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综述

2017-07-19靳印

卷宗 2017年14期
关键词:防御机制

靳印

摘 要:本文介绍了恐惧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假设;综述了死亡恐惧的防御机制,简述了恐惧管理之中的死亡凸显的实验研究范式并分析了恐惧管理理论实证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恐惧管理理论;死亡恐惧;防御机制

恐惧管理理论可以追溯到人类学家Becker的《The Denial of Death》著作中,Becker认为,与死亡相关的恐惧和意识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人类个体都要面临存在矛盾,对生的欲望和死的必然两者之间的冲突[1]。尽管人类和动物都依赖生理驱力维持生存,但是在精神能力上存在根本区别,人类能够意识到自身、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包括对必然死亡的意识。面对死亡的威胁,人类会感受到焦虑和恐惧,会生成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人类所构造的文明社会中,大多数行为的根本动机也是在缓解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面对如此威胁,研究者试图探究背后的机制,Greenberg和 Pyszczynski[2]研究最为系统,然后提出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TMT)及其主要结构。

1 恐惧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观点

1.1 死亡焦虑和死亡恐惧

焦虑为个体不能达到目标和克服障碍所体会到的紧张情绪状态,恐惧为个体不能摆脱外部紧迫而危险的情境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死亡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确定性是指每个人终将死亡的必然性,因此死亡提醒下个体会体验到恐惧情绪。同时死亡又是不确定的,个体不知道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死亡,面对死亡的这种不确定性个体会体验到更多的焦虑感。面对死亡,焦虑和恐惧并存,国外研究并未区分两者概念,以“死亡恐惧所引发的焦虑”来表述,由死亡必然性出发,既用“恐惧管理”命名。

1.2 TMT的主要观点

恐惧管理理论认为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对死亡的意识,死亡焦虑是人类个体焦虑的最根本来源。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并未感觉到忧虑,是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演化出了抵御焦虑的防御机制------文化世界观和自尊。

个体相信自己所持有的文化世界观的正确性,这一信念解释了存在的意义、行为的合理性,给个体一种不朽和永恒感的体验。另外,个体相信自己所遵守的价值和价值标准是文化世界观的一部分,相信自己能够超遵守或超越这些价值标准,当个体的价值标准被文化世界观所认同时,体验到价值感和意义感,从而缓解了焦虑[3]。

1.3 恐惧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缓冲焦虑假设和死亡凸显假设

缓冲焦虑假设认为,若是自尊能使人避免焦虑,那么增强个体自尊应该使人产生较少的焦虑和相关行为,反之,减弱自尊会使人产生较多焦虑,这也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死亡凸显假设认为,既然某种心理机制可以防御焦虑,那么触发人们的焦虑源,就会引发人们对这种心理机制的需求。并且使得他们对支持他们行为的人表现出积极反应,对威胁他们的产生消极反应,一些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死亡凸显假设的基础上,TMT提出了死亡凸显效应,在死亡提醒的情景下,个体会更加捍卫自己所认同的世界观,寻求实现与自尊紧密相关的价值标准,来缓解死亡提醒所带来的焦虑和恐惧。除了以上两种缓解假设之外,一些研究认为亲密关系也具有缓冲死亡焦虑的作用,根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亲密关系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主要渠道。Becker认为自尊起源于儿童做出符合父母期望的行为而获得的安全感,随着社会化程度加深,这种安全感转化为文化和亲密伴侣。在死亡凸显下,个体会增加个体对归属感的需求[4]、增加亲密投资[5]。

2 恐惧管理理论的防御机制

近端防御机制负责处理意识层面的与死亡相关的想法,采用主动抑制和认知扭曲方式将死亡想法压抑到潜意识或者推到将来,拒绝思考采取逃避[6]。例如:人们会过大夸大自己的坚强和健康认为疾病打不垮自己。研究发现,死亡提醒后,个体并不立刻思考死亡相关想法而是在延迟和分散注意之后发生,既可认为个体在意识层面压抑了死亡想法。人们利用近端防御直接将死亡想法压抑到潜意識层面或者利用合乎逻辑规则通过偏见否定自身脆弱,进行阻抗,但终究要面对死亡。

