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电视科学传播节目的形态演变

2017-09-08叶红梅

新闻世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电视节目

叶红梅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深入,科学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这为电视科学传播节目创造了新的机遇。纵向的梳理显示我国电视科学传播节目,经历了科教电影的电视移植与电视化、娱乐模式下的多元呈现的形态演变过程,其深嵌于广播电视系统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当中。

【关键词】科学传播;电视节目;形态演变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开放课题“新疆哈萨克语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XJEDU080112C13)成果。

科学传播是科学的共享和传递过程,包括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和面向大众的传播,主要指向后者。

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电视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利用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为93.4%。[1]科学传播的内容广泛地融合在新闻类、文艺娱乐类、社教类、服务类电视节目中。同时也产生了专门的电视科学传播节目,例如科教节目、科普节目等,科学传播节目更符合现代科学的大众化过程。

目前,对于我国电视节目科学传播的研究还很有限,多为叙事方式、创作实践等的具体研究,缺少纵向的系统梳理。本文以科学传播节目为主要线索,对电视科学传播节目的形态演变进行了梳理。

一、科教电影的电视移植与电视化

1958年4月29日,我國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试播前,中宣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明确要求要把“宣传科学技术知识”作为一项任务,科学传播因此成为电视开播后的主要播出内容之一。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播首日就播出了莫斯科科学普及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科学教育影片《电视》,奠定了此后一段时期科学传播内容在电视上呈现的主要形式和风格——科教电影的电视移植与电视化。

(一)科教电影的电视移植

科教电影是科学教育电影的简称。它是运用电影的形象化手段,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影片。[2]通常用于学校教学、教育以及在民众中间播映,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科教电影从旧中国时期的萌芽状态逐步发展起来。1953年至1960年,三家专业的科教电影制片厂——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先后建立,成为我国科教电影最重要的创作生产基地。与此同时,许多故事片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也都纷纷加入摄制队伍,我国科教电影生产的基本格局由此形成,并在1961年至1965年期间迎来了第一个创作鼎盛时期。《金小蜂与红铃虫》《麦田压绿肥》《消灭苍蝇》等一批与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卫生常识题材的科教电影诞生。这些科教电影在我国电视发展初期节目不足的情况下,被直接移植至电视荧屏,成为电视重要的内容来源,同时对电视科学传播节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科教电影的电视化

1960年,北京电视台创办了《科学知识》和《医学顾问》,是我国最早的电视科学传播节目。随后,早期创办的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的前身)也相继推出了科学传播节目,包括《卫生知识》《科学战线》《科学世界》等。囿于电视普及率低,早期的电视科学传播节目社会影响力非常有限。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电视科学传播节目围绕“四个现代化”建设和整个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开始逐步探索新时期的发展之路。

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为中央电视台,将原有的《科学知识》节目改为《科学与技术》,1982年又改为《科技与生活》,增强了内容的生活性与贴近性。全国各省级电视台也都陆续自办科学传播节目,形成了以科技知识、卫生常识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科学传播节目模式。

从节目形态来看,这一时期的科学传播节目仍然停留在“片”的阶段,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节目,仍然像是利用电视媒体播出的科教影片。在理念和具体制作上都深受科教影片的影响,延续了科教影片的美学体系和思维逻辑。选题上主要紧密配合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偏重“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科学技术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在叙事上,采用自上而下命令、教导的中心广播模式,电视化身为“老师”对观众进行科学教育,观众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化意味浓重。节目强调科学的权威性,对待科学的态度严肃,创作上结构严谨、完整,主要聚焦于具体知识和技术,少讲科学方法与过程。

与电影所制造出的疏离化艺术效果不同,电视和实际生活以及观众之间更具有一种亲和力。这一时期的科学传播节目创作者们意识到了电视的这一特殊性,对“科教片”进行了电视化的改造。主要的改造方向就是通俗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科学知识的抽象和深奥造成的节目的枯燥难懂。但由于这一时期科学传播节目形态的限制,所能进行的改造有限,因此成效不大。

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电视荧屏上还产生了一批讲授型的科学传播节目,如北京电视台开设的《自然科学讲话》,上海电视台开设的《科学讲话》,内容大都是请专家到演播室作讲座,内容纯粹是系统地讲解某类专业知识。这也是电视科学传播节目对科教电影用于教学、教育传统的延续。

二、娱乐语境下的多元化呈现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科技素养加速经济建设被提上日程,真正意义上的电视科学传播节目应运而生。

