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想象”搭建起“平面”和“立体”的桥梁

2017-08-18史敏芳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正方体圆柱长方体

□ 史敏芳

用“想象”搭建起“平面”和“立体”的桥梁

□ 史敏芳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一直是教师的“心头病”,是学生的“致命伤”。而放飞学生的“想象”,能够很好地搭建起“平面”和“立体”之间的桥梁,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创造机会,从“建立图形清晰的表象、设计多种练习、加强画图的训练”等诸方面着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想象 平面 立体 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大多是在平面和立体图形的教学中进行的。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一直是教师的“心头病”,是学生的“致命伤”。在每个年级段的学生作业中,涉及这部分内容的错误率往往很高。

五下:做一个长120分米,宽和高都是5厘米的长方体落水管,至少需要多少铁皮?(错误率:67.4%)

六下:将一根长1米的圆木沿着直径劈成相等的两半,表面积增加了0.8平方米。原来这根圆木的表面积是多少?(错误率:88.46%)

六下: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直径1.2米。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错误率:42%)

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学生不能进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多维的世界里,看到的事物都是非平面的,可学生的头脑就是难以将看到的平面与立体“接轨”。

要想架起“平面”和“空间”之间的桥梁,“想象”是关键。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慢慢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了抽象思维。

放飞学生的“想象”,搭建起“平面”和“立体”之间的桥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建立图形清晰的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曾经有一位教师在上“圆柱的认识”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实践和想象:将一个长方形以一条边为轴进行快速转动,想一想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虽然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进行观察,但由于转动时的不连贯或速度过快,学生很难看出转出的图形是圆柱,只是鉴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猜到了转出的图形是圆柱;可是在回答“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的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就卡壳了……

如果我们将这一环节安排在新授课后的练习中,在学生对圆柱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建立了圆柱的清晰表象后,那就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圆柱特征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一举多得。

凭空想象,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想象”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清晰的认识之上。

二、设计多种练习,创造“想象”的机会

与空间观念一样,想象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多创设一些能充分进行“想象”的练习题。

(一)在观察中发挥想象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后,教师出示一个长、宽、高分别是5分米、4分米、3分米的长方体,然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这个长方体中,前面那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右边这个面呢?上面的这个面呢?

(2)如果长方体的长慢慢拉长,这个长方体会怎么变呢?用手比画一下。

(3)再将长慢慢缩短,这个长方体会怎么变?

将长缩短至3分米,这时的长方体和原来的有什么不同?(变成了特殊的长方体)特殊在哪里?这时,它的前面是?下面是?

(4)再变,将宽也缩短至3分米。这时的长方体变成什么形状了?(正方体)它的前面是?上面是?左面是?……

通过这样步步深入的想象,学生不但将长方体的“体”与其上的“面”紧紧相连,也将长方体的各种类型(一般长方体、特殊长方体和正方体)串成了一条线,更是加深了对各种类型长方体的面的特征的掌握。

在观察中发挥想象,还可以看着“立体”想象“平面”,看着“平面”想象“立体”。在观察中发挥想象,由于学生在想象时有一个“观察物体”做依托,可以适当减少想象的难度。

(二)在操作后进行想象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充分地感知和深刻地体验后进行想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生经历了将“正方体剪成平面图,将展开图折成正方体”的操作后,提供材料:6个正方形连在一起的35种图案,让学生想象并判断出哪些图形能拼成正方体?

然后在学生讨论、交流、验证得出11种正方体的展开图后,再安排一个“看格言,想位置”的活动,就是将几句6字格言(如:知识就是力量,玉不琢不成器,付出才有收获)写在正方体的展开图上,然后根据一个面的确切位置而确认其他各个面的位置。

如“玉不琢不成器”,“琢”在上面,那么下面是什么字?“器”在哪一面上?

“知识就是力量”,“就”在前面,“识”在哪一面上?左面是什么字?

由于有了前面的操作做基础,学生会在脑海中不断地进行翻、折、拼、转,从平面到立体,从立体到平面,放飞自己的“想象”,使空间观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在描述中进行想象

根据语言的描述进行想象是一种更为抽象的思维。它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对图形进行了充分感知,完成了对图形的建模的基础上。学生首先要将文字转换成模型,然后将模型转换成所描述的物体。当然,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的空间观念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其实,我们的很多有关“空间与图形”中的作业就属于这一类型。

如:让学生根据长、宽、高的具体数据,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并猜一猜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体?

A.长7米,宽5米,高3米——教室

B.长6分米,宽5分米,高16分米——冰箱

C.长是20.9厘米,宽是14.6厘米,高是0.8厘米——课本

D.长26厘米,宽18.3厘米,高3毫米——作业本

如: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直径1.2米。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三、加强画图的训练,把“想象”落到实处

“想象”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交替作用的思维过程,几何语言(即几何图形)是表达这种思维的最好语言。通过画图,学生可以将想象落到实处,应用于问题解决中。

训练时首先应从画直观图入手,使学生熟悉基本图形的画法。三维空间虽然说是人类生存的现实空间,但要将三维空间的实物画在二维平面上,图形、实物和人的视觉形象就不完全一致了,我们可以以正方体和长方体为典型,将它们作为入门的向导。如长方体中除正面外其他各个面的长方形都应该画成平行四边形,直角往往不画成90°……接着,在熟悉基本图形的基础上,发展到稍复杂的图形和图形的剪拼等,并应用于问题解决中。

如前面的错题:将一根长1米的圆木沿着直径劈成相等的两半,表面积增加了0.8平方米。原来这根圆木的表面积是多少?如果学生能将这题用图表示出来,那问题就解决一半了。

总之,教师要创设各种机会,放飞学生的“想象”,让“想象”架起“平面”和“立体”之间的桥梁,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浙江省嵊州市鹿山小学教育集团 312400)

猜你喜欢

正方体圆柱长方体
圆柱的体积计算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抓不变量巧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