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辜鸿铭《论语》英译研究

2017-07-17王洪星

戏剧之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辜鸿铭英译论语

【摘 要】随着孔子学院的盛行,《论语》成为众多学者们着重探讨的中国古典书籍之一。辜鸿铭作为国内翻译《论语》第一人,自然成为学术探讨中的焦点,本文试图从生态翻译视角出发,研究辜鸿铭《论语》英译,希望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态翻译;辜鸿铭;《论语》;英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63-02

《论语》是中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之一, 被国内外学者翻译成不同语言,其中英语翻译版本最多。在19世纪末,西方学者们研究《论语》的热潮兴起,但谈到国内学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辜鸿铭——国内《论语》英译第一人。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时间最早,影响范围最广,许多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对辜译《论语》进行过研究。但从生态翻译视角研究的学者们不是很多。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对辜鸿铭《论语》英译进行探究,希望为未来更多研究者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论语》研究方向。

一、生态翻译学

任何理论的诞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生态翻译理论也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从工业文明渐渐向生态文明转变,在翻译理论领域,学者们也开始从新的视角进行探究,因此,清华大学学者胡庚申提出生态翻译理论。胡教授认为,翻译的过程不能与大自然脱离,每一次翻译都是文化的转换,而文化与人类的认知紧密相连,人类属于大自然的个体,因此,翻译与大自然密不可分。除此之外,达尔文进化论被引进翻译领域,适应与选择是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翻译研究的实质是译者对生态翻译环境的适应与选择,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仅要适应,还要做出一定的选择。

二、辜鸿铭《论语》英译背景

作为国内《论语》英译第一人,辜鸿铭版本被众多学者研究。谈起辜译,首先不可避免提到其背景。辜鸿铭生于1857年,此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的种种不平等条约和战争更是加剧了中国人民的痛苦。中国的古典文学《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被翻译成不同版本,但多数翻译没有从合理的角度反映中国的实际,往往带有贬义色彩。与此同时,西方刚刚经历过资本主义革命,为他们带来先进的技术,国内的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开拓国际市场迫在眉睫。为了客观公正反映中国实际,怀着一颗爱国心,救亡图存,辜鸿铭开启了《论语》英译之旅。

三、生态翻译适应原则在辜鸿铭《论语》中的体现

(一)生态翻译环境的适应。一些特殊的环境将会深刻影响翻译者的翻译思维和语言逻辑。在生态翻译环境中,值得重点提及的是社会、政治、文化和交际等四种。

社会和政治。1840年以前,中国以“天朝上国”自称,闭关锁国政策盛行,然而,西方国家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和先进的技术,生产的物品远远超过其国内所需,因此,中国成为他们的目标,开启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了救亡图存,有识之士开启了自救旅程。辜鸿铭恰恰经历了这段特殊的时期。

文化。文化与政治紧密相连,政治反映文化的方方面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入侵,一些国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关于文化自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提倡完全学习西方,有的提倡逐渐学习西方。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梁启超、康有为等人更是提倡君主立宪制,但他们的举措最终以失败告终,包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都和西方体制连为一体,要想彻底救中国,只能进行文化自救,因此,在急需展现中华文化的趋势下,辜译《论语》成为必然。

交际。在不平等条约下,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攻击对象,彼此交流更是在种种不平等基础上进行。中华文明被西方列强频频践踏,为了消除偏见,辜鸿铭决定亲历亲行,通过翻译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精神内涵。

以上四种生态环境对于辜鸿铭的《论语》英译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可见,生态环境在辜译《论语》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译者自身的适应。辜鸿铭《论语》英译的成功与其自身条件不可分——英汉运用能力。辜鸿铭祖籍福建,他生在马来西亚华人聚居区,10岁跟随其养父去了英国,随后进入到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学习,主修文学。他大学毕业时,已掌握了十多种语言,超过凡人的学习能力,其中英语最为擅长。中国著名学者林语堂曾经评价辜鸿铭:“其英语水平中国无人能超过,做到了信达雅。”辜鸿铭从1882年开始学习汉语,此后,深入的学习使其逐渐了解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1883年,他首次回到国内,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但面临国内被列强瓜分的残局,辜鸿铭萌发了救国的理念,认为中国的儒家文化最具吸引力,最能体现中国特色,因此,他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能力,开始了《论语》翻译。

(三)多維度适应。根据生态翻译理论,适应与选择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

1.语言维度。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符号语言,英语是字母语言,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结构。在翻译中,译者需要尽力展现源语言的内容。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语言维度。如《论语·学而》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辜鸿铭译为“With plausible speech and fine manners will seldom be found moral character.” 从译句我们看到,辜鸿铭用“with”结构开头,接下来用“be found”被动结构逐步加强语气。辜鸿铭以其深厚的语言功底,精美地展现了《论语》的博大精深。

2.文化维度。翻译的适应与选择在文化层面主要是指译者要注意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的文化异同。在那个时代,辜鸿铭在《论语》英译中格外注意不同的文化内涵,使用一些特殊词汇去表达孔子的思想。如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辜鸿铭翻译为Confucius remarked,“ A wise man will not make himself into a mere machine fit only to do one kind of work.”在这句话中,“器”是“器具”的意思,辜鸿铭将其译成“machine”,而不是“utensil”(container is used in the daily life),生动展现人要博学,不局限于一种才学,避免了文化误解。

3.交际维度。在同外国人交往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交际,交际者们通常选取简单易懂的语言,在翻译过程中也是如此。译者要考虑读者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识储备情况,选取适当的词汇进行语言转换。辜鸿铭在翻译时,为了避免读者的误解,将孔子的众多弟子都翻译成“A disciple of Confucius”,这样简单易懂,减少了不必要的名字记忆过程,达到了有效交际的目的。

从以上三种维度,我们看到了辜鸿铭《论语》英译的精心,从适应与选择的过程中,读者能够体会到其中的语言精练、文化内涵和交际有效性。

四、结语

生态翻译理论自从诞生以来,被应用到各种语料翻译的分析中,本文从此视角出发,结合历史背景,从生态环境的适应、译者自身的适应,以及多维度适应探讨了辜鸿铭《论语》英译,希望为以后的辜译《论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也为中国古典文化的探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冯丹丹.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生态翻译学解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2]辜鸿铭.辜鸿铭英译《论语》[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3]何影,庄淑娟,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高等学刊,2015.

[4]曲通馥.辜鸿铭英译《论语》的生态翻译学解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

[5]王芳.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浅析辜鸿铭英译《论语》[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6]周小渟.辜鸿铭英译《论语》的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作者简介:

王洪星,男,辽宁鞍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辜鸿铭英译论语
传统文化卫道士辜鸿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辜鸿铭:被小丑化的国学大师
辜鸿铭戏弄袁世凯
半部《论语》治天下