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几种方法

2017-08-17曹殿军

文理导航 2017年23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探究性问题

曹殿军

【摘 要】所谓探究性的提问是“指那些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积极进行研究发散思维的提问”。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

【关键词】探究性;问题;学习方式

1914年,美国教育专家史蒂文斯提出: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大约占普通学时的80%。研究表明:在所有进行探究性研究的课堂上,教学程序的核心是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经常还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应。在众多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型的问题,很少要求学生作高水平的思维。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习不仅是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更重要的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1.根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生活、自然和实验室是学生提出物理问题的主要源泉,因为这些场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1)从日常生活现象提问

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否则对平時所熟悉的现象很难提出物理问题。

例:体育运动员在冰上滑得那么快,是因为冰面光滑吗?玻璃的表面比冰面更光滑,为什么冰刀在玻璃上就不能那样滑行呢?

(2)从自然现象中提问

从自然现象中发出问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通过仔细的比较才能发出各种现象间的不同点,从而提出问题。

例:有一位同学在观察鸟类标本时,发现啄木鸟的嘴巴和其他鸟的嘴巴不同,这位同学意识到这里有物理的原因,于是从压强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

(3)从实验观察中提出问题

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要求学生具有敏锐、理性的观察能力,能够提出实质性和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例:在《热传递》一课,教师将金鱼放到盛水的烧瓶中,用酒精灯对着瓶颈加热,瓶颈处的水烧开了,而金鱼仍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学生对这种现象提出问题。

2.根据现有的知识提出问题

(1)对物理现象的提出

对于常见的物理现象,一般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这个现象发生的条件是什么?这个现象中有什么规律?这种现象可以分为几种情况?这种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例:在观察筷子为什么看起来弯折了的现象时,可引导学生提出如下的问题:光的折射的条件是什么?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光的折射可分为哪几种情况?光的折射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2)从物理现象提出问题

联系已学的物理知识或熟悉的事物,从物理概念入手,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在探究时可以引导学生参照如下的步骤提出问题:设置物理概念的问题情境——分析归纳情境的特点——引导提问。

例: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就其中的物理物理概念可引导学生设置如下的问题:亮度可调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改变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以测量电流的大小?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时,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的关系是怎样的?

本例从亮度既功率的概念入手,层层引发,自然的导入探究的课题。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从物理规律中提问

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是先设置一定的隐蔽性的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注意,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提出问题。

例:“惯性”一节,用鸡蛋来做观察物体惯性的实验,由于学生担心鸡蛋会滚下来,他们紧紧的盯着鸡蛋。随着有机玻璃片被打飞,鸡蛋安然的落入水中,学生才松了一口气,同时,学生被这有趣的现象所吸引,兴趣盎然,提出问题:为什么鸡蛋不滚下来?

3.从思维角度提出问题

一个具有良好思维的人,往往不为传统观念、思维所束缚,他们往往从事物的反面,事物的联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等角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发现现象的本质,探索事物变化的规律。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它是背逆通常思考问题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事物、现象和问题的反而来提出问题。

例:我在讲解《浮力》一节时,先给出一定量的盐,要求学生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我观察学生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大多数学生是往水中逐渐加盐,少数学生是将盐倒进烧杯中,然后向杯中加水。这两种方法看起来只有细微的区别,而且都达到了目的,但是折射出不同的思维的方式。我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了讨论,看哪一种的方法更好?

(2)多维发散法

多维发散法是指在研究问题时,从某一知识点出发,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变换,进行思维扩散,形成立体的思维网络,从而产生许多新问题、新信息的思维方法。

例:在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后,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维发散法,从多个角度对定律提出一些问题,加深对定律的理解。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目的是什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研究牛顿第一定律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它适用的条件是什么?

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首先要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可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提问题实际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沟通、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教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探究性问题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