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智能指向及实现

2017-08-15桑雷郑毅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桑雷+郑毅

摘 要 “中国制造2025”是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指挥棒和路线图,正在引发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变革,进而影响到职业的流动和变化,对技能人才提出更趋智能化的要求,为此构建起职业教育智能素养核心框架,包括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技能素养、创新素养、网络素养五个方面十五项能力。智能素养的培育应在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资源交互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构建“纵横有道”的智能素养培育载体和机制。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智能素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9-0008-06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全球范围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正在引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技术的进步会通过产业转型和生产变革间接影响到职业,进而会影响到与职业相关的职业教育。借用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艾瑟尔教授提出的“经济4.0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机会”的论断,“中国制造2025”作为新工业时代指导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对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双重尴尬: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历史发展实践证明,工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根基。事实上,人类的工业发展史就是科学与技术的变革史,这些变革往往都在制造业上得到明显体现,最终促进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从制造业发展的视角来梳理近代工业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见表1。近代世界的工业发展始于西方,而欧美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任务后,仍然把制造业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砝码,并牢牢掌控着全球制造业的话语权。当前,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在进行着新的制造业博弈。一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纷纷抛出新工业化战略,力图通过制造技术的升级重新夺回在制造业领域的发展优势。比如,美国奥巴马政府制定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提出了“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英国也不失时机地发布了绿色主导的“英国低碳转型计划2020”等。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凭借着在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正在以更廉价的劳动力、更低的生产制造成本承接着来自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大量转移,这些都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和挑战。显性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4 年以来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例超过20%,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见图1。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放眼全球经济发展,面临制造业“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双重尴尬”,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存在着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多而不精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我国以往赖以依存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下降。根据2014劳动力生产率调整后的综合劳动成本,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是美国南部州的35%左右,2015年达到60%左右;未来的5~10年,我国和美国劳动力成本的差距将逐渐缩小,我国发展制造业的比较成本优势将逐渐减弱。同样,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相比,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增长也使得“中国制造”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见图2。

例如,Foxconn投资数十亿美元在印度、越南等地投资建厂,Nike和Adidas纷纷关闭在华直属工厂并将主要生产工厂迁往东南亚。从国内经济发展态势来看,在经济增速换挡和结构转型的新常态下,我国传统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已不合时宜,如何打造出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夯实制造强国之基势在必行。然而,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能力薄弱、资源利用率偏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2]。在全球制造业面临重大调整、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即“中国制造2025”,为制造业勾勒出了未来10年的发展蓝图,受到极大关注。“中国制造2025”的主题是创新驱动发展,主线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认为,“中国制造2025”承袭了德国“工业4.0”的一些发展理念和思路。其不同之处在于,“工业4.0”是立足德国工业发展实际,通过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旨在维续“德国制造”的领先地位和世界声誉。“中国制造2025”适应智能时代的发展需求,立足我国制造业发展阶段和水平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通过面向未来的“找短补差”,旨在推动制造业关键領域的突破式发展,并最终实现以点带面、整体发展的目的。

二、生态重构:“中国制造2025”对产业及职业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湘丽研究员认为,当前工业发展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推动着多面向、多层次、多领域技术的跨界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进而推动着制造业的网络化、智能化。德国提出的“工业4.0”、日本提出的机器人战略等都是立足于此,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也同样是立足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对于制造业产业的发展,微笑曲线提供了一种相对较好的分析路径 ,见图3。

