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案导学法在中职内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7-09-05张海霞周娟仙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内外科学法学案

张海霞,周娟仙

(浙江海宁卫生学校,浙江 海宁 314400)

学案导学法在中职内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海霞,周娟仙

(浙江海宁卫生学校,浙江 海宁 314400)

目的 探讨学案导学法在中职内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校中专护理专业1511、1512两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511班为实验组(60人),采用学案导学法;1512班为对照组(63人),采用传统教学法。课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成绩,并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实验组学案导学法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期末平均成绩与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实验组对该教学法评价较高。结论 学案导学法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了教学相长,适用于内外科护理教学,值得推广应用。

学案导学法;中职护生;内外科护理;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法是以学案为载体,将教材与学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1]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中职护生大多为初中毕业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其认知能力较低,学习习惯不良,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兴趣较低,学生“低基础”与护理教育“高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影响着中职护理教育质量[2]。针对目前中职生特点,我校在中专内外科护理教学中尝试使用学案导学法,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强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校2015级中专护理专业7个班中的1511、1512两个班为研究对象,将1511班作为实验组,学生年龄(16.60± 0.68)岁,女生58名,男生2名;1512班作为对照组,年龄(16.48±0.63)岁,女生59名,男生4名。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基础课程成绩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采用学案导学法,对照组采用以教师“满堂灌”为主的传统教学法。两组均采用我校临床护理组教师自编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程江平主编的《内外科护理》教材,授课教师、授课计划、授课学时均相同。

1.2 实验组教学方法

1.2.1 学案的目的和要求 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习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2]。我校组织临床护理组专业教师多次进行集体备课,仔细研读相关书籍和参考文献,结合新教材、新教学大纲、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及临床护理实际情况制定学案导学框架。根据教师间的不断探讨以及我校中专护生特点,对学案内容不断纠错、补充和完善。

1.2.2 学案导学的设计和编制 学案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及难点、知识链接、学习过程、课后反思5个环节。学习目标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学习重点及难点要表达精准,不可泛泛而谈,过于笼统。知识链接主要对这节课学到的难以理解的内容以微视频形式呈现,对微视频每个知识点用5道题进行过关测试,帮助理解记忆,对未过关的学生要求其反复观看微视频,小组成员互帮互助,为后期学案的学习起铺垫作用。学习过程可谓是学案的中心环节,具体包括个人自主学习、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达标检测3部分。个人自主学习需要在课前预习时完成;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包括工作情境案例及工作任务,要求在课堂分组讨论时完成;达标检测需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精、小、活”的练习题,题型多种多样,可分层采用选择题、填空题、案例分析题,增加人文、法规方面的题目,重在培养学生能力,与临床护理发展相吻合。课后反思包括学生存在的困惑、问题及需要改进之处两部分,旨在最大程度地优化学案。

1.2.3 学案导学法教学实践 第一步:发放学案。教师提前一周印制学案,提前3天将本节课学案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查阅网络资料、研读分析教材等方式,课前完成学案个人自主学习部分。第二步:学生分组。将实验组60名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6人一组,分成10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作为小老师,小老师发放任务包,监督和引导本组成员观看微视频,通过中国知网、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参考文献,完成学案个人自主学习部分,并收集预习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第三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根据之前划分的10个小组,将每一小组6名成员以“U”字形安排座位,分别设为A、B、C、D、E、F,小组内每位成员领取任务,针对工作任务、工作情境案例及设置的问题进行讨论,尽量做到平均话语权,轮流由A—F成员进行总结汇报,如汇报不完善,组内其他成员可进行适当补充与纠正。教师耐心听取学生小组讨论后的发言,对学生针对问题给出的结果不给予任何评判性意见。第四步:教师精讲点评。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学生自学及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分解,对易混淆的知识点加以启发点拨,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肯定正确观点,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要求[3]。第五步:知识抢答。针对中职护生特点,分层设置一些达标检测题进行组间知识抢答,答对加1分,答错不扣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2 结果

2.1 两组理论成绩比较(见表1、2)

表1 两组学生期末平均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学生期末平均成绩比较(±s,分)

n P实验组对照组组别 平均成绩80.10±10.92 70.63±10.93 60 63<0.01

表2 两组学生期末各分数段分布比较[n(%)]

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统一命题进行闭卷测试,教师按统一标准集体阅卷,最后将考试成绩录入SPSS 19.0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经t检验,P<0.01,说明两组学生平均成绩有显著性差异。考试成绩在90分及以上为优秀。经χ2检验,两组优秀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 问卷调查

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课程结束后,调查实验组学生对学案导学法的评价[4]。教师解释研究目的和填写方法后发放问卷,要求学生以不记名方式填写,共发放问卷60份,有效收回60份,有效回收率100%,结果见表3。

表3 实验组学生对学案导学法的评价[n(%)]

3 讨论

3.1 学案导学法有利于教师自我提升和完善,实现教学相长

一份高效的学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和编制学案时不仅研究教材,还研究学生。在学案导学法中,学生了解的知识越多,提出的问题就越容易超越课本内容,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对内外科护理课本内容非常熟悉,还要查阅资料、文献以拓宽知识面,并到临床一线实践,把握临床最新动态,完善知识结构。

3.2 学案导学法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特定的文化氛围和背景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学习伙伴的帮助或者实用的学习资料获得的。在学案导学法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在小老师的带领下参与问题研讨,杜绝了中职护生上课打瞌睡现象,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平均话语权及完善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避免了部分内向学生只听不说状况。

3.3 学案导学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后进生不再唯唯诺诺,原来上课打瞌睡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表达,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导学案的达标检测是分层设计的,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案导学法实施后,实验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优秀率也明显提高。

4 小结

在中职内外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法,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沟通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书写能力、探究合作意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深受学生欢迎,值得推广应用。

[1]张海燕,王慧玲,李铁军.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学案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11):16-18.

[2]刘笑梦,张彦芳,曹姣玲,等.中职护理专业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探索[J].护理研究,2012,26(3):745-747.

[3]李文利.“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20-21.

[4]张海霞,周娟仙.CBL融合PBL在中职内科护理课堂应用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146-147.

G424.1

:B

:1671-1246(2017)17-0065-02

猜你喜欢

内外科学法学案
“内外科疾病康复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实践
《内外科护理学(第2版)》出版: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乡愁导学案
基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外科护理教学改革
——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助产专业为例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比例尺(一)”导学案
八年制内外科总论课程整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