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需求的高校公益服务发展分析

2017-08-02张叶郭雪清

东方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社会需求高校

张叶+郭雪清

摘要:本文以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大学生公益服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对当前如何科学引导高校公益服务发展,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提升公益服务活动有效性,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提出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高校;公益服务;社会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异军突起,“公益”这一名词也走进大学校园,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我国一些高校成立了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公益服务团体,开展大学生公益服务活动,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中国人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的自强社、厦门大学的南强乡村学社、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服务总队、广西师范大学的“金凤计划”等公益社团为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了成长成才的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公益服务和能力建设活动,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实践结合,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奉献爱心、回馈社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高校公益服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公益活动参与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延续性,活动效果不够明显、活动主体自我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公益项目缺乏科学设计、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人工作的成效,也逐步引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重视。

一、高校公益服务

公益服务的内涵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指免费、无偿、普惠的服务活动,常常与有偿服务对立。公益服务的主体没有特定限制,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公民个人等均可从事。在《公益服务机构财政投人方式的国际经验》(2014年),其使用的公益服务机构概念包括民间公益组织与多类公立公益机构。第二,指与社会事业相关的服务(活动),或者就是指社会事业。如王惠娜在《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发表的《公益服务的社会性管制》一文,直接将公益服务指称为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公益服务(科教文卫)具有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的特性……”;第三,指事业单位分类标准及通过分类形成的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高校公益服务,特指以高校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直接或间接地向社会提供科教文卫等性质的专业性或志愿性的服务。高校公益服务是在校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一种方式,既可以体现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又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社会、对高校、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社会需求的高校公益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活动体系尚不健全

就目前的高效公益服务来看,很多高校公益服务型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体系健全,存在一些品牌服务团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专业实践活动目前主要由教学科研办或各专业教研室进行策划与准备,以学生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是教学内容中的一种,被纳入了在校大学生学分体系。由此可见,公益服务与专业实践在高校中都是普遍开展的社会实践形式,但是由于活动的归属、组织机构不同,这两种活动尚存在脱节、联系不紧密的情况。虽然近几年,高校有意识地打造大学生专业实践与公益服务相结合的活动平台,但体系尚不健全,活动开展得不够深入,取得的成效尚不明显。

(二)服务水平与社会需求差异较大

高校公益服务,作为高校大学生走进社会、奉献社会、吸取经验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具备反哺社会、国家的积极作用。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很多高校已形成了将公益服务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团队雏形,虽然在各类公益服务中能够运用到专业知识,但涉及的专业深度广度较浅,对学生的锻炼不够,未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公益服务类型专业实践活动开展未常态化

从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中发现,高校的各种实践活动均集中在寒暑假,时间周期为10-60天,虽然在校期间也有个别的实践类活动,但活动均以1-3天的短期服务为特点,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活动也遵循了此规律,并未形成特有的活动常态。

(四)缺少系统的培训与教育

据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参与的公益服务类社会实践大都由团委组织,个别同学能加入到学院任课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但均以浅显的服务或资料搜集为主要任务,对专业知识运用较少,指导教师不是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老师,就是学院的专业任课教师,指导教师在活动前期准备与后期的总结中指导比例较大,而在活动开展期间,大部分高校学生缺少专业教师系统的培训与教育,导致学生的实践效果不明显。

三、影响高校公益服务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社會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将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将专业实践融入高校公益服务中,紧密联系了专业实践与社会公益服务育人功能,打破了关于专业实践年级、实习时限的限制,实现了全程育人化,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高校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与保障,尤其是政府的支持,目前国家政府对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度较高,尤其是对公益服务型活动报道较多,而对于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的关注较少,近年来也并未开展类似的专项工作;另外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没有工作、实习经验的在校大学生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是否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投入大都是企业考虑的问题,而法律法规也并未对企业接纳在校大学生实践提供优惠政策,难以激发企业的兴趣。

(二)高校对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认识有待深入、体系有待健全

目前各高校虽然有意识地将公益服务与专业实践融合一起,但还未形成健全的体系,负责的组织机构划分不明确。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是将公益服务与专业实践结合在一起,在活动中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辅助第一课堂教学,又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有助于三观的形成;但该类型的活动有的由团委负责牵头开展,有的则由教务部门组织实施,各部门间又缺少交流沟通,影响了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的开展效果。

(三)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合理

目前,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的指导教师大都由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老师或是专业任课老师担任,个别团队拥有两名指导老师,但交流不紧密,对活动整体层面的把握不足;再者指导教师偏年轻化,而教学经历较为丰富的老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度不高,缺乏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负责学生管理的专任教师虽热情高,但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仅凭学生教育管理的经验进行指导,显然并未能达到活动效果。

(四)高校对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的保障不到位

高校的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要想顺利而有序地展开,必须健全保障机制,首先要有充足的基地作为保障,要让学生“有地可去”,而目前关于实习基地的管理一般都由教学部门负责,而已建立的实习基地也有固定的实习时间,很难保障活动开展的长期性。其次是对活动的效果保障,区别于其他实践类型,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是学生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应用了专业知识,拓宽了视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就业能力,而简单的“支教”或临时性的一些专业服务实践显然得不到既定的效果。

四、基于社会需求的高校公益服务发展建议

(一)依托调研,以社会需求为契机

高校公益服务要想达到高校、学生、社会的三赢效果,那么对公益服务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必须从学生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如西南石油大学的“我心中的家”实践活动,很好地将公益服务与室内设计专业的实践融合,他们通过前期调研了解到,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成为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工作,城建学院通过组织学生为低收入家庭及公益组织提供免费设计服务,锻炼了该校学生专业的实际运用能力,效果较好。

(二)自主管理与专业指导相结合

类似“我心中的家”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还有浙江万里学院的“微爱”社团服务项目等他们都具备较为成熟的管理团队,能够在固定的“基地”定期开展活动,同时拥有相对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都能在专业教师处获得指导,提升专业技能。

(三)整合资源,拓展活动渠道

为避免“无地可去”的实践尴尬,高校在调研的基础上,应该整合资源,积极拓展活动渠道,除了与已有的实习基地建立合作外,还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开展活动,这样不仅扩大了活动影响,在活动的场地、经费、效果等方面也得到了保障。

(四)积极开展合作与交流,提升发展空间

以“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积极探索与其他高校、地方企业的合作机会,打造品牌社团,学习优秀经验,同时利用新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招募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公益服务型专业实践中,扩大活动效果。

当然,推动高校公益服务发展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携手并进。但我们必须深刻的認识到高校公益服务是一项既有社会意义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必需努力完善和发扬。以现有的需求为基础,从自身出发,从点滴出发,为社会发展与和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凤.大学生公益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研究——以EJR公益团队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4:1-48.

[2]韦小双,关明.大学生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价值理念的差异、耦合以及转化[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4.

[3]钟一彪.大学生公益活动实务[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4]吴卓君.品牌管理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的探索尝试——以H学院“爱漫葱城”公益活动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6(6):94-96.

猜你喜欢

社会需求高校
公共营养师社会需求现状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关于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及能力培养研究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