微笑曲线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具体划分为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三个紧密连接的区间。在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点)主要体现在研发与设计、营销与服务两端,处在中间(低点)的生产与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就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来看,“Made in China”大多处于“微笑曲线”生产与制造环节(珠三角、长三角随处可见的加工制造工厂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的驱动下,投入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获得的却是严重不对等的零星利润[3]。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中国制造2025”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表征,提出通过制造业体系的重构来达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技术、生产、人在产业生态链中的生态位得以重新定义。从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中国制造2025”将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大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和对高新技术的研发。这样,处于“微笑曲线”低端的产业扩展了向两端发展的力度,原来的科技含量低、能源消耗大的产业就会逐渐被替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产业间“隐形竞争”的发生,推动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大量技术创新人才对制造业的支撑。从生产方式的变化来看,“中国制造2025”以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推动对传统工厂集中制造生产模式的变革,将使得生产过程正式迈进“机器人时代”。生产操作的无人化、机器设备的数字化、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将成为常态,也就意味着原有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将被逐渐取代。可以说,“机器换人”使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的同时,也对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此可见,“中国制造2025”下的产业转型和生产变革都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支撑。首先是规模的适度扩大。根据统计和预测,未来我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总的发展趋势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将持续减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将基本持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将持续增加。根据这一趋势,结合我国第六次人口统计数据,并参照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从业人员构成变化情况,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大约为1.2~1.3亿人,其中技能劳动者约为7200万~7800万,占比约为55%~60%,2015-2025年增加总量为3000万左右,按平均计算,每年增加值约为300万人,见图4。

其次是结构的适时优化。“中国制造2025”战略主推高端装备制造创新,据此确定了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十个重点领域。为此,要有针对性地改变制造业人才“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层次+类型”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结构优化。再次是质量的适当提升。“中国制造2025”时代,虽然在很多生产制造环节中被机器所代替,但是人并没有在整个生产制造环节中消失,而是转换了角色,在其他环节解决问题和进行知识、技能、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更加注重的是保证机器更好地为生产服务以带来更大的业务增值等。

三、智能素养: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指向

根据麦克思(Mycos)的统计,近10年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了超过8000万名毕业生。其中,年均新增就业人口1700万人中,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占到约1000万,是技能人才的主要输送基地。特别是在加工制造、现代物流、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行业,七成以上新增一线从业者来自职校毕业生。可以说,职业教育为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一般采用的是温特制,相比传统福特制和丰田制下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划分专业及职业,温特制下的技能人才面临着专业和职业的重构。因此,“中国制造2025”开启的制造业智能化变革,不是单纯的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这样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和人才需求层次的“高移”,进而会影响到劳动者职业的发展和变化:原有的职业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出现的职业急需技能素养的升级,并加剧了职业流动的机会。然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在全国就业人员总量中,技能劳动者占19%,高技能人才仅占5%。诚然,技术的进步会使得少量知识型劳动者对传统劳动者的替代,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作为制造人才“产品”的供给侧一方,带给职业院校更多的启发应是如何调整技能培养的方向和方式。在“中国制造2025”时代,什么样的人才是智能设备难以取代的,答案应该是“智造人才”,即面向“互联网+”、智能制造等要求的,适应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变革需要的,熟悉供应链管理和企业全流程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技能人才[4]。据此构建起“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框架:具体涵盖了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技能素养、创新素养、网络素养等五个大项十五个小项的标准,见图5。

(一)道德素养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2016年12月,李克強总理对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所谓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与操守。从概念内涵来看,主要包括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责任、职业荣誉等方面。“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对职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5月,在常州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洽会上,“工匠精神”再次成为各个论坛的“热词”,与会的各个领域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关系到“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效能和质量。当然,职业精神并非一朝一夕的课堂教学能够学会的,更多地需要在具有职业情境的环境中,通过实习实训、顶岗锻炼、社会实践等体验式获得。

(二)知识素养

如果把传统工业社会的大工业生产、批量生产称之为“刚性生产”,未来的知识型工业社会则可以称之为“柔性生产”。“中国制造 2025”重新定义了生产过程中技术、生产与人的关系,将先进技术、自主性的组织构架与人的知识生产结合起来,这一变化对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应具有精深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全面的学科交叉知识。比如,生产设备的智能化,需要具备扎实的技术原理知识;智能工厂对智能生产系统管理者的需求,提出了对分析、管理、解决问题的知识要求;生产流程趋于动态性,个性化、小批量将成为主流,跨学科知识素养成为新的人才特质;岗位分工的流动性、灵活性等对团队合作等组织理念和管理知识也提出了潜在要求。

