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烈家书

2017-07-21张晓楠

神州·上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爱国情怀革命烈士民族精神

张晓楠

摘要:战争硝烟早已散去,但抗日英烈留下的一封封珍贵家书,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抒发着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而不惜英勇献身的赤胆忠心。透过家书,去感受那一段段血泪史的同时,找寻蕴藏在抗战家书中的深深报国情,拳拳游子心。

关键词:抗战时期;革命烈士;家书;民族精神;爱国情怀

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保存着大量的革命烈士的家书,其中广为流传的有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写给家人的家书,有冀南银行第一任行长高捷成写给宗叔的家书,有19岁的抗日英雄金方昌临刑前一夜写给县委和哥哥的遗书……。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粱衡在《百年革命三封家书》一文中写道:这些家书中“都有一条红线一以贯之,就是牺牲个人,献身革命,为国家、为民族不计自己并家庭的得失。”

家书,在电报、电话、手机和电脑网络等普及之前,曾是人们最主要的沟通渠道之一,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重要联系方式,其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这样的亲情显得尤为珍贵,唐代诗人杜甫曾有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从百年历史的烟海沉浮中,我们选取左权将军、高捷成和金方昌三位烈士的家书,真实再现革命烈士的献身精神和浓浓亲情。

1925年,湖南醴陵县城的阳三石火车站,几个年轻人背着行囊,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乡,踏上南下广州的行程,这些人当中,就有胸怀报国之志的左权。一年以后,左权从黄埔军校一期毕业,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春天回国后任红军军长兼政委、红一军团参谋长代军团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副参谋长。

1939年4月16日,经朱德总司令介绍,左权和从延安来的中共中央巡视团的刘志兰,在山西潞城一个偏僻的小村里举行了婚礼。

1940年8月30日,35岁的左权把妻子刘志兰和不满三个月的女儿左太北送到延安,临行前他们留下了惟一的一张全家福,两年的时间里,刘志兰收到了左权从太行山写来的11封家书。

“……长久的分别,不能看到太北小家伙。”

“延安的冬天一定很冷吧,记得太北小家伙似很怕冷,记得在砖壁那几天……现在怎样,半岁了,较前大些,总该好些。……我俩的小宝贝。”

“能够牵着她走走,抱着她玩玩,闹着她笑,打着她哭,真是太快乐了。可是我最亲爱的人,恰在千里之外,空想一顿以后,只得把照片摆出来一一望着。”

妻子刘志兰的名字里有一个兰字,所以左权也酷爱养花,他在给妻子的信中,也总提到花:“在驻地的院子里,种了许多花,开得甚是好看,真是太幸福了,可惜就是缺兰,而兰花是我所最喜欢最所爱的,兰恰离开我在千里之外,总感美中不足,每次打开门帘,见到各种花的时候,就想着我的兰,我最亲爱的兰。”

1942年5月22日晚,左权在牺牲前三天的晚上写道:

“敌人又自本区开始扫荡,明日准备搬家了。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小太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的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21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刘志兰在延安听到左权牺牲的消息,万分悲痛,她在朱德总司令的鼓励下,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为了永恒的记忆——写给权》:

“虽几次传来你遇难的消息,但我不愿去相信。自然也怀着这不安和悲痛的心情而焦虑着,切望着你仍然驰骋于太行山际,曾写道:‘愿以20年的生命换得他的生存。……你爱着北北,你希望她知道爸爸在遥远的华北与敌搏斗,你愿她健康、可爱。这些她都能做到,悲惨的是你永远地离开我们,她幼小的心灵中怎能体会到失去爸爸的悲哀呢。”

刘志兰一直把左权的11封家书珍藏在身边。1982年5月,在左权将军牺牲40周年之际,刘志兰把左权家书寄给左太北,并在信中写道:

“太北:

……1939年至1942年的一段生活影响了我的一生,成为苦难的历程。你父亲这样一位好同志的殉国,既是他本人的,也是我们家庭的巨大损失和悲剧,对党和国家的损失也是无法计算的。他对我们说来是十分十分宝贵的。”

1991年,刘志兰因病去世。

生前,她对左权充满眷恋。

读着父亲和母亲的家书,左太北第一次懂得了情深似海的父母之爱。

2002年5月,左权将军牺牲60周年之际,左太北整理出版了《左权将军家书》,并写下了《珍贵的遗产 不尽的思念——写给亲爱的爸爸妈妈》。

她写道:

“60年来第一次给爸爸写信,桌前灯下,追思往事,心潮起伏,百感交集,满肚子的话不知从何说起。爸爸,1940年8月,您为我们娘俩赴延安送行,特抱着我与妈妈合影留念,那张照片我一直珍藏着。看,在爸爸怀里的我笑得有多开心、多快乐。出生不到一百天的小孩,哪里知道这竟是和您的生离死别呢!”

“……多少次我泪流满面地看着这些信,多少回我睡梦中高兴地见到了您。21个月,您给妈妈写了11封信,从中我真切地体味到您对我们娘俩的挚爱,真是催人泪下!……河深海深,比不过父母亲的恩情深!爸爸,您的这11封信,是我今生今世最最珍贵的宝物。”

在左权将军牺牲后的第二年,全国军民还未从其牺牲的悲痛中平復。又一噩耗传来,冀南银行第一任行长——高捷成,血洒太行,壮烈牺牲。

1909年9月的一天,在福建省漳州龙溪县一个普通贫苦家庭里,一个新的生命在此诞生,取名高捷成。他的父亲高添木是一个制造爆竹的小手工业者,因全家都须参加劳动,所以高捷成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并且有着不怕艰难困苦,生活俭朴的美德。高捷成七岁上学,小学毕业后升入省立第三高级中学,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但他勤奋学习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他有着更高尚、更远大的革命思想。endprint

1932年4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攻克漳州,高捷成欣喜若狂,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更坚定奔赴沙场的决心。可当他看到卧病在床的父亲、新婚的爱人以及还在襁褓中的小儿,他也不舍啊!爱人高蔡宝了解他的心思对其说:“你放心去吧,我会照顾好父母和孩子的!”看着理解他的爱人,他虽不舍但还是对爱人说:“我既献身党国,势须离家绝伦,汝可自作主张,勿以我念。”虽然得到了爱人的支持,但高捷成怕父母伤心,未敢当面禀告父母。临行前,留下书信,由表弟转交给父亲,信中写到:

“……我要和你们离别了,或者是永远离别了,我不挂念家庭,希望家庭也无须挂念于我!……”

“……这是从戎的决心,这是为国抗战,为国牺牲的坚决立志。只有救国才能顾家,国亡家安在?……”

1934年10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高捷成随红军北上,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7年4月10日,他在给宗叔的信中写到:

“我自从‘九一八东北事迹,‘一二八上海抗战以后,悲愤交集,誓不求中华民族至解放,当不为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一人,决心从戎,于是仓卒离家,一切骨肉亲戚、朋友无暇顾及辞别,至今思维尤为怅然。

民国二十一年三月间离漳,倏忽于今已有六年了,在这六年中,东西奔波,南北追逐,历尽一切千辛万苦,雪山草地,万里长征,在所不辞。无非为的是挽救国家的危亡,志向所趋,海浪风波,在所难阻。……”

“……我的父亲添木和母亲是否健康?……”

“……我的内室在家庭改嫁否?我的小儿活泼否?……”

1949年9月,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高捷成同志于1943年5月在一次与日寇遭遇战中壮烈牺牲”

高蔡宝为了当初的一句承诺:“你放心去吧,我会照顾好父母和孩子的!”,以瘦弱的肩膀支撑起了这个穷困的家庭,此时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抗战胜利了,而她日思夜想、翘首以盼的爱人却再也回不来了。

1971年清明,高蔡宝来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高捷成烈士墓前,驻足良久。

似乎在诉说着离别后的种种!诉说着无悔于当初的选择!

