,成为高校教学改革议论的焦点。笔者认为,只有和传媒产业对接,将其放在“互联网+”背景下去研究高校传媒人才改革的路径,才能有利于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说,“传播实践的主流媒体,或者叫带头性媒介,已经历史性地开始从过去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转移到了互联网。谁能抓住互联网研究,谁就能够引领传播学”。[1]面对这一重大课题的挑战,单靠高校一方的单兵作战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在高校新闻专业转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紧跟行业动态,吸纳行业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因此,校媒融合能够结合学界和业界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新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方向性的明确,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新闻专业在面临层出不穷媒介新形态的挑战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如: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大多接受的是传统新闻传播理论的学习,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他们感到“惶恐”和“茫然”,业界在“变”,新闻专业教育又该如何“变”?新闻专业教师又该如何转型?学界对业界缺乏有效了解,对媒介融合的生态环境缺乏感知,使得实践性教学内容跟不上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业界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有行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和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忽视核心课程的建设,是导致新闻教育与行业存在脱节的直接原因;忽视实践场所的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场所缺少有效管理和资金投入。

二、基于校媒融合的新闻人才培养思路

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互联网本身是开放性的,在web3.0时代,具有“三广+三跨”即“广域的、广语的、广博的、跨区域、跨语种、跨行业”的特征,因此,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也要有开放性的教育理念,新闻人才培养首先要面向媒体行业,了解媒体动态,要积极和媒体寻求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在媒体融合进程中,互相取长补短,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其次,当今的媒体生态环境是開放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是逐步专业化、细分化的,单靠新闻专业教师无法做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打破学科壁垒,跨学科资源整合课程。借助媒体行业的实践性优势,引进行业优势师资,同时整合校内其他学科的优势资源来弥补本专业师资的不足,共同打造适应“互联网+”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于校媒融合的新闻人才培养策略

由于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体需要多种能力的人才,尤其是新媒体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而高校大多延续传统的以采编为主的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往往达不到行业要求,导致人才供求关系失衡。学界具备理论研究的优势,为业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但存在师资实践能力不足、学生缺乏实践平台的问题;业界能够补充学界师资实践能力不足的缺点,同时拥有平台和媒体资源的优势,但是存在人才后备军缺乏的问题。因此,学界和业界必须互相取长补短,通过双方的密切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打造产、学、研联动机制,从而培养出创新性的新媒体人才,共同应对媒体融合时代的挑战。

(一)校媒全面合作,整合资源,打破壁垒,进行跨学科、跨行业的核心课程群建设

在借鉴其他新闻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调研本地区传媒行业发展动态的基础上,整合学校相关学科教学资源的同时吸纳媒体行业的师资,建设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跨专业、跨学科核心课程群。在这方面,台湾世新大学副校长陈清河进行了一系列核心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他提出了新闻与传播学科发展模式的多元观点:要顺应全媒体发展趋势,必须开始培养能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和终端,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传播内容的全媒体运营复合型人才;让学科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学科等,跨学科教学与课程设计是必然。他引用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来形容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新趋势,即革新和创业导致行业内部演化的工具以摧毁旧模式,开启全新模式。在此理论基础上,他提出了文字与多媒体创意、营销管理与沟通、数字融合与创新管理、沟通与新媒体创新、全媒体与创意经营课程等核心课程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校媒融合的合作模式

高校要进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本着“互赢互利”的原则,和媒体建立长期的合作模式。

1、利用学校内部学生社团或实习基地,可以尝试成立“校媒融合工作室”,把媒体的某个栏目以项目的形式分发给“校媒融合工作室”,为媒体定制内容,让学生成为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者,成为项目运作的经营管理者。

2、以某个媒体为中心打造一个辐射全省的内容传播平台,打通省内校园媒体,形成一个高校媒体联盟。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典型的是山东省教育电视台,他们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联合山东省有关高校成立“青春中国”高校联盟和“新媒体”联盟。通过省教育电视台的“教育新闻”等栏目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山东省内打造了一个高校学子分享作品、学习交流的传播平台,让传媒专业的学生作品有机会登上卫视,不适合电视播出但个性鲜明的作品在“新媒体联盟”的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联盟成立2年半的时间里,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创作作品的积极性,推动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教育新闻”栏目也因吸纳了大学生极具创作力的元素使得栏目具有青春气息,而获得了良好的收视率,栏目改版获得成功。

3、利用线下活动,形成媒体和高校的互动。由于媒体的接纳能力有限,无法一次接收数量众多的实习生,但是在大型的线下活动,如济南园博园长跑活动、城市天使海选活动等,往往也面临人手不够的情况。线下活动对接很快成为校媒双方合作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社会新闻的机会,学生近距离感受新闻现场,在参与新闻采写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认同感,实现了校媒双方的合作共赢。

(三)加强人才交流互通,培养“双师”型高校教师

近几年,高校逐渐认识到教师实践能力不足成为学科发展的瓶颈,提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当务之急应该是和媒体建立合作机制(如图1),互派人员,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弱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利用高校教师的理论研究优势指导业界实践的进步。学界还可以和业界在媒体融合等重大攻关课题上,在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群建设、实践教学模式、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和媒体开展深度合作,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教学与科研的互补,共同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培养理论和实践兼备的优秀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天培.互联网,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基本逻辑——喻国明访谈录[J].新闻战线,2016(13).

(作者单位: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

责编:周蕾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