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船山学院以社会适应型人才培养导向的景观雕塑实践课程研究

2017-08-30高峻岭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1期
关键词:实践

摘要:社会适应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自身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要求。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具有时代性和有导向性,为了迎合新的社会需求,船山学院各个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创新,尤其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环境设计专业中,对怎样通过每一具体的课程实践形成具有团队合作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社会实适应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导向研究,是研究和探讨的内容,本文通过景观雕塑实训课程为研究案例,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景观雕塑;社会适应型人才;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1-0151-02

景观雕塑实训课程是极具创意性和实践性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课程的一部分。这门课程集合了立体构成、园林OUTCAD制图、广场设计、风景园林基础设计等知识,不仅具有满足的环境设计方面的构成空间设计,更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建设而言具有文化性、符号学、装饰审美性等特点,而且从单纯的雕塑设计拓展到景观造型、景观小品、路灯系统、建筑和桥梁等的造型设计研究。

社會适应型人才培养导向是社会发展分工对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发现高校的培养体系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对学生的培养上的条件和教师的倾向往往偏向于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忽略对他们实操能力的培养。教育部等7部门曾经联合印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各项工作及组织领导等提出了明确意见,并从加强总体规划、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组织军事训练、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发挥学生主动性、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等方面对实践育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高校为此展开了的社会适应型人才培养导向的探索,南华大学船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通过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深化实践教学方法开展了许多探索,教与学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课程开展项目背景和意义分析。社会适应型人才培养导向为课程项目的主旨思想,本次景观雕塑课程的实践项目是对南华大学虎形山公园进行包括景观雕塑在内的相关的景观造型设计和改造。公园林木葱葱郁郁,是城市空间中少有的特别好的休闲风景区,山沿的交通道路沟通分别是学生宿舍、教学楼、运动场、教学楼及三食堂,是人群聚散必经之地,但由于在山与路之间要不是一堵高约2米长约300米的毫无特色的围墙就是建筑分割或陡峭的护坡,进山入口位置偏僻且数量少,上山往往望而止步。这种极不合理的封闭性使山林空间利用不够同时也滋生安全隐患。为此对沿山的围墙进行功能、造型、文化、实用等多维的设计整改,既可以释放虎形山没有利用的空间,减少安全隐患,也可增添文化符号和打造个性造型设计来增添新的校园文化积累,使之成为城市的新景观。

课程的定位和培养方向。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景观雕塑设计的工艺流程和大胆创新作品的思维能力,并通过模拟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教学解决办法是通过情景模拟方式导入任务描述,培养学生与客户、学生、老师之间的和谐交流,建立团队意识,训练实践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具体体现为,首先是重视前期调查环境和社会调查,其次是多角度启发创作思维,同时严格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案。

课程的设计思路。通过本课程情景模拟方式导入任务的实践训练,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动手创新和作品推荐的能力,最终达到符合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课程设计是通过由简到繁的实际工作项目,运行“建立团队→任务发布→小组研讨→教师引导→社会调查→概念提炼→创意展开→动手实践→产品成型→作品展览推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导,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微信”等方式,通过引导问题的设置,鼓励学生大胆自主的运行整个过程。具体教学路线过程体现如下。

实践课程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具体体现:首先是团队合作和社会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分组明确具体分工,四至五人为一组,内部做好分组工作,确定好各自的任务范围。这种形式的开展既保证学生不会因为任务量大无法完成作业,同时通过分工合作加强团队意识和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特别对交流不畅通的学生而言,有利于提高社会适应力。其次是理论联系实践启发创新思维,增加实践能力。90年代后高校合并的大潮和高校的扩招导致的校园面积扩大,更使大部分高校也缺乏足够的资源和精力对校园内部环境进行品质的提升,甚至部分此时建设的空间、建筑、景观、雕塑都缺乏足够得到重视而存在问题。于部分学生而言,这些新旧问题最多可能只能溢于言表,而对于景观设计的学生来讲,则可以通过实践,形成图文并茂的方案稿图,将时代的、地域的、学校文化的各种符号和特色在空间中体现。这种来自于自身环境现状的研究容易激发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性学习兴趣,通过对熟悉空间景观的学以致用,提高成员的专业设计水平,促进学生朝社会适应型人才方向发展。通过完整的项目流程,培养具有公共空间艺术意识的、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的完成景观雕塑项目设计的、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环境景观设计专业的社会适应型人才。

结束语:社会适应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实践课程优势。首先在整个实践课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学生主导研究项目,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项目的模拟过程中,实际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最为接近社会需求,加深了解,确保社会定位的合理方式,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方向。其次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创新,把对人才的培养导向由单纯的社会适应型向适应型和创造型两方向发展,使学生进入社会后不但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具有强烈自信心的创新能力,成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适应和创新双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问题[M].董洪川,译.商务出版社,2012,

[2][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周晓红,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3]高峻岭.城市雕塑对城市文化的发展影响[J].艺海,2016,(02):127-128.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