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7-08-30李洋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血糖水平中医治疗临床效果

李洋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该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小儿消渴病腹泻患儿中,选择96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将此次研究收治的96例小儿消渴病腹泻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n=48)与常规组(n=48),其中常规组患儿予以运动治疗、饮食治疗、胰岛素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之上,采用中医治疗,对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血糖水平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经过统计处理,结果发现研究组患儿临床治疗总疗效明显比常规组更高(95.83% VS 81.25%),组间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血糖水平,结果提示治疗后,两组患儿餐后2 h血糖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但研究组患儿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对患儿血糖水平的改善十分有力,同时治疗效果也十分的突出,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儿糖尿病;中医治疗;临床效果;血糖水平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4(b)-0109-02

消渴病,源自于唐朝医家甄立言的《古今录验方》中,指出消渴病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脚瘦腿肿,数小便者,阴痿弱,此为肾消病也[1]。换言之,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以及疲乏、消瘦、尿糖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综合征,经临床化验检查则提示高尿糖以及高血糖,胃、肺、肾为主要病变部位,燥热偏湿、阴津亏耗为病机,久而久之,阴阳失衡,导致阴阳两虚、经脉失养、脉络受阻,引起胸痹、肢体麻疼、眩晕、下肢坏疽、中风昏迷、腹泻,严重影响着患儿的生活质量[2]。临床西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通常以止泻、消炎抗菌的方式为主,但疗效欠佳,容易反复。该次研究为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特此从该院选择96例小儿消渴病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医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总共选择96例小儿消渴病腹泻患儿,为该次研究对象,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所提出的关于消渴病标准予以确诊,发病时间<1年。全部患儿均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参与该次研究。采用电脑随机的方式,将该院收治的96例小儿消渴病腹泻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研究组48例患儿中,有24例男性研究对象,有24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1~10岁,平均(6.44±3.22)岁;常规组48例患儿中,有25例男性研究对象,有23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1~11岁,平均(6.35±3.09)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处理,结果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运动治疗、饮食治疗、胰岛素治疗,要求患者遵照少食多餐的原则进餐,按照患者日常活动量、体质量、饭量以及年龄,对患者生长发育进行综合考虑,确定每日所摄入的热量;按照患者身体具体情况和喜好选择相适应的运动方案,以此来增强患者体制,避免感染。小儿按每小时体质量0.1 U/kg的标准,注射胰岛素,按照血糖变化情况合理调整用药剂量。

研究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之上,采用中医治疗,具体方法为:①针对口渴、脉沉细数、尿频以及腰酸乏力的肾阴亏虚患者,使用六味地黄丸,即丹皮、五味子、山萸肉、茯苓以及泽泻各10 g,生地、熟地各15 g、砂仁5 g;②若患者较为消瘦,则加黄芪、人参;④针对脉弱患者,则加枸杞、菊花。1剂/d,2次/d,早晚各1次,1个疗程为期3周。④针对多饮、脉细数、口干以及舌边缘红的患者,石膏、金银花、生地各15 g,选甘草、黄连、砂仁各5 g,麦冬、沙参、玉竹、知母、天花粉各10 g;⑤如果便秘,则加大黄。1剂/d,2次/d,早晚各1次,1个疗程为期3周。所有患儿均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期间时刻留意患儿血糖水平,并按照患儿具体情况,对用药量进行合理调整,确保疗效。

1.3 觀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包括餐后2 h血糖和空腹血糖。评价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标准为:患儿接受临床治疗后,症状表现基本消退,对比治疗前,血糖水平减低>30%,视为显效;患儿接受临床治疗后,症状表现有所改善,对比指标前,患儿血糖水平减低10%~30%,则视为有效;患儿接受临床治疗后,症状表现无任何变化,且血糖减低水平低于10%,视为无效。治疗总疗效=(有效+显效)/总病例×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

经过统计处理,结果发现研究组患儿临床治疗总疗效明显比常规组更高(95.83% VS 81.25%),组间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糖水平

对比两组血糖水平,结果提示治疗后,两组患儿餐后2 h血糖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但研究组患儿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按照消渴病的临床症状,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高度相似。小可的发生,是因为五脏虚损、阴亏燥热而引起的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为表现的病证[3]。此病近两年来的发生率逐渐呈上升趋势[4]。应用中医治疗,在预防并发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以及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小儿消渴病所引起的腹泻,可发生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无男女性别差异,在10~13岁、5~7岁两个年龄阶段的发病率较高[5]。小儿消渴病所引起的腹泻,临床表现以“三多一少”为主要表现,即多饮、多餐、多尿和体质量减少,该病起病比较急。据相关研究发现,酮症酸中毒为小儿消渴病腹泻患者的首发表现,越是年龄小的患者,酮症酸中毒的表现就会越突出,可引起恶性呕吐、食欲减退、嗜睡、神志模糊以及腹痛等表现,严重者还会陷入昏迷[6]。若临床治疗不及时则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现阶段,临床治疗小儿消渴病所引起的腹泻患者,大部分以止泻、胰岛素注射方式为主,从大量研究报道结果而言,若使用此种治疗方案长时间予以治疗,不仅会增加患者家庭医疗经济压力,更重要的还会使患者身心痛苦进一步增加,更甚至还会引起抗体,对疗效十分不利[7]。中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除了可以帮助患儿改善临床表现之外,还可控制血糖水平,对机体胰岛细胞功能的恢复十分有利。

在此次研究中,从该院选择小儿消渴病腹泻患儿96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采用运动、饮食、胰岛素治疗方案,研究组在此基础之上采用中医治疗方案,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疗效明显比常规组更高(95.83% VS 81.25%),组间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餐后2 h血糖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但研究组患儿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小儿消渴病腹泻,通过运动、饮食、胰岛素和中医治疗方案,可帮助患儿有效改善尿频、便秘、多食、口干以及乏力等表现,缓解上述表现所引起的不适感受,对患儿血糖控制也十分有利,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包德存. 中医敷贴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J]. 中国社区医师,2016(3):90,93.

[2] 姜凤朝,朱伟,刘英贤. 中医化积颗粒联合多酶片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效果[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5(6):432-434.

[3] 朱坤. 探讨中医推拿与艾灸联合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J]. 中医临床研究,2015(17):27-28.

[4] 王秀君,马祝霞. 浅述中医敷贴配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J]. 生物技术世界,2016(2):63.

[5] 张金翔. 指导饮食结合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研究[J]. 光明中医,2016(14):2078-2080.

[6] 孙海艳. 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6(33):143-145.

[7] 范超.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43):8544.

(收稿日期:2017-02-24)

猜你喜欢

血糖水平中医治疗临床效果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后新生儿血糖水平影响
浅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与不足
尘肺合并肺心病心衰的中医治疗现状
比较低GI型肠内营养制剂和普通均衡型肠内营养制剂对鼻饲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