1995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第七频道播出的《科技之光》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科学传播节目,由武汉电视台承办,时长为1个小时。[3]内容包括科技新闻、热点科技话题、著名科学家人物专访、各类科学知识专题片。1997年,为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了《科技博览》节目,时长5分钟,黄金时间播出,主要为群众提供前沿、可靠的科技知识和信息,播出当年节目收视率位于中央电视台前三位。1998年,中央电视台又制作播出了杂志型科学传播节目《走近科学》,主要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和科学焦点问题,讲述科技人物故事。2001年7月,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正式开播,《科技之光》《走近科学》《探索·发现》《健康之路》等成为科教频道的知名节目。各地方台随后陆续建立科教频道,形成了国家、省、地级市的频道格局。endprint

这一时期的科学传播节目在节目形态上较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内容还是以报道科技发展现状,向受众灌输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为主,在新闻类、文艺娱乐类等电视节目的冲击下,慢慢失去了竞争力,收视受到严峻的挑战。例如,2003年,因为收视率长时间低靡,《走近科学》成为被中央电视台警告的节目之一。2004年,节目进行了大幅度改革,采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多以疑问为切入点,一步步带领观众探索真相。在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设置悬念,强调戏剧冲突,渲染神秘氛围,“探秘”、“揭秘”、“神奇”、“疑云”等成为节目标题常用的词汇。

过度的故事化、娱乐化导致节目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自我,失掉了“科学精神”的灵魂。严肃、严谨的科学传播节目演变成了戏剧化、庸俗猎奇、故弄玄虚的悬疑片,最终因失去了受众的信任而日渐式微。

2010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制作播出了我国第一档实验求证类科学传播节目《原来如此》。节目以现场实验、体验为表现形式,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并阐释身边隐藏的科学现象,在节目形态上推动了我国电视科学传播节目的创新发展。

2011年1月,湖南卫视播出《好奇大调查》节目,通过现场实验对老百姓生活中的疑问进行探究,从而找出问题的真实答案;2012年1月,湖北卫视的《生活·帮》开播,节目根据时下的热门话题,对广为流传的谣言进行实验求证;2012年2月,东方卫视推出《1001个真相》,以真实的实验体验来传播科学知识;2012年7月,湖南卫视推出《新闻大求真》,以传言提及的相关新闻事实作为出发点,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验证传言的真假;2013年4月,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是真的吗》节目,着重表现互动性和表演性。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但也由此带来了信息的杂乱和失真,产生了大量的谣言。实验求证类电视科学传播节目通过现场实验,辅之专家意见,对生活中存在的谣言、似是而非的信息进行求证,还原真相,正迎合了受众的需求。此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将科学内容和娱乐形式相结合,通过趣味实验告知观众真相,使节目变得生动活泼,同时也增强了节目的说服力,容易让观众接受。此外,还加入了偶像主持人、明星嘉宾、脱口秀、游戏环节等,将现场科学实验裹挟在诸多娱乐元素当中。由于各电视台盲目模仿,缺少创新,导致此类节目在内容选题和节目板块上的相似度极高,同质化严重,使得受众逐渐失去了热情。

2014年,江蘇卫视制作播出了国内首档科学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将“科学”这个独特主题与真人秀相结合,从众多综艺节目中杀出重围。节目最大的特色就是将科学元素置于电视综艺节目当中,宏大精美的道具营造出新奇震撼的视觉效果,身怀绝技的挑战者被节目塑造成观众膜拜的神人,选手的个人隐私、私人情感被渲染、包装成煽情的故事,高知名度的明星嘉宾自带关注和话题,冲突和悬念的设置将受众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在荧屏前。节目存在的主要意义不是科学传播的载体,而是借科学的外衣,通过各种感官刺激和煽情化、故事化的元素来娱乐观众。

结语

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并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加深,公众对科学议题更加关注,同时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越来越趋于理性,许多人开始主动反思科学所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如科学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科学传播也由此逐步走向多元立场共存的对话模型。在对话模型中,科学传播的主体与受众均多元化,同时更强调公众的态度、公众的发言权。

然而,目前科学传播节目在电视荧屏上所占的份量太小,并深嵌于广播电视系统的产业化和娱乐语境当中。因此,我国电视科学传播节目要改变单向的传播模式,做到真正的平等与互动,使公众充分参与其中,在多元立场的协商对话中实现科学传播。

注释:

[1]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协发布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J].科协论坛,2015(10).

[2]沈丹丹.科教电视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教育观念[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阿源.荧屏闪出科技之光[J].瞭望,1995(52).

(作者:昌吉学院中文系讲师)

责编:周蕾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电视节目
科学传播视域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介呈现研究
自媒体时代的科学记者:从“翻译”到“连接”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
基于传播学五要素分析“互联网+科技馆”发展
周四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