(三)技能素养

“中国制造2025”下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可以把劳动力从流水线上解放出来,劳动者更多扮演的是工业产品设计者及生产过程管理者的角色。因此,劳动者在掌握该领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出了对关联性复合技能的要求,比如行业通用技能、技能扩展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其中,行业通用技能是一种相对下位的技能要求,也是作为技能人才最起码的要求;技能扩展能力,主要适应新工业时代职业流变和职业衍生的状况,是一种“技能生长式”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其往往又涵盖了新技能的适应与应用能力、知识型服务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是一种相对上位的技能要求,具体又包括了探索性的学习能力、技术改良与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批判研究性的思维能力、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团队高效协作的能力等。

(四)创新素养

“中国制造2025”战略致力于实现工业制造现代化,通过数字化变革提升核心产业的竞争力,这一战略意味着我国将创新、质量、高效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传统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制造类职业教育,往往是“重技能操练轻创新教育”,车、钳、铣、刨、磨、焊等技能操练是主要的实践教学内容。“中国制造 2025”下的工业生产,智能制造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工业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将成为推动产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不仅需要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而且需要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借鉴德国经验,在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应用技术大学一直被认为是德国创新事业的主力军,全国1/3的学生却培养出了2/3的工程师。须知,德国在教育系统里始终贯彻的就是“实践出创新”理念。

(五)网络素养

《中国制造2025: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一书中,作者认为过去20年是消费互联网的黄金20年,未来30年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30年。“互联网+制造”意味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将不可避免地被运用到制造业生产和经营中去。“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也并非仅仅局限于制造业的转型,强调的是制造业与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与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新产业形态、新生产模式、新制造流程、新营销模式的形成。也就是说,劳动者仅仅掌握本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是难以为继的,具备一定的对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网络技术的理解能力、适应能力和运用能力成为一种必需。

四、纵横有道:职业教育智能素养培育的实现路径

(一)职业教育智能素养培育的构建规律

一般而言,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伴随着反复学习、训练和经验积累,由低到高的过程[5]。在技能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持续不断的知识学习、良好的职业情境体验、日复一日的岗位实践历练是必不可少的,其成长是“内修”和“外练”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职业教育某一阶段的即时成果。这也就是说,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两条规律,即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资源交互规律[6]。智能素养作为新工业时代的一种复合型职业素养,也必然遵循这样的规律。就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而言,在职业教育这样一条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培养路径中,既要满足学生能力提升的普遍需求,又要满足技术技能积累和发展的特殊要求。

“中国制造2025”下的职业教育仍然必须坚持就业导向和服务发展的宗旨,坚持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面向企业的智能转型和面向产业的升级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遵循技能形成和发展逻辑,注重职业素养的优化提高,注重初岗适应和多岗迁移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超前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就教育资源交互规律而言,职业教育具有典型的职业指向性,其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特征决定了对教学资源、实践资源等差异化的资源需求。职业院校只有将相关资源物化为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载体、创新创业载体、情境模拟载体、实习实训载体等,才能实现培养效果的最优化。“中国制造2025”下智能素养的培育,对人才培养的资源效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技能素养还是创新素养和网络素养都大大扩展了原有的职业素养边界。职业教育必须高举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坚持“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开拓新思路、挖掘新资源[7]。

(二)职业教育智能素养培育载体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以中职和高职为主,另外还包括一些相关的职业培训。限于生源、学制、培养模式等问题,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中低端技能人才,“制器”的印记比较明显,职业道德教育、创新教育、网络信息教育往往作为知识技能教育的附属品,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职业素养畸形存在。“中国制造2025”下制造业生产结构的转型及产业重点领域的突破,急需大批复合型技能人才。现代制造业所需人才智能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和成熟的现代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支撑,这就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接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8]。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一方面,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十三五”期间原则上“不升格”的导向下,实现质量的智能“升级”。围绕“中国制造2025”引发的产业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的职业素质需求,通过重建专业设置、重构课程体系、重整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智能素养,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智造”人才的需求,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比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参照《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和《中国制造2025》拟突破的十大重点领域,重建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在课程建设方面,适应制造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重构“制造业+”融合式课程,在保留原有的制造业人才能力培养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面向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建立制造业与行业的连接和融合,开发出前瞻性强、具有良好前景和价值的制造业课程。

