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夸饰文学

2017-08-03徐颖

速读·下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空间性

摘 要:夸饰手法在抒情性文学中使用使得文章能够更深刻地表现事物,更充分地抒发情感,本文从情景交融、诗画一体、对话交流三个方面阐释夸饰文学在文体上的内涵与特点。

关键词:夸饰;空间性;读者介入

《夸饰》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七篇,专论夸张的修辞手法。“故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夸饰”手法历史悠久,文辞产生之初,“夸饰”便已存在。夸饰手法以其独特的文辞修饰作用,展现出了独特的文体特色。

一、情景交融——夸饰之“和”

夸饰文学大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之景为基础,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喜恶为目的。“并意深褒赞,故义成矫饰。大圣所录,以垂宪章。”不论是旨在歌颂,还是意在批判,通过夸张的修饰总能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没有情感的倾注,夸饰文学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般,失去生命活力。

夸饰性文学大多取材现实,经过个人生命体验的过程获得,若是脱离现实生活,不以生活经验为中介,纯粹通过想像创造新的意象,必定会落入“验理则理无可验”的境地,显得荒诞诡谲。

做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为常见、最为基础性的艺术形式,“情景交融”以其恰到好处的情与事的处理,为中国古代文人普遍接受,反映出中国传统的“和”的思想观念。儒家人伦之“和”、道家自然之“和”、释家禅理之“和”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夸饰文学也不例外地深受“和”字影响。夸饰之“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取材的合理性,《文心雕龙·夸饰》:“又子云《羽猎》,鞭宓妃以饷屈原;张衡《羽猎》,困玄冥于朔野。”为了夸张而歪曲宓妃水神的形象,贬低他们的行为,不符合人们心中对他们的一贯印象,更不符合义理。这是因为取材方面的不当而导致的夸饰的荒诞。

其次体现在夸饰的度,欲写楼台之高,谓之“奔星与宛虹入轩”,鬼神都无法上去;为写禽鸟之多,谓之“飞廉与鹪鹩俱获”,园囿中竟有神话中的奇鸟。当楼不再是楼,园不再是园,夸饰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夸饰只有达到“和”的境界才能够真正传达作者本义,为读者所接受。

二、诗画一体——空间张力

作为中国古代影響最大的三大宗教之一,道家思想深刻影响着文学观念和古代文论的发展。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至乐无乐”的说法,体现了一种“虚实相生”的思想。而“虚”和“实”正是夸饰文学的两个方面,“虚”以“实”为创作基础,“实”因“虚”而深刻动人;在有限空间中见无限想象,在无限想象中见有限情理。

所谓“实”,即艺术真实,是指夸饰文学中明确表述的物象,所谓“虚”,即以“实”为基础产生的空间想象、艺术情趣以及人生哲学。具有空间张力的夸饰性作品,总能以有限的“实”构建出无限的“虚”,使得夸饰性文学作品在思想上得到升华。一般来说,具有空间性的“实”表现在立体感、动静对比、色彩对比、数量变化四个方面。

从立体感方面来说,夸饰性文学通过具有空间性的名词的堆砌,形成一幅立体性的画面,打开了空间。譬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孤帆”、“碧空”、“长江”四个物象组成了一幅极富立体感的图景,扩大了读者的视野,“天际”二字运用夸张手法,显示出空间的渺远。从动静对比方面来说,动态观感给人感觉上的空间立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尽显夸张之态,夕阳倚山的静态美与黄河奔腾而去的动态美交相辉映。从色彩对比方面来说,色彩明暗对比,会使得事物空间性增强,“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风暗千家”,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从量的方面来说,通过对长度、宽度或高度方面量的的夸大,增强了视觉效果。譬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都通过量的变化使得事物性状方面获得强化,增强了空间感。

夸饰性文学作品总是通过对“实”物空间性的增强,从而产生空间张力带来的视觉与感觉上的强烈冲突,引发人们地空间想像,产生虚实相生的感觉。

三、对话交流——读者介入

先秦时孟子就已提出“以意逆志”的说法,简而言之,就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用意,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都遵循“作者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的规律。夸饰性文学作品通过读者的介入形成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间的对话交流,产生出夸饰文学的丰富内涵。

不同时代的不同接受主体对于夸张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由于人的文明程度和认知水平的不一样。譬如对于中国神话的认识与接受问题。中国神话是具有夸饰性的,大禹由父亲怀孕生下的荒诞出生,女娲人首蛇身的人物形象,夸父追日的离奇行为,都充满了夸张色彩,然而,不管是创世神话盘古化为天地万物、女娲造人神话,还是尧舜禹治水神话、三皇五帝部落祖先神话,亦或是神话世俗化之后产生的实用性强的生活保护神,例如城隍神、灶王爷、财神等,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心中对于这些神话人物和神话事迹的存在深信不疑。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人们耕作劳动依赖自然,自然的力量在人们看来神秘而又强大,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更让人惊叹不已,因此,对于自然,人们总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当时的人们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他们无法解释的现象,富有夸张色彩的神秘而又神奇的神话很好地填补了他们认知上的空白。但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的灌输下,神话故事只能作为文学存在,没有人会相信它是真实的。

“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一样的人生体悟、不一样的文化底蕴造就不一样的文化理解,不一样的文学目的、不一样的传播对象形成不一样的文化阐释。夸饰文学以现实之景为基础,通过艺术加工展现空间性的诗情画意,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理趣和人生哲学,在体现作家生命力的同时,经由读者介入产生多样性的文化阐释,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文化意蕴,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参考文献:

[1]选自王运熙.周峰.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童庆炳.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M].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徐颖(1995.10—),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空间性
《哈莱姆二重奏》的空间性探微
汉字符号系统中的时间与空间
走进孩子心灵深处,倾听花开的声音
南京明城墙维护与空间性分析
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与水利规划的空间性设计
论存在与非存在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
浅谈音乐的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