在左权将军、高捷成烈士移灵至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后不久,抗日回族小英雄金方昌也长眼于此。

1921年6月11日金方昌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回族家庭。1935年北平学生发起的“一二九”爱国运动,14岁的金方昌奋起响应,积极投入其中。抗日战争爆发后,16岁的他奔赴山西参加抗日斗争,1938年2月,他如愿以偿的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同年8月,金方昌被分配到代县开辟抗日工作。

代县,古称代州,位于滹沱河上游,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7年9月,代县被日寇占领。敌人把这里作为继续南进的战略据点,常驻日军一个旅团,并在阳明堡修建了飞机场。

金方昌来到代县时,这里的抗日政府刚成立,只有十几名党政干部,力量很小,又缺乏武器,群众基础也很薄弱,使代县的抗日局面未能全面打开。

1939年8月24日,他在给哥哥金默生写了一封信,兴奋地叙述了代县抗日斗争的大好形势。

“……代县是边区最落后的县分,不,现在不一定了。因为大家的努力,现在不至于是顶落后的了……”

“……谁说老面姓不懂得民主?谁说老百姓不能管国家大事?叫他来晋察冀看一看,这里的区代表、县议员不是老百姓选的吗?顽固的家伙们让他们再顽固吧,恐怕再顽固就完了,边区的这些顽固分子,在这次伟大的民主斗争里都将被打得粉碎。

我们在开辟代县工作中得出一个最大的经验:改善人民生活是发动基本群众抗日积极性的有利武器……”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代县抗日民主政权日趋巩固,金方昌所率领的抗日武装得到迅速发展。日寇和代县伪政权惊恐万分,便四处张帖布告:悬赏五千元,捉拿金方昌!

1940年11月24日,金方昌在代县赤土沟一带督送公粮时,被敌人包围。他子弹打完,与敌徒手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最后敌人竟挖掉他的一只眼睛,砍掉他的一只胳膊!然而这丝毫没有动摇其坚强革命意志。金方昌用另一只手蘸着自己的鲜血,在狱墙上写下了:“严刑利诱奈何我,颔首流泪非丈夫。”这十四个大字,真实的体现出铮铮铁骨男儿的英雄本色。

临刑前夜,金方昌倾听着铁窗外,滹沱河水奔流的声音,看着从铁窗处照射进来的那一缕淡淡的月光,他明白,这是生命的最后时刻,于是借着微弱的月光,用铅笔头在纸烟盒上给县委和哥哥们写下了两封信。

“……我是死了,但没有任何对革命不忠诚的地方。无论在敌人拷打中,利诱中,没有暴露一点秘密。牺牲是为了革命,没有什么,这是革命成功的代价。……”

“……我在敌人的牢狱里,刑场上,拷打中,利诱下,始终没有屈服,惧怕。我被捕后,没有丝毫悲伤。我只有仇恨和斗争。我知道我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全人类的解放而牺牲。……”

并且要求哥哥们:

“……坚决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到最后胜利的时候,不仅要有这种人生观,能为这种事业干……”

“……能把咱们的弟弟侄儿们都培养成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1940年12月3日,刑車来到北关外,金方昌迈着坚定的步伐,昂首走上高坡。敌人向他举起了屠刀,年仅十九岁的区委书记金方昌倒在血泊之中!

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珍藏的两万件文物中,每一封家书,每一张照片,每一幅题词,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都有一种情感的寄托。

正是无数人的前赴后继,英勇牺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才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铸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endprint

猜你喜欢

爱国情怀革命烈士民族精神
见证热血忠魂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革命烈士和诗人陈辉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在路上
——纪念革命烈士杜宏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为有牺牲多壮志——重读《革命烈士诗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