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和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017-09-05陈志仔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实践探索

陈志仔

摘 要:我校地处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地域文化属于水乡文化。为传承地域文化文明,体现社会时代精神,发挥文化正向价值的育人功能,我校提出了“顺和教育”(顺应规律、和谐发展)理念,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讨了“顺和教育”理论体系、文化体系、课程体系和育人路径。

关键词:顺和教育 文化育人 理论思考 实践探索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文化育人的本质就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导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我校地处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榄核地域文化属于水乡文化,水乡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了“顺应自然,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文化精神。学校文化承载着育人的功能,为传承地域文化文明,体现社会时代精神,发挥文化正向价值的育人功能,我校在“顺和”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顺和教育”理念,重构了学校办学理念体系,建构了学校文化体系和课程体系,并从实践层面探讨了“顺和教育”育人路径。

一、顺和教育:背景与内涵

1.“顺和教育”提出背景

根植于水乡文化精神:顺平小学由原榄核镇顺河村、平稳村两所小学合并而成。两村民风淳朴,村民天生“勤劳、追求、向上”,祈祷“顺”(一帆风顺、风调雨顺),信奉“和”(和衷共济、和睦生财、家和万事兴),希望顺应自然,风调雨顺,邻里“和睦”、社会“和谐”。在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榄核人逐渐形成了“顺和”文化精神:顺应规律、和谐发展。

深化于教育实践过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核心是人的和谐发展,包括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他人、社会的和谐发展。我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顺和教育”(顺应规律、和谐发展)理性思考:“顺应规律”是指顺应人的“成长规律、教育规律”,营造“和谐发展”的教育生态;“和谐发展”是指“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在“顺和教育”的统领引领下,学校形成了系列“顺和教育”文化节系列活动:读书节活动、体育节活动、科技节活动、艺术节和英语节活动。实践证明,“顺和教育”是“学生喜欢、教师开心、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好教育。

完善于特色课程建设:“课程”是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顺和教育”特色课程是提升学校内涵、形成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课程)、以活动为形式(活动课程)、以能力发展为目标(能力发展课程)的课程。为此,学校对教育活动进行了重构,用“顺和教育”特色课程统领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顺和教育”特色课程是以“和谐发展、实践成长”为主轴,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领域,以“核心素养”为主题,以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文本学习、活动学习”为形式的校本活动课程。

2.“顺和教育”文化内涵

“顺和文化”释义:“顺”:理也,循也。指朝同一个方向,如顺风、顺水、顺境、顺水推舟、顺风使舵、顺应潮流等。古人谓“顺”,始于顺其自然,《老子》云:“道法自然”,于“顺”延展,言及深广。顺之文化,系心于民,民之所动,皆有传承;“和”:相安,谐调,平静。“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核心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和”的理念是支撑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同样也是促进社会阶层关系和谐的重要思想资源,对促进阶层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顺和”:和顺,缓和;顺随和同。出自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先生以应变顺和,天地为家;运去势颓,魁然独存。”——“顺和文化”是指顺平小学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顺应规律、和谐发展”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顺和教育”内涵:“顺和教育”是指“顺应规律、和谐发展”的教育。——顺应规律:“规律”即“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包含天道、人道、地道。“天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人道”是指人的“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规则和法则,“地道”是指大自然的规律和规则;“规律”是指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具有必然性、普遍性、客观性、永恒性;顺应规律就是要在教育活动中顺应人的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谐发展:“和谐”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强调不同事物的和谐相处,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指人或事物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要义的体现,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三大体系:内涵与结构

1.理念体系内涵与结构

“顺和教育”理念是指内含“顺应规律、和谐发展”的思想体系,包括“教育理念、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一训三风”。“一训三风”是基于“顺和教育”理念的对全校师生做什么人的训导(校训),对学校群体行为风范的要求(校风),对教师“怎样教”行为风范的要求(教风),对学生“怎样学”行为风范的要求(学风)。

2.文化体系内涵与结构

“文化体系”是“文化标识、文化坏境、文化愿景”的总和。

“文化标识”是指能被人们视觉、听觉所能感受的寓意“顺和教育”理念的标志物。“视觉标识”是指根據“顺和教育”核心理念构思的校徽Logo,再根据校徽的造型和风格来设计其他文化标识。

“文化坏境”是指承载“顺和教育”理念体系的文化物象化的物理时空,包括“场文化物象、廊文化物象、墙文化物象”。主题景观:承载“顺和”文化物象的物理时空;廊文化物象:三品长廊:承载“德品励志、学品明志、行品笃志”文化物象的物理空间;墙文化物象:承载“教育理念、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一训三风”文化物象的物理空间。

“文化愿景”是指介于“理念”与“理想”之间的育人情致的美好愿望:每个空间都是一本“育人的书”,每面墙都是一幅“育人的画”,每条廊都是一首“育人的诗”,每次集会都有“心中的歌”。让“顺应规律高山仰止立德、和谐发展景行行止树人”成为师生的座右铭;让“顺应规律、和谐发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校园时空充盈着“求真务实、和谐进取”校风文化元素;让“传道励志、授业明智、解惑觉慧”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让每个学生演绎“乐学于心、会学明道、活学致用”的故事。endprint

3.课程体系内涵与结构

课程性质:“顺和教育”特色课程是以“顺应规律、和谐发展、志存高远”为理念,以“德品励志、学品明志、行品笃志”为目标,以“认知发展、实践成长”为领域,以“文本学习、活动学习”为形式的校本活动课程。通过课程实施,达成“顺和教育”育人目标。

课程结构: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领域、课程模块”

课程体系:包括“课程主轴、课程领域、学习主题、学习形式”

三、育人路径:活动、文化与课程

1.活动育人

“活动育人”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主题为中心的系列育人活动:一是“德品励志”育人活动:基于课程的生本化“顺性励志”,基于课堂的生命化“顺势励志”,基于活动的生活化“顺导励志”,基于校园的生态化“顺和励志”,基于评价的发展性“顺行励志”;二是“学品明志”育人活动:基于典礼活动的明志教育,基于爱心活动的明志教育,基于传统节日的明志教育,基于社会实践的明志教育;三是“行品笃志”育人活动:基于制度文化的润泽行品,基于班级建设的强化行品,基于阅读活动的内化行品,基于学科教学的渗透行品,通过系列育人活动,达成“德品励志、学品明志、行品笃志”的文化自觉。

2.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是承载文化育人要素的时空为载体,以“感知体验、认知内化”为内容的育人形式。通过“文化标识”载体的“视觉、听觉”感知体验,“文化环境”载体的“感化、熏陶”认知体验,净化育人环境,强化育人功能,使“顺和教育”理念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课程育人

“课程育人”是以“德品励志、学品明志、行品笃志”为目标,以“文本学习、活动学习”为形式,以“生活、社会”为场景,以“反思、建构”为意义的“和谐发展、实践成长”的学习活动。为此学校开发了《励志启航》校本学材,从“礼仪、修养、求知、成才”四大方面共二十五小项具体诠释了“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校训内涵,从“励德、励智、励身、励心、励行、励能”六方面把励志教育加以细化,诠释了“育人为本、质量为重、发展为道”的办学理念。

综上所述,“文化”是道德的滋养源泉,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學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学校教育理念唯有传承地域文化文明,体现社会时代精神才有“根”有“神”。学校的教育思想是一个体系,包括理念体系(教育理念、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一训三风)、文化体系(文化标识、文化符号、文化愿景)、课程体系(课程性质、课程结构、课程实施)。“顺和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顺应规律”(按法规办事、按规律做事),“和谐发展”(和谐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实践探索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技术文化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鲁班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