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肠造口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中的应用

2017-08-31戴秀娟王芬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20期
关键词:圈员肠造口造口

戴秀娟,王芬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普外科,江苏南通 226001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肠造口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中的应用

戴秀娟,王芬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普外科,江苏南通 226001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提高肠造口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中应用的效果,得出标准化结果,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肠造口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 运用品管圈活动,采用品管手法对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38例(已排除1例晚期直肠癌骨转移行姑息手术6个月后死亡患者)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程度运用电话回访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对其生活质量下降原因进行分析并设立目标值,针对要因拟定出相应对策,自2016年8月起在临床实施;再对2016年8月—2017年3月21例肠造口患者进行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程度评估并进行效果确认。结果 目标达标率为100.79%。结论 品管圈活动实施对策可纳入科室标准化体系。

品管圈;肠造口;护理;生活质量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5~12人)为了解决现场工作问题,提升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组成一个团队(圈),然后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应用品质管理(Quality Control,QC)的手法,进行各种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问题以达到改善业绩的目标[1]。肠造口俗称为“人工肛门”。它是以医疗为目的,建立肠道于腹部体表相通的一个通道,其开口为造口,使大小便通过该造口排出体外。肠造口术虽然在16世纪前已经开始,但是腹部永久性人工肛门的结肠造口得以推广是从1907年Mile将结肠造口用于治愈性手术-腹会阴联合切除[2]。因肠造口改变了患者正常的生理状态,患者一般不能自主控制排便排气,部分患者存在不会自我护理或不能正确认识造口等问题,因此术后生活质量下降。对此,南通市中医院普外科在品管圈活动中选取了“提高肠造口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主题,活动后有效提高了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活动后目标达标率为100.39%,现将活动过程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品管圈

南通市中医院普外科8名护士以自愿原则参加组成一个团队,运用品管手法确认圈名为“久安圈”。该次品管圈8名成员均为女性;年龄:24~40岁;职称: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1名;学历:本科7名,大专1名。护士长担任圈长,负责掌控计划实施和组织会议,外科总长担任辅导员,监督和指导品管手法的运用,其余圈员各有分工,分别负责监督检查、数据收集统计、资料分析整理及校对等,确定主题后于2016年7月—2017年4月完成此次品管圈活动。

1.2 活动对象

调查选择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患者:①组患者:2015年6月—2016年6月肠造口术后患者38例 (已排除1例晚期直肠癌骨转移行姑息手术6个月后死亡患者),年龄56~82岁,男27例,女11例;②组患者:2016年8月—2017年3月肠造口术后患者21例,年龄64~78岁,男17例,女4例。

2 方法

2.1 确定主题

8名成员通过头脑风暴[3],对外科工作进行分析,提出现阶段外科临床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评价法在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4方面评价最终得出主题:提高肠造口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2.2 计划拟定

圈员于第3次圈会制定出活动计划,预定从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与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改进和其他几个方面分别来完成此次活动,绘制出甘特图。

2.3 现状把握

制作出患者生活质量回访调查表,统计2015年6月—2016年6月肠造口术后患者38例(已排除1例晚期直肠癌骨转移行姑息手术6个月后死亡患者),年龄56~82岁,男27例,女11例;针对此部分患者运用电话回访方式做调查问卷,并请患者对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程度在1~10之间进行打分,生活质量下降程度越多则分数越高,反之则分数越低;最终统计出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程度平均分为4.23分。同时调查问卷从方法、心理、社会、家庭、医生护士、经济及其他等方面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具体原因。将调查所得数据绘制成柏拉图(图1),根据“80/20”法则得出改善重点为:80.0%。即:方法和心理这两个因素为此次品管活动的改善重点。

图1 柏拉图

图2 鱼骨图

2.4 目标设定

根据品管手法,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计算出目标值为:1.69。圈能力即为主题选定时全体圈员以5、3、1分评分得出均分/总分5分所得值[1]。此主题的圈能力值为:3.75/5。

2.5 解析

圈员抓住改善重点:方法和心理这两个改善重点进行具体原因分析,全员使用头脑风暴从护士、患者、方法及其他四个方面总结归纳绘制出鱼骨图(图2)。针对鱼骨图中的各项要因,全体圈员共同投票,进行数据分析,并再次使用柏拉图进行真因检验,得出4项真因:①护士知识缺乏;②护士知识宣教不到位;③排便不规律;④心理护理不到位。

