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下青年网络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2017-08-04赵静芳

东方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微时代

赵静芳

摘要:“微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便捷化三化合一的“新”网络空间。青年网络文化在“微时代”的新变化同时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要充分把握“微时代”青年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准确分析“微时代”下青年网络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更好引导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微时代;青年网络文化;现实思考

“微时代”的到来,给青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丰富了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交往方式,拓展了青年学生的视野。“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超空间性,满足了青年学生群体平等自由交流的诉求,形成了特点鲜明的青年网络文化。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受西方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在“微时代”有了新的變化,使得青年网络文化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

一、“微时代”下青年网络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反抗与偏离主流文化

“微时代”下青年网络文化也呈现出日渐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趋势。青年群体亚文化是随着社会环境发展变化而形成的一种非主流的、群体性文化形态,青年网络文化作为其中一种表现形态,其具有较强的反抗性。一方面,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文化传播平台,在文化传承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微时代”下碎片化阅读、快餐式文化交流的泛滥,使得青年网络文化本身缺少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底蕴,青年学生容易受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其网络文化自然带有“洋气”,必然导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偏离,甚至对抗。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具有很强的欺骗性,青年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对外来文化认识不够,容易被其利用。同时,主流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更好地满足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

(二)存在世俗化倾向

“微时代”下微媒体的兴起促进了青年文化传播,尤其是微博、微信等交流方式的飞速发展扩展了文化传播渠道。“微时代”以其虚拟性强、开放程度高等特点,逐步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学习、交往与生活方式。在市场利益驱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各种价值观念、腐朽文化、不良信息借助微媒介传播,对青年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导致青年网络文化文化价值呈现世俗化的特征。“大学青年文化价值上的世俗化主要表现为: 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变;价值取向由重视理想信念向重视世俗功利转向”。[1]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追赶潮流,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缺失,追求快餐文化,由高雅精神追求转向关心自身切实利益;另一方面,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知识的实用性,人际交往存在功利心理等。

(三)对民族文化出现认同危机

“微时代”下多种文化、多元价值,给青年网络文化的发展带来各种视觉、听觉的冲击,同时也对青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产生冲击。由于青年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时期,其思维深度不足,对外界新鲜事物的认知和把握具有较强的盲目性,加之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从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不少青年学生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落后腐朽的文化,是封建文化,不能适应“微时代”的要求,故对传统文化采取全盘否定、极力批判的态度,对西方文化则全盘接受、极力推崇,以彰显自己的“进步性”、“积极性”。“微时代“下网络空间流行的二次元文化、恶搞文化等,甚至有些居心不良的媒体利用青年学生发动颠覆国家和社会的反动言论,否定和丑化历史。这些都是当前青年网络文化出现对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的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发展事业,反复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相反,如果青年学生出现崇洋媚外,背离传统的倾向,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就岌岌可危。

二、“微时代”青年网络文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微时代”下青年学生受到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既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文化中某些落后思想的影响,又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观念的冲击,再加上微媒体平台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容易导致青年网络文化迷失发展的方向,使青年学生行为表现与价值取向不相容,导致青年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全盘否定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微时代”下要善于发挥微媒体的积极作用,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净化网络文化,引领和规范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要适当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增强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同时也要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正确应对网络空间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青年网络文化从而形成对中西方文化的正确价值判断,避免走向偏激、极端化。

(二)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微时代”下加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抓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当代青年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流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高校应该不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使其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借助微媒体等网络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主动融入“微时代”,通过微平台与青年学生时时交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而引领青年网络文化更好地发展。

(三)优化网络文化环境

“微时代”下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多元性等特点,适应了开放的“微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群体成长发展的心理需求。当前青年网络文化不仅给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因此,针对青年网络文化中的消极部分必须加以审查和清理,避免西方价值观念、文化理念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以及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误导。一方面,要完善网络文化管理,严厉打击“三俗”文化产品污染网络文化发展环境,鼓励、支持健康向上的青年网络文化发展。此外,还可以开设专门的网络正能量网站,采取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关注国家社会大事件,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行为取向等。

参考文献:

[1]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猜你喜欢

微时代
微纪录片传播中的微现象研究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微美学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论“微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