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现实技术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临床中的应用

2017-09-07尹丹卫孙少萍于善良孙静刘青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19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脑卒中护理干预

尹丹卫 孙少萍 于善良 孙静 刘青

【摘要】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技术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神经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方法 60 例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虚拟现实技术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6个月后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加拿大神经功能评分量表(CNS)评分。结果 干预6个月后, 两组患者FMA评分高于干预前, CNS评分低于干预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6个月后, 实验组患者FMA 评分为(39.01±6.48)分, 高于对照组的(35.05±5.63)分;CNS 评分为(12.97±3.29)分, 低于对照组的(17.05±3.51)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实施虚拟现实技术护理干预, 能促进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护理干预;脑卒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9.089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 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指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 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 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 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1]。本院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对60例脑卒中伴有偏瘫患者恢复期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联合虚拟现实技术护理干预, 以探讨联合实施虚拟现实技术护理干預措施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伴有偏瘫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30例。

对照组, 男18 例, 女12例;年龄48~80 岁, 平均年龄(64.12±

9.04)岁;其中脑梗死患者13例, 脑出血患者17例。实验组, 男20例, 女10 例;年龄45~80 岁, 平均年龄(66.71±7.31)岁;其中脑梗死患者14例, 脑出血患者16 例。康复治疗前已和患者及家属说明康复治疗的方法和目的, 均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签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

1. 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每天康复技师指导康复训练, 定时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并做好相关记录、根据病情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以及心理问题的疏导等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在康复锻炼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 2. 1 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特点, 以及实施肢体功能练习对脑卒中患者恢复的重要性, 使患者和家属能积极配合肢体功能训练, 并从锻炼中提升信心, 同时向患者和家属宣传虚拟现实技术护理在康复训练中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鼓励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并配合, 从而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1. 2. 2 饮食护理 指导并协助患者家属做好饮食护理, 不能一味地满足患者的饮食嗜好, 而是适当照顾患者的饮食偏好, 并根据病情发展情况, 制定营养、科学的食谱。要加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的摄入, 使患者的体能尽快的恢复, 从而进一步提高康复治疗和护理效果。

1. 2. 3 功能训练 首先患者在卧床休息时四肢姿势应保持良好正确, 采取平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交替等不同卧位方式, 以免患肢关节发生变形挛缩, 影响康复治疗效果。其次, 还要对患肢进行适当按摩, 按摩节律要缓慢, 动作要轻柔, 使患肢肌肉得以很好的放松舒适, 进一步增强康复治疗效果。另外, 加强患者的日常功能训练, 如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身体平衡训练、肢体摆放位置、肌肉拍打按摩等。这些措施都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或避免废用性萎缩、关节畸形挛缩及失用性综合征等。

1. 2. 4 虚拟现实技术护理 采用Bio Master VR系统的虚拟现实技术, 选择适合不同患者的训练环境, 将运动传感器分别安装固定在患侧手掌、前臂、上臂, 根据患者的运动功能的各项评分情况, 分别选取系统相对应的不同模块。指导患者认真观看屏幕展示, 逐条讲解并亲自演示, 让患者记住所演示的主要训练方法, 马上开始模仿训练, 医者仔细观察患者每个动作幅度、速度及准确性, 及时给患者示范正确动作并在一些细节上强化指导, 经常表扬鼓励, 增强患者坚持训练的自信心, 充分发挥其潜能。系统软件会根据动作的难度程度及规定完成动作的时间, 设置1~5个难度等级, 等级越高表示其难度系数越大。如果患者能坚持完成训练计划的各项内容, 并且可以做到原等级2 d的训练效果, 那么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等级的训练。有时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当做一些康复训练强度和时间上的调整。一般情况下, 虚拟现实训练40~60 min/次, 2~3次/d, 4~5 d/周, 总疗程10~12周。

1. 3 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后,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进一步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6个月后CNS、FMA评分[2]。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6个月后, 两组患者FMA评分高于干预前, CNS评分低于干预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endprint

6个月后, 实验组患者FMA 评分为(39.01±6.48)分, 高于对照组的(35.05±5.63)分;CNS 评分为(12.97±3.29)分, 低于对照组的(17.05±3.51)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3]。脑卒中患者经常会因为肢体活动障碍、行动迟缓, 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如自卑、抑郁、烦躁等, 进而不配合康复训练, 在长期的康复训练中, 出现倦怠情绪是非常普遍的, 患者的依从性很差, 导致延误的疾病的最佳康复治疗时期[4-7]。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护理干预, FMA、CN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 对脑卒中患者实施虚拟现实技术护理干预, 可以促进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缩短病程, 缩短康复治療时间[8-10]。

综上所述,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联合实施虚拟现实技术护理干预, 能够提高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 并能增加康复训练的趣味性, 明显提高瘫痪肢体的功能, 可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偏瘫致残率, 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使患者能够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范可文, 胡永善, 吴毅, 等. 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 21(6): 484-487.

[2] 高婉霞, 方志红. 康复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1):87-89.

[3] 方英, 叶民, 曹桂华. 16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与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5): 101-102.

[4] 周红艳, 张少茹, 卢丹丹, 等.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 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18):1674-1675.

[5] 张萍, 张乐, 李明连.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0(5):552-553.

[6] 程秀燕. 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恢复中的临床应用. 内蒙古大学, 2016.

[7] 赵一瑾, 黄国志, 谢笑, 等. 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训练的临床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 29(5):442-445.

[8] 谢笑. 应用虚拟现实平衡训练技术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 2015.

[9] 梁明, 窦祖林, 王清辉, 等. 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2):114-118.

[10] 王宏图. 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运动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10):911-915.

[收稿日期:2017-03-13]endprint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技术脑卒中护理干预
基于Internet环境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三维动画制作中的应用
数码绘画在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多元表现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