2.6 对策拟定

①针对护士本身存在知识缺乏的问题,选拔科室优秀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行造口专科护士培训;在造口专科护士的带领下,全体圈员共同学习探讨并整理相关资料,进行业务学习后进行考核,保证每一位护理人员尤其是责任护士必须熟练掌握肠造口护理相关知识;进行造口袋更换等操作的规范化培训,进行考核,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造口袋更换及造口维护操作;科室完善肠造口相关业务学习资料和操作流程,圈员制定《肠造口护理宣教手册》,内容使用患者能理解、简便的语言,以供患者及家属学习,制定定期讨论更新的计划,定时更新《肠造口护理宣教手册》的内容。

②针对护士宣教不到位的问题,要求全体护士严格按照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这一护理模式进行临床工作,并且实施全程宣教的模式,在术后第1天、巡视患者、术后开放造口、每次更换造口袋、出院及术后回访等时间分别对患者进行造口相关知识的宣教,使健康宣教贯穿于患者整个病程;科室将肠癌护理纳入科室临床路径,整个护理过程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要求执行,责任组长及护士长定期对患者提问,确保健康宣教有效;在患者出院时做好健康宣教后发给《肠造口护理宣教手册》并指导患者研读,确保患者理解并且能自行操作。

③针对患者所不能适应的不能控制排便排气的问题,指导患者饮食宜易消化,少食洋葱、大蒜、豆类、山芋等可产生刺激性气味或胀气的食物,应以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的少渣食物为主,以使大便干燥成形,避免食用可致便秘的食物[4]并将此饮食指导内容加入《肠造口护理宣教手册》中;指导患者按照原来的排便习惯,每日晨起饮一杯温开水并至厕所意想排便,指导患者锻炼腹部肌肉以控制造口排便[5];有条件者每日定时(最好每天早上)由造口插入肛管注入37~39℃生理盐水500 mL左右进行肠道灌洗,训练肠道规则的蠕动,达到与正常人同样有习惯的排便[6]。

④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不适应的问题,从术前开始即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术后早期使用触摸造口等方式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肠造口;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保证患者的家庭支持;在科室定期组织肠造口患者联谊,推选自我护理能力强及具有号召力的患者现身讲解,以鼓励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造口;科室造口专科护士定期回访,做好解疑答惑工作,全程跟踪。

2.7 对策实施

将上述拟定的对策于2016年8月开始在临床实施。

3 结果

即品管圈活动效果确认。

3.1 有形成果

对2016年8月—2017年3月期间21例肠造口患者按照现状调查组患者电话回访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得出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程度平均分为:1.67分;根据品管圈目标达标率计算方法:目标达标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 进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最终计算出目标达标率为:100.79%;进步率为:60.52%。

3.2 无形成果

通过此次活动,从解决问题能力、责任感、沟通配合、愉悦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和谐程度这十个方面来评估全体圈员的成长,在活动前后由全体圈员自评打分,计算平均値。得出全体圈员在此次活动中的成长和收获的雷达图(图3),由图可直观地看出,在品管手法的运用和责任感方面进步尤为明显,经过此次品管圈活动,圈员自认为自身的科室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科室活动参与感也有所增加。

图3 雷达图

4 结论

此次活动目标达标率超过100%,因此此次品管圈活动成果:①肠造口护理业务学习;②造口护理规范化操作流程;③《肠造口护理宣教手册》;④肠癌患者护理临床路径;⑤肠造口患者联谊会的定期召开。均纳入科室标准化体系,认真执行;并制定更新计划,随时更新,保证护理的有效性和与时俱进。

5 完成活动

完善活动甘特图,将此次活动过程制作成PPT全科汇报,请全科医护人员探讨点评。

6 总结

外科大手术患者术后存在或多或少的生活质量下降,而中国自古就有“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样的见解,强调了护理在患者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全体圈员共同参与问题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增加了护理存在感,工作成效也显而易见,也能使我们护理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更积极地参与到患者治疗中去;另外临床护理工作需要我们护理人员不断发现问题并总结提高,而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通过品管圈活动结合PDCA循环有效地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护理程序,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得以提高。

[1]郑树森.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万德森,陈功,郑美春,等.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的手术方法并发症的防治[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6(3):154.

[3]王临润,李盈.医院品管圈圈长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4]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徐满芳.结肠造口病人的健康教育[J].现代康复,1999,7(3):2.

[6]张惠芹,吴海燕.肠造口患者护理实践与成效[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04,3(1):27.

R473.6

A

1672-5654(2017)07(b)-0123-03

2017-05-18)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20.123

戴秀娟(1990-),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肠造口患者护理。

猜你喜欢

圈员肠造口造口
普外科护士肠造口护理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直肠癌永久性造口患者造口周围皮炎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依托PDCA管理推进全科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多功能肠造口栓的设计及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
皮桥造口在预防性回肠造口临床中的应用及观察
造口患者居家照护对策
品管圈在降低ICU 患者上肢肿胀发生率中的应用研究
品管圈对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体会
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