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小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

2017-08-07张兰芬

新课程·中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变通

张兰芬

摘 要:应用题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面对应用题,他们往往无从下手,很多学生考试失分大多在应用题。家长也经常不知道怎么去指导孩子解题。其实解应用题确实有一些技巧。

关键词:小学应用题;巧解;变通

一、抓住关键字与句,画图巧解小学数学题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强调,应用题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鼓励学生根据情况选用简便解法,以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因此,我在30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进行应用题训练时,抓住题目的特点和关键字句,注重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解题。这种方法,用线段来表示题目中已知数与未知数的数量关系,使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简洁明了,就能迅速找到解题的途径。

在六年一期的数学教学中,对这类题学生容易把具体数量与分率混淆出错。如1.有一堆煤12吨,用去■吨,还剩多少吨?算式:12-■=11■吨。2.有一堆煤12吨,用去■,还剩多少吨?算式是12×(1-■)=8吨。解答这两题时学生很容易出错,两题只有一字之差,就成了两个本质不同的应用题。我首先教学生分析这两题的不同,关键在“吨”字,然后我画了线段图,学生迅速掌握了解题方法。

又如,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画线段图有利于学生解题,这类题关键点是教学生怎么找单位“1”的量,再画图。怎么找单位“1”?我就抓这几个关键字:“是”“比”“占”,“相当于”后面一般是单位“1”的量。求单位“1”的量或全部的量都用除法来解答,用已知数除以和它对应的分率得总数或单位“1”的量,在分数乘法教学中,我就教学生抓“的”字,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看到“的”字用乘法,求部分用乘法。

在期末总复习中,遇到这样的年龄问题;甲对乙说:“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才3岁。乙对甲说:“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将15岁。”甲现在多少岁?乙现在多少岁?如果不引导学生画图,学生就会陷入困境,解答不出来。只要把图画出来学生也就明白了。

在年龄问题中注意两人的年龄差不变,从图中可以看出,从3岁到15岁之间,含有两人年龄差的3倍。这样就可以求出甲、乙的岁数差。两人的年龄就可以求出来了。

解:先求甲乙年龄差:(15-3)÷3=4(岁)

乙的年龄:3+4=7(岁)甲的年龄:7+4=11(岁)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题意只要能画图的都要求学生画图,在教学中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从反面入手巧解应用题

有些应用题,如果直接运用已知条件进行解答,困难较大,此时学生不妨动动脑筋,从条件的“反面”入手,侧翼进攻,迂回作战,往往能使问题巧妙地获解。

如:某地举办一次由五、六年级学生共同参加的数学竞赛,已知六年级参赛人数比五年级多50人,且五年级参赛人数比六年级参赛人数少■。问五、六年级参加竞赛的各多少人?

分析与解答:既然“六年级参赛人数比五年级多50人”,那么,从反面想,就是“五年级参赛人数比六年级少50人”。因为“五年级参赛人数比六年级参赛人数少■”,所以,五年级比六年级参赛少的“50人”,“正好与五年级参赛人数比六年级少■”相对应。由此可以求出六年级参赛人数是50÷■=200(人),于是五年级参赛人数是200×(1-■)=150(人)或200-50=150(人)。

三、思维变通,寻求佳解

在解应用题时,应注重思维变通性的训练。在分析题意时,如能打破常规思路的束缚,及时变换新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往往能探索出新的解题途径。

在这期课堂思维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筑路队要修建两条路,第一条路长240米,第二条路比第一条路长15%,第一条路20天修完,照这样计算,修第二条路要多少天?

此题按常规思路分析,先要求出每天能修240×(1+15%)=276(米);然后求修第二條路用的天数为276÷12=23(天);最后求出修第二条路多用的天数为23-20=3(天)。列综合算式为:240×(1+15%)÷(240÷20)-20=3(天)。显然,这样分析运算就比较繁琐。若引导学生变通思维,分析题意时,联系以前学过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从工作效率不变,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这一角度去分析,就会得出:第二条路比第一条路长15%(即工作总量增加15%),那么,在工作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修第二条路用的时间也应比修第一条路多15%,因此可直接列式为20×15%=3(天),从而找到了最佳解题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根兴.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生活化[J].学周刊,2013(20).

[2]邓爱勤.如何提高小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J].亚太教育,2016(6).

猜你喜欢

变通
联通融通变通,打造精准高效的复习课堂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一道高考题的解题思路分析与引申变通
事不凝滞 理贵变通
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理藩院则例》对《大清律例》刑罚规定之变通
数学变通
江苏省沛县第五中学
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
拥抱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