另一方面,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关于“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的精神,纵向贯通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格,打通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天花板”。随着“中国制造 2025”下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一线普通技工将大幅减少,未来相当部分职校毕业生需要继续深造,从时间和空间上进一步优化职业素养。根据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规划的预测,未来将有50%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学习。此外,由于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目前比较可行的高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是:支持一些有鲜明办学特色、专业应用性强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成为技能人才继续教育、深化知识、提升技能、增强素养的“加油站”,全面提升学生的复合型职业素养;鼓励职业院校和本科高校通过“3+2”“4+1”等方式联合办学。这样一来既可以发挥本科高校理论知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智力资源集聚的优势,同时也不失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培养实训经验丰富的优势,在横向互助、纵向衔接的进程中优化现代职教体系结构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满足了“中国制造2025”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職业教育智能素养培育机制建设

现代职业教育具有典型的跨界属性,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还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都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利益相关者的集体行动。在职业教育智能素养中,道德素养、知识素养、网络素养等相对显性的素养,一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获得。而技能素养和创新素养等相对隐性的素养,则更多地需要行业企业的岗位磨练和启发,有一个技术技能积累和积聚的过程。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和科技资源的聚集地,其“职业性”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决定了其应当协同各利益相关者,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在职业情境中培育职业道德,在实践操作中激发创新意识、培育职业技能和提升网络素养,以培养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制造业发展所需人才。如果以校企合作程度为标准,将校企合作分为“校企合作1.0”“校企合作2.0”“校企合作3.0”三个阶段。“校企合作1.0”可以看作初级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互聘专兼职教师、共建实训基地、共办订单班等;“校企合作2.0”可以看作中级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共同设计专业标准、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教学诊断等;“校企合作3.0”可以看作高级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共建研发中心、共建技术中心、建立校企共同体等,见图6。

當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尚处于“校企合作2.0”阶段,甚至部分职业学校还在“校企合作1.0”和“校企合作2.0”之间徘徊,合作形式远远大于内容。2016年5月,教育部与华晟经世共同启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正式提出校企共同建设智能制造学院、数字化工厂模拟平台、智能制造技术中心“三位一体”的集成性系统性创新平台,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打造一批具有专业核心竞争优势、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技术能力需求的专业集群,进而加速大学“主动融入”改革进程,从而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人力保障。这实际上面向的应该是“校企合作3.0”阶段,对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提出了新思路,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职业院校面临“校企合作2.0”“补课”和“校企合作3.0”“示范”的叠加使命。借鉴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的职业院校应当在巩固既有校企合作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利益相关者的集体利益诉求,利用“互联网+”等技术集成的特点,借助智慧校园建设的良好契机,统筹协调好包括教育教学、专兼教师、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政策环境等在内的智能素养培育需要的各种资源,积极尝试推动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品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平台,发挥好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形成人才培养的整体合力。特别是对于技能素养要求较高的工程技术人才,应当注重与制造类、机械类企业的紧密合作,借助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智造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马兆林.中国制造2025强国之路与工业4.0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3-4.

[2]章立东.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6(4):43-47.

[3]周凯歌,卢彦.工业4.0:转型升级路线图[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127.

[4]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2-78.

[5]章永刚.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专科高职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8):65-69.

[6]任泽中.构建“纵横有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60-62.

[7]胡斌武.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91-96.

[8]陈鹏.《中国制造 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15-20.

Abstract “Made in China 2025” is the baton and roadmap fo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the next 10 years.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production chang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ve been affecting the mobility and change of occupations, which put forward more intellectualized demands to skilled talents. Based on these, the article tries to construct intelligence literacy framework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cluding five aspects with moral literacy, knowledge literacy, skill literacy, innovation literacy and network literacy.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intelligence literacy, vocational schools ought to follow the rules with growth of skilled talents and interac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building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platforms and mechanisms of intelligence literacy cultivation actively.

Key words Made in China 2025;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lligence literacy; talent cultivation

Author Sang Le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uaian 223003); Zheng Yi, lecturer of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