远端防御控制意识边缘或无意识层面的想法,此种防御可以让个体将自己看作现实社会中具有价值的一员,从中可以获得超越肉体死亡的永恒,对自尊追求和文化世界观的坚定信念是远端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对TMT研究地深入,亲密关系与自尊和文化价值观防御具有相互代偿作用。研究进一步发现亲密关系不仅具有恐惧管理功能,而且具有优先选择性。Mikulincer正式将亲密关系作为第三种防御机制[7]。

3 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1 恐惧管理理论下的死亡凸显操作和控制

Brian L.Burke 等人对TMT进行的元分析显示,死亡凸显实验操作主要有:死亡态度问卷、死亡词汇补缺、两个经典开放式问题(想象并写下当你的身体死亡后会发生什么?记录下你想象此问题前的情绪状态?)。但是我国东北师大郭娟研究发现只利用两个开放式问题并未产生死亡提醒效应[8]。牛伟华通过对我国四种(经典版、郭娟版、徐森益版)死亡提醒材料进行研究发现,四种版本都能引发被试对死亡的思考。牛华伟的哲思版本引发死亡的思考显著多于另外三个版本。

研究中控制组的种类:TMT实证研究控制组一般分为消极控制组(如:牙疼)和中性控制组(如:看电视)。研究中因变量一般分为:以态度作为独立变量(如:对文章或国家的态度)以行为作为独立变量(如:位置改变)以认知作为因变量。

3.2 死亡突显操作后延隔时间的问题

死亡凸显操作之后的延隔时间任务分为:无延迟任务、一到三个延迟任务操作阻止意识层面对死亡问题的排斥,直接将死亡问题压抑到潜意识中。目前,究竟需要几个延迟活动,延迟活动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死亡提醒效应的大小是否随着延迟时间的长短而发生变化仍然没有定论[9]。

3.3 跨文化研究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对待死亡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目前研究恐惧管理的国家大致分布在美国、欧洲、亚洲。国内相关研究对自尊和文化价值观的研究比较多,缺乏对恐惧管理的微观研究。

4 研究展望

TMT研究最多的依然是宏观层面,以后的研究应偏向于恐惧管理的认知微观层面,尤其对恐惧管理中情绪的作用颇受争议,原有的“无情绪假设”遭到质疑,情绪的作用还没有形成一致结论[10],以后研究可以从此入手进行深入研究。可以采用阈下启动进行死亡提醒操作,并用内隐方式测量自尊和价值观防御作用,直接进入潜意识测量更加准确排除了自我报告的缺点。

参考文献

[1]Becker, E. (1973). The denial of death. New York, NY: Free Press.

[2] Greenberg,J. Pyszczynski, T.& Solomon, S. (1986).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 need for self-esteem: A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In R. F. Baumeister (Ed.), Public self and private self (pp. 189–212). New York: Springer.

[3]Greenberg, J. Pyszczynski, T. & Solomon, S.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of self-esteem and cultural worldviews: Empirical assessments and conceptual refinements. In P. M. Zanna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9, p61 – 141). San Diego, CA: Academic.

[5] close relationships seeking. Eur. J. Soc. Psychol. 36, 279 – 296.

[6]良秀清,黄希庭.自我防御机制的某些研究趋势[J].心理学探新,Vol.21,78(2).

[7]Arndt,J.,Greenberg,J.,Pyszczynski,T,& Solomon, S.Subliminal exposure to death related stimuli increases defense of the cultural worldview.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7,8, 379-385.

[8]郭娟. 缓冲死亡焦虑的自尊机制的初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9]Kosloff,S.& Greenberg,J. Pearls in the Desert: Death Reminders Provoke Immediate Derogation of Extrinsic Goals, but Delayed Infl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9, 45,197-203.

[10]陸可心,沈可汗,李虹. 恐惧管理理论中情绪的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2017,(01):76-85.

猜你喜欢

防御机制
大学生同伴排斥与学习投入的关系:自尊和成熟防御机制的链式中介效应
中学生偶像崇拜与网络欺凌的关系:自尊与防御机制的链式中介作用*
防御机制在医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中的中介作用*
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观察
浅析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防御机制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藏族和汉族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对照研究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防御机制的对照观察
大学生防御机制及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不同防御机制对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