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误译

2017-08-09王彤彤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误译醉翁亭记文化差异

【摘要】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尽管无数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实践中致力于呈献原汁原味的文字,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误译现象在所难免。本文以英国汉学家H.A.Giles所译《醉翁亭记》为例,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几类典型误译进行剖析,并试图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误译 醉翁亭记 Giles 文化差异

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沟通和交流,更是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传递。翻译的原则与标准林林总总,然而无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还是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尽可能还原和再现原文。要做到这一点实则不易,且不提美学层面上对译者语言文字功底的极高要求,即便只是语言层面上的靠拢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这其中,即有诸如译者的个人修养、语言功底、文化背景等主观因素,也有语言体系差异、时代背景等客观因素。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了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底蕴,这使得文学翻译较之其他类型文本的翻译更加复杂艰难,也成为误译现象出现的“重灾区”。

一、何为“误译”

翻译讲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忠实”、“对等”,而“误译”便是没有做到这一点的翻译,是与原文不符的翻译。但若究其原因会发现,误译还分两种情况,一类是无意误译,即主要由于译者的理解不当出现的失实表述;另一类是有意误译,这是译者出于某些方面的特殊考虑而故意进行的“改写”,也即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本文中所讨论的误译主要是前一种。

二、H.A.Giles译《醉翁亭记》中误译现象考证

《醉翁亭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创作的一篇记叙散文,文章语言凝练生动,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该文的译本众多,且各具特色,其中英国汉学家翟理思(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的译本以其地道优美的语言独树一帜,然而,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翟理思译文中出现了较多的误译现象,现笔者结合具体译例进行分析,并试图在勘误之余总结文学翻译中几种常见的误译类型。

1.概念误译。根据符号学相关知识,语言符号具有三类意义,分别是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指称意义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言内意义是语言符号间的关系;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的在特殊语境中的用途。概念误译主要是由非文化因素造成的指称意义理解偏差,非文化因素主要指交际环境和上下文,现结合实例分析。

例1:原文:……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译文:...these,nicely spread out beforehand,constitute the Governors feast.

译文中使用的beforehand意为“事先,预先”,可文中的“前”意思是“前面,面前”,此处把空间概念误译成了时间概念。

例2:原文:……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Among them is an old man with white hair,bald at the top of his head. This is the drunken Governor...

此处译者对于“颓然”的理解有误,“颓然”在文中的本意是“醉醺醺的样子”,可是译文中却是bald at the top of his head(头顶秃了)。

2.文化误译。根据前文,语言符号有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文化误译亦是指称意义的理解偏差,只是这里的偏差是由文化因素即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而引起的。

例1:原文: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文:...a dense and beautiful growth of trees,over which the eye wanders in rapture away to the confines of Shantung.

原文的“琅琊”指的是滁州的琅琊山,而译者因中国地理知识的缺乏而错误地理解成了山东胶南的琅琊郡。

例2:原文: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

译文:And in the revelry of the banquet hour there is no thought of toil or trouble. Every archer hits his mark...

中国读者结合语境不难理解,此处的“丝”和“竹”所取意义是中国古代的丝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在文中代指宫廷舞乐,可译者却处理成了“没有烦恼和忧虑”,显然是对原文语意的背离;而原文的“射”也是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所指代的是古代的投壶游戏,可译者却按照字面意思简单理解,翻译成了射箭的意思,也是对文意的曲解。

3.语法误译。语法误译牵涉的主要是语言符号的言内意义,也即语言的音系结构、语法、修辞等。

例1:原文:……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译文:...stands a kiosque...

原文中的“翼然”是神来之笔,以后置定语修饰醉翁亭,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亭子的样貌“像张开翅膀的鸟儿”,可这么生动形象的比喻却没能在译文中体现,实属遗憾。

例2:原文: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Deathless Wisdom,who lived...and who received the above name from the Governor himself.

这里译文将上句和此句放在一起翻译,可是却出现了错误。原文的“之”指代的是醉翁亭,而译文中的name主语却变成了deathless wisdom。

例3:原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Drunk,he can rejoice with them; sober,he can discourse with them;—such is the Governor.

这句翻译在结构上可谓与原文如出一辙,本应让人拍手叫好,可译者将“述以文”的意思理解错了。原文中省略了“之”,即本应为“述之以文”,这是古汉语中典型的省略句,由于译者相关知识的缺乏,将其理解为了与宾客对话,也是典型误译。

三、结语

文学翻译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语言手段而使译者容易出现理解偏差,从而造成误译,也是情理之中,而类似《醉翁亭记》一类的古文英译则更容易出现此类错误,因为其涉及两类翻译,一为语内翻译,二为语际翻译。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便是我们要从事文学翻译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更要对不同语言体系内的文化背景知识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本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文学翻译,遇到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一定要查阅词典、文献等资料,不能想当然随便翻译,尽可能减少乃至避免误译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梁其宝.文学翻译中的无意误译与有意误译简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38-141.

[3]吴小芳,张媛.文化意象词英译之比析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6,(4):63-68.

[4]文希.欧阳修《醉翁亭记》英译对比批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7):91.

[5]袁錦翔.评H.A.Giles英译《醉翁亭记》[J].中国翻译,1987, (5):44-48.

作者简介:王彤彤(1994.7-),女,安徽淮南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误译醉翁亭记文化差异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比较阅读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之异同浅析
史铁生小说日译本中的误译分析
试析《易经》英译本中专有名词的误译
探析长沙岳麓山韩语公示语误译现象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日语连体修饰语及翻译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醉翁亭记》课后片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