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学生对学校文化认同感的因素探究

2017-09-05黄莉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认同感影响因素

黄莉

摘 要:学校文化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学生的主体精神。只有学生对学校文化呈现出理解、认同、信任,最终才能转变为支持的行为,并主动地融入文化、创造文化。这样,学校才能真正地成为文化的圣地、育人的沃土、成长的乐园。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系统会令学生对学校文化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学校文化的打造只有紧密地围绕这三个系统,并将这三个系统相互地融合与协调,才能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学生个体特点 学校文化 认同感 影响因素

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感。认同感属于管理心理学的范畴,是近年来教育心理学领域逐渐重视起来的心理趋向。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内,每一位成员对于来自外界的事项和原则等问题,形成认识,并对周边的环境或事物作出价值判断与评估。认同感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学校发展的质量高低,并在学校管理中逐渐发挥着核心作用。

学校文化建设要始于“认同意识”。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和学校文化的主要载体。学校文化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是学生的主体精神。只有学生对学校文化呈现出理解、认同、信任,最终才能转变为支持的行为,并主动地融入文化、创造文化。如此,学校才能真正地成为文化的圣地、育人的沃土、成长的乐园。因此,寻找影响学生对学校文化认同感的因素则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学校文化的界定

从目前的教育导向来看,学校文化泛指学校中所存在的一切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从内容上看,学校文化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制度的,也有行为的;从性质上讲,既有隐性的,也有显性的。有论者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称之为文化的二分法;还有论者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称之为文化的三分法;另有论者将学校文化这一复合体,分为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三个层面。笔者认为,无论是何种方式的划分,学校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要素。

1.学校主体——教师和学生

2.顶层设计

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包括学校核心文化、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意识形态,以及建立完善的学校组织系统(学校管理、教学工作、德育工作、后勤服务等)和学校非组织系统(制度设计和活动设计)。

3.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一种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形态。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与美化、班级文化等方面。

4.学校活动

学校活动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活动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学校必须充分地利用各种因素,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

二、学生个体特点分析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和学校文化的主要载体。学校文化的打造要以生为本,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进行寻根探源。学生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最重要的系统,即认知、情感、行为系统。学生主观知觉到的某类事件的价值,能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感状态,进而对认知和行为具有限制、诱发或强化的功能。当明确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探究学生对学校文化认同感的因素才能更合理、科学。

三、影响学生对学校文化认同感的因素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基本。

认知是指我们对某事或某对象的看法。认知不但决定我们感受事情的方式,而且对我们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作用。认知会改变我们的情感,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认知可以激励我们去做与目标一致的事情。从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在打造学校文化方面,有些学校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学生对于学校的核心文化、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意识形态是没有反应的;对于学校精心设计的学校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与美化、班级文化等方面也是木然的。究其因,最常见的问题是学校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一训三风”等表述空洞、生涩、冗长、繁杂,学生不知所云;学校建筑、文化设施等物质环境的布置也并未能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思考与设计。学生的认同度小,再好的设计与理念,学校文化也只能作为一种象征,一种标志而远离学生,缺乏灵动的生命力。学校文化的打造要本土化,具有校本性。尤其是学校的顶层设计更应该要秉承学校历史的文化积淀,以独特的区位优势与文化优势,以及学校的办学历史等方面进行文化寻根和文化定位,确立适合学生的核心精神与文化。并同时配套建立完善的学校组织系统(学校管理、教学工作、德育工作、后勤服务等)和学校非组织系统(制度设计和活动设计),形成可操作的计划、措施、步骤和方法。如此,才能让学校文化具有特定的精神气质和人文气氛,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学校特色的精髓。

2.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关键。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是认知的动力,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有动力、调节等方面的功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行为具有强化、促进、巩固的作用,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学校主体——教师与学生方面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1)教师是点燃学生情感的火把。教师是学校文化直接执行者与管理者,能表现出学校的价值体系和传统。具有良好的教学态度和一定教学技巧的老师,更容易与学生亲近,与学生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欣赏的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认同学校文化,产生归属感和求知欲。尤其是在生理与心理方面都不够成熟的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依赖教师和需要教师的情感抚慰。实施师生交流的主动权在教师。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和完整人格的人,平时多点以一种亲切、关心、平和的态度主动接近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做有“五心”(爱心、耐心、细心、恒心、信心)的教师,为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增强,也会带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相应得会得到提升。

(2)同伴的互动是点燃学生情感的助力。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归属和爱及尊重是人类基本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与学生交往最多的是同伴。在同伴集体中如果能被同伴接纳、被所属群体所接受并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认可与尊重,是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这些基本需要。在一个群体中能找到自我价值的人,自然也就会认同该群体形成的规则、准则等文化。

3.创造性地改变学生行为是依托。

行为是大家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表现出的一切活动。学校文化是依附于学生的行为之上的。心理学家沃尔特·米契尔认为,个体建构或产生特定的认知和行为的能力来源于个体自身的内在潜力。在生活与学习中,正是因为个体发挥了这种潜力才最终获得并表现出各种行为模式。学校文化的打造则要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关注学生“全体”、“全面”、“全过程”,为学生有价值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把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作为依托,通过各类学校活动去改变学生的行为,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感受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和独特的人生体验。比如:充分展现自我的课堂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盛会;畅游书海的海量阅读活动;百花齐放的社团小组;新颖有趣的班队生活;悦耳动听的校园广播;版面丰富的宣传作品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融入自然与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与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能力与创造力,并获得知识、体会、认识、思想,形成对人对事物的看法,内化自己的观念。同时,在各类活动中形成的内在观念又会化为自觉行动,用以指导学习和生活。学生在學校活动中锻炼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创造性改变学生行为中必须要注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行为的改变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大家共同的事情,行为的改变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持续的过程。

综上所述,学校文化的打造要紧密地围绕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系统,并将这三个系统相互地融合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开放、和谐、竞争、积极的文化氛围与环境,也才能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并让学生随着认同感的加强而逐步产生强烈的、积极进取的内动力,投入到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中,成为一位快乐健康成长的幸福学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认